<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中孔融家里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有一天他们的父亲在家给孩子分梨吃,孔融拿了一个比较小的梨。</p><p class="ql-block">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拿小的呢?”</p><p class="ql-block">孔融说:“因为我年纪小,所以要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p><p class="ql-block">于是,他的父亲又问:“你还有个弟弟,他比你还要小呢”</p><p class="ql-block">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他哥哥,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融这种“上敬哥哥,下让弟弟”的美德流传至今,为后人所传扬。事实上,孔融长大后,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掉。从心理角度分析,四岁的孔融就能让梨也许恰恰说明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友好,他的天性被压抑,表现出来一个乖巧懂事的“假自体”,以谋求父母的欢心。 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错用呢?这个典故放到现在,是否还合适呢?</p> <p class="ql-block">本期读书会,我们分享的故事是:该不该让孩子效仿“孔融让梨”。</p> <p class="ql-block">“孔融让梨”在中国基本是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可以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学会礼让、学会分享,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人!家长们在对文章认真读完后,对上面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p> <p class="ql-block">一如既往,我们的家长都很积极,早早的静候读书交流会的到来,准时签到!👏</p> <p class="ql-block">感谢陈一诺妈妈带来的精彩朗读👏🏻👏🏻</p> <p class="ql-block">孔融让梨的寓意是谦让的礼仪,取决于个人修养。这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谦让,而不是被迫谦让,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想要的。</p> <p class="ql-block">“孔融让梨”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尊老爱幼、谦让的品德,但是却忽略了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一味地“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p> <p class="ql-block">我认为、该不该让孩子效仿“孔融让梨”的问题上要做到适度、作为家长、从小要培养孩子助人为乐、既不能强迫孩子去效仿“孔融让梨”也不能纵容孩子自私无情,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小给孩子教育助人为乐、做好事、做好人,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创造更多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