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苏区时期党中央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诞生地,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1931年9月至1934年10月,瑞金一直是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治、军事活动中心,中央党、政、军、群机构均驻在瑞金,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都在瑞金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p> <p class="ql-block">胜利之门(五角星雕塑),位于瑞金市叶坪乡,雕塑高52米、宽24米,横跨苏维埃大道,由3组钢构五角星组成,是红色文化和精神的凝练,象征红色政权从这里诞生,寓意苏区精神永放光芒,鼓舞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寓意新时代红都儿女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红心,更展现了红都儿女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1931年9月,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迁驻瑞金叶坪村。</p> <p class="ql-block">叶坪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这里既是中国第一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又是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在瑞金的第一个驻地。</p> <p class="ql-block">红军广场,位于瑞金市叶坪村,是红军的练兵场。周边有五大标志性建筑,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纪念塔(1根)、阅兵台(二层)、公略亭(三角)、博生堡(四方)、纪念亭(五角)。1933年8月1日开工,1934年1月建成,后被敌拆毁,1955年按原貌修复或重建。检阅台和纪念碑之间,地面上凸现着“沿着红军的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字字铿锵,象是烈士生前的遗言,又象是后人在烈士碑前的誓言。1931年11月7日在这里举行了红色共和国的“开国阅兵”。</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塔,为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外形象一颗即将发射的炮弹,塔座为五角星体,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塔身嵌镶“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嵌有无数个小石块,象征着无数红军指战员为革命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p> <p class="ql-block">塔身“红军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中“烈”字是原迹,其它按“烈”体式书写。1934年10月纪念塔被敌拆毁时,一位大妈冒着生命危险,把仅存完好的“烈”字抬回家,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p> <p class="ql-block">红军检阅台,为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检阅红军而建,阅兵台最初是简易的竹木平台。</p> <p class="ql-block">公略亭,为纪念烈士黄公略而建,亭为三个角,寓意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年仅33岁,时任红三军军长。当时的“公略亭”三个大字是由彭德怀元帅亲自题写。</p> <p class="ql-block">博生堡,为纪念第五军团参谋长赵博生而建,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时年36岁。“博生堡”三个字是由朱德总司令亲自题写。</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亭,也称“五角亭”,为悼念土地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红军指战员而建。“红军烈士纪念亭”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制作。</p> <p class="ql-block">红军烈士纪念亭是仿古建筑,典雅美观、砖木结构,古色古香,红岩石亭座,四面墙上开有花格窗,窗户上方为半圆形,如太阳照射,雕有镰刀、斧头交叉图案,寓意“工农兵联合起来,一定能够拨开乌云见太阳”。</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召开,选举产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11月27日,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当选主席。“毛主席”一称从此开始喊起。</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简称中央人民委员会,成立于1931年11月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是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最高行政机关。1933年4月从叶坪迁到沙洲坝。下设“九部一局”,分别是军事人民委员部、土地人民委员部、外交人民委员部、劳动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内务人民委员部、教育人民委员部、司法人民委员部、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以及国家政治保卫局。1933年2月增设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1934年2月增设粮食人民委员部。</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旧居(瑞金叶坪)</p> <p class="ql-block">在叶坪有个毛主席为谢大娘开“天窗”的故事:毛主席看见谢大娘总是在寒冷的门口纳鞋底。就问大娘,谢大娘说,屋里太暗,外头光线好些。主席亲自去看,发现房间的确很黑。屋子有一个窗户,但被大樟树挡住了光线。主席叫人在楼板上开了一平方米方孔,做成平躺式“窗口”,将房顶泥瓦换成玻璃瓦。至今这个“窗口”,仍然保留在那,成为探究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窗口”。</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国民党派飞机对叶坪实施轰炸,非常凑巧,有一枚炸弹,从上空落下的时候,不偏不倚,就刚好卡在这棵被雷劈过的树梢上,没有触及到炸弹最底端的引信,炸弹并未引爆。当地人这样传颂这件事:“毛主席是富贵之人,千年古樟已有了神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毛主席躲过一难。”自此,还有了“古樟伸枝接炮弹,主席树下静观书”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1933年4月,叛徒告密,叶坪中央政府暴露,国民党飞机连续轰炸,为安全起见,1933年4月,中央机关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革命旧址群,位于瑞金城西北5公里的沙洲坝镇境内,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心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驻地。</span></p> <p class="ql-block">沙洲坝毛泽东故居前有棵巨大的香樟,像把大雨伞,拔地蔽天,浓荫广布,四季常绿。从地面上看是三株,但根部连为一体,实则为一棵,距今已700多年树龄,也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中间挺拔的像是毛泽东主席,右边的像是朱德总司令,左边的像是周恩来总理。电视剧《长征》、《共和国的摇篮》摄制组在这里取景。</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瑞金沙洲坝)</p> <p class="ql-block">红星耀中华雕塑</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也就是“二苏大”会场,被誉为“当年的人民大会堂”。1933年年底落成,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遭敌拆毁,1956年按原貌重建。从上空看,这个建筑像一顶巨大的红军八角帽,在中门上写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二苏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在瑞金叶坪乡,有一口看似普通却意义非凡的水井——红井。它不仅是一眼清泉,更是一段镌刻着军民鱼水深情的红色记忆,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 。</p> <p class="ql-block">1933年,毛主席发现村民饮水困难,召集全村人开了一次解决饮水困难的村民大会。决定在村里挖井取水,一开始村民不同意,说挖井会有报应,毛主席为破除迷信,亲自挖井,后来村民们也纷纷挖井,村民们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小学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就是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有一首歌,歌名叫做《红井水》,曾经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是党、红军和苏区人民血肉相连的见证,红井水是幸福水。</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雕塑中为什么是毛主席拿铁锹?这是因为在决定挖井时,有群众说:“这个地方不能挖井,挖井会受到报应,就是挖也不一定能挖出水来,这个地方是旱龙。”毛主席听了后说:“迷信不可信,这井我来挖。”挖井时就是毛主席第一个破土动工的,群众见毛主席亲自在开挖井水,也纷纷带着工具一起动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喷涌而起,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红井革命旧址群内。2023年11月开馆。</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设序厅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法制建设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体系建设、中央苏区法制实践、其他苏区法制建设、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等六个展示部分,并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实物、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图片、一个个逼真的复原场景,全面展示从苏区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和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总体国家安全观瑞金教育培训基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下肖,是一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集国家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红色研学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基地,是江西省首个示范性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基地。2024年10月开馆。</p> <p class="ql-block">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基地,分为序厅、“追根溯源 红色国安从瑞金开端”、“承前启后 国家安全战略不断演进”、“继往开来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和尾厅五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实物和现代化数字交互、数字投影等技术,系统展示了从苏区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总体国家安全观创立发展的伟大探索和辉煌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政治局旧址,位于瑞金市下肖乡,这是一幢杨氏私宅,建于1879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亦称“中共中央”)旧址。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驻此房,同年4月与从叶坪搬迁到此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合署办公。 </p> <p class="ql-block">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瑞金沙洲坝的黄竹堪下召开了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补选了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改选了政治局,设立了中央书记处,增设了白区工作部等机构。选举博古、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项英、陈绍禹、陈云、任弼时、毛泽东、顾作霖等12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博古为总书记,正式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193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迁驻云石山。</p> <p class="ql-block">云石山,1934年7月,中央机关从沙洲坝搬迁至云石山境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位于一座孤山顶上一座古庙内,该山由于裸露于地表的石灰石构成,远看如云似霞,故名云石山。</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利,苏区中央党政军机关率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瑞金,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云石山被誉为“长征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瑞金云石山)</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0日,中央机关在云石山编入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踏上漫漫的长征路。同时,在云石山成立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的中央政府办事处,继续领导苏区军民坚持革命战争。</p> <p class="ql-block">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又名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位于瑞金市象湖镇,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直接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缔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而建。以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为主线,涵盖了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历史,重点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反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人民共和国从瑞金走来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十七棵松”,位于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20世纪30年代初,村里43户人家,却有17名青壮年踊跃参加红军。</p> <p class="ql-block">长征前夕,17位战士相约在村后山蛤蟆岭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立下誓言:若革命成功,必返乡团聚;若有人牺牲,活着的战友为烈士照顾父母、守护松树。可惜的是17位战士随中央红军长征后全部壮烈牺牲,最小的仅13岁。</p> <p class="ql-block">华屋人将这些树称为“信念树”,这个村也被称为“红军村”。“十七棵松”不仅是革命信仰的象征,更映照了老区人民从贫困到小康的蝶变。</p> <p class="ql-block">大柏地战斗,又称“瑞金大柏地战斗”“大柏地之战”,发生于1929年2月10日江西省瑞金市北部的大柏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此战,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伏击尾追之敌,歼敌国民党军刘士毅两个团大部,俘敌800余人,取得下山以来首次胜利,一改被动局面,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振奋了军心。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经过艰苦转战,于2月10日进入瑞金大柏地。赣敌第十五旅刘士毅部两个团一路衔尾穷追。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决定利用大柏地南侧有利地形,歼灭后追之敌。此时,红四军按照毛泽东、朱德的战斗部署,兵分三路,隐蔽待敌。当刘士毅部进入伏击圈时,红军即发起猛攻,将敌围困在杏坑、麻子坳一带狭谷中,成了“瓮中之鳖”。11日拂晓,红军向敌发动总攻,激战数日,全歼被围之敌,俘敌团长肖致平、钟桓及士兵800余人,缴枪800余支。</p> <p class="ql-block">大柏地战斗陈列馆,位于瑞金市大柏地乡大柏地村,于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p> <p class="ql-block">1933年夏,毛泽东重返大柏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词一首:“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分为前言、挥泪别井冈、鏖战大柏地、奠基赣闽边、今朝更好看等五个部分,通过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大柏地战斗的选择、部署、实施和战果。</p> <p class="ql-block">1968年,杏坑改名前村。现开放的“弹洞壁”,是前村刘尔津的一栋有一百余年历史的普通民房,当年战斗中留下的弹洞今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大柏地战斗战壕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柏地战斗遗址中的战壕深约一米,保存较为完整。这些战壕分布在大柏地南侧的群山之间,沿着山势蜿蜒伸展,隐藏在山林之中,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旧址原为王家祠,建于清同治11年(1872),砖木结构。当年大柏地战斗干部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p> <p class="ql-block">在大柏地战斗前,干部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决定利用大柏地的有利地形设伏,对尾追的国民党军刘士毅部进行反击,明确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和分工,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基础。战斗胜利后,又召开会议总结经验,进一步坚定了红军战士的信心,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11.3万人参战,5万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烈们为共和国创建做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