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洋水》微刊第97期

《巨洋水》

刊名题字:张永成 【本期导读】<div><br></div><div>【文化长廊】</div><div><br>青州古城浸满了墨水味 陈道兴(青州)<br>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三) <br> 冯姓渊源 曹光炬(青州)<br>《茶话杂谈》浅识 林长青(寿光)<br>风景名胜的错字和怪字 隋顺令(寿光)<br>开卷有益——我和书的几个小趣事 王梓枫(滨海)<br></div> 青州古街一瞥<div><br><div>【文化长廊】</div><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州古城浸满了墨水味</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道兴(青州)</div><br> 晨曦初现,东方欲晓。青州古街睁开了惺忪的睡眼。街道静穆、洁净、沉寂、旷远。街上行人,寥若晨星,是晨练人们的身影。晨光下,墙上“诗配画”的《青州十景》砖雕和民居门楣上的招牌匾额,已清晰可见,熠熠生辉。微风徐来,古街上飘散着幽微的翰墨之香。<br> 原来,在古街修复和建设中,悄然兴起了一股招牌和匾额热,在阁、堂、轩、斋、廊、苑、店、栈、舍、屋、居、社等表示业态的中心词前,再选用几个表达祥和吉利的字词作修饰,这就组成了多姿多彩的招牌或斋号名称。是店铺作坊的,宣示着经营门类、理念和追求;是斋号的,表白的是主人的家教家风、为人处世之道或人生追求,都彰显着高雅、华贵,没有陈腐和低俗。招牌和匾额,数不胜数,构成了古街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牌子的底色各异,字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收到了对比美的效果。有的还经过了精雕细刻,绘以纹饰或花边,也有的是平板一块,显得朴实无华。匾牌不求整齐划一,“园无一式,方无一相”。从字体上看,欧、柳、颜、赵都有,从书写形式上看,正、草、隶、篆、繁相间杂,真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有的匾牌没有题名留款,有的专门聘请名家书写,追求名人效应。多数商店门前只挂一块招牌,有的则挂两三块,还有的再把招牌做成挂件或写在旗子上,挂在门前,追求那种“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br> 古街兴起的这种匾额牌照热,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打造“文化青州”、争创“5A级旅游景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的匾额和招牌身上还附丽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传递着人间佳话,从细节上对“文化青州”作出生动诠释。在这不计其数的匾额和招牌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东门大街靠近东门路北的“顺和笔荘”了。民国二十四年二月,古临淄城书法家李凤亭 (字兆鸾)来益都城的“顺和笔荘”作客,应主人之邀请,即兴写了这块牌子。主人视若家珍,百般护爱,延用至今,屈指算来已有八十多年了。八十年的雨雪风霜和沧桑巨变,特别是经过了十年文革破“四旧”的战斗洗礼,而保护完好,就显得资深、厚重和极富神韵。如今的“顺和笔荘”,是一家书香门第,历代不乏书画名家,店主陈书堂先生,虽年近古稀,每日除了打理小店处,仍临池不辍,他的书法作品,除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获得奖项外,其精品还被国际友人收藏,是我市著名书法家,个人有专著出版。如今的“顺和笔荘”内,除摆放着门类齐全的毛笔外,还挂着李凤亭先生书写的另一帧书法墨宝 “慎独”两个大字,正楷,端庄大方,笔力遒劲,力透纸背,很见功力。陈先生书写的几帧书法条幅,也挂在墙上。小小毛笔店,酷似一家书法展室,买卖也因此而红火起来。<br> 有比较才有鉴别。古街上的匾额和招牌,是经过遴选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偶园街中段路东,有家专营贝壳的小店,原先挂着一块牌子,除书写“贝壳屋”三个大字外,右下方另起一行,还写着“当珍珠爱上贝壳”几个小字,很像是文章的副标题。整个牌子内容,极富浪漫色彩,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众多的游客,作多种理解,也是可能的。前不久摘下了那块招牌,换上了这块新的,由我市书法家徐洪起书写,除仍有“贝壳屋”三个大字外,右下方的一行小字,换成了“把大海带到我们身边”,语意明确,言辞肯切,表达清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科普话题。店主是一个勤快的年轻人,把小店打理得井井有条。在小游客增多的时段里,买卖格外红火。在古街正式迎宾不久,无棣县考察团曾到访过。店内如能摆放几把贝瓷茶具,小店就堪称是 “贝壳博物馆”了。古街上的牌匾,都把传递正能量当成第一要务。古人云,“名者,实之宾也。 ”“名正则言顺”。<br> 书法名家武中奇父女的书法作品,在青州被广泛收藏和展示,大大提高了“文化青州”和“翰墨青州”的美誉度。武中奇题写的“青州影剧院”这块牌子,虽然未做任何装饰,却大大吸引了游客中书法爱好者的眼球。<br> 去年清明节,一个来自青岛的旅游小分队,看到这块牌子,赞美有加,当导游向他们介绍了武中奇父女对青州的友好情谊和他们的作品被收藏的情况,临时改变了旅游计划,在一个当地热心人的引导下,专程去了一趟青州范公亭公园,先欣赏了公园大门口武中奇书写的门匾,又到李清照纪念祠的“人杰亭”参观,并合影留念;最后到了“三贤祠”的碑廊里,学习、品评、鉴赏了武中奇书写的《岳阳楼记》全文,赞不绝口,不忍离开,称这是十分难得的书法墨宝。他们的范公亭之旅,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 “木匠的孩子会凿铆,铁匠的孩子会捻钉”。武中奇的女儿武晓临,现住青州,从小受到父亲书法艺术风格的熏陶和影响,临池不辍,苦学经年,并深得其父书法艺术的真传,现在也是名满全国的女书法家。青州北门大街中段路西,有家“青州红丝石砚馆”,门楣上挂的牌子就是由武晓临书写的,很受游客好评。人们盛赞她有“书家大相”,说她的作品具有“刀风剑骨”,还把她本人比喻为“一株红色家庭中怒放的‘二月兰’”。武中奇,山东省长清县人(今属济南市)。 1907年生,1932年参加革命,在抗战烽火中,与黎玉一起,发动了徂徕山起义,后领兵转战沂水、临朐、益都南部,任团长,给小日本以致命打击。战斗倥偬之余,临池不辍。他文武全才。拿起枪,驰骋沙场,能威震敌胆;拿起笔,笔走龙蛇,书法卓绝。冒着解放战争的炮火,他随军南下,进驻上海。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会,旧时被比喻为一口“大染缸”,可是人才济济,内中不乏书法名家。解放后,陈毅将军任第一任市长。当讨论上海市人民政府的牌子由谁书写时,陈市长提出,非武中奇莫属。坊间传说,他出国访问,即席写的“闻鸡起舞”四个大字,被国际友人看好,能换一辆轿车。(未完)<br></div></div> 青州古街一瞥<div><br><div> (接上页)</div><div> 在十里古街的修复和建设中,市里十分重视牌坊的组装和建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北门到阜财门,就有八座牌坊拔地而起,高大巍峨,威武雄壮,凌空欲飞,蔚为壮观;其上的花边纹饰,线条粗而不犷,细而不纤,尽显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双手的巧夺天工。其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每座新牌坊上都有匾额,门柱上有楹联,都是聘请我市的名家编撰和书丹,成为古街的一道亮丽风景,极富“资治、存史、教化”功能。<br>青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州,国家5A级旅游景区,有“一拜寿、二拜佛、三拜清官、四拜书法”的旅游名牌。十里古街是青州古城的重要文化遗存,悄然兴起的匾额牌照文化,是翰墨青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古街旅游的朋友,如果能平下心来,用视觉和心灵去感悟解读它们,定能受益匪浅,才算不虚此行。<br></div></div> 青州古街一瞥<div><br></div><div>百家姓氏及图腾简说连载(之三) </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冯姓渊源</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曹光炬(青州)</div><br> 冯姓是中国第三十一姓,总人口约为七百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6%。<br></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姓起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冯姓起源有三:<br>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攻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br> 二、出自妫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br> 三、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冯姓。</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姓繁衍变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冯姓发祥于今河南荥阳。春秋战国时,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国,拒秦而战死,其后人分散于今山西潞城东北和河北境内,多为各国将相,家族逐渐兴旺。至三国以前,冯姓族人已分布于今山西潞县,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众多。另有广布于今河南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者,湖阳冯氏更是当时著名的大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冯姓族人大举南迁,进入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并形成了一些名门望族。唐宋时期,冯姓发展步入巅峰,并继续大规模南迁,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元、明、清时,冯姓族人进入今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的还远赴海外。</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姓历代名人与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有战国时的冯谖,西汉名将冯奉世,我国最早的女使节冯燎,东汉名将冯异,五代时的冯道,南唐著名诗人冯延巳,元代散曲家冯子振,清末名将冯子材,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冯云山等。<br> 冯子材(1818——1903)∶晚清时期著名的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人。清末中法战争爆发后,年近古稀的冯子材听闻朝廷对法宣战,立即主动上书,请求出战,并召集旧部,募兵十八营,从钦州进人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开辟陆路的第三战场,广布兵力,积极备战。法军司令尼格里率军分三路直扑关前,冯子材指挥大军沉着应战。并在危急之时领兵跃入敌阵肉搏,激战半日,大败法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br> 冯如(1884—1912)∶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号树垣,广东恩平人,是我国从事飞机研发和飞行的第一人,为我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br> 冯如从小就喜欢制作风筝和车等玩具,满心向往着神话故事中的飞天故事。12岁时,冯如跟随亲戚漂洋过海,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和工人,历时将近七年,学会了三十多种机器制造技能,日后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从而跻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业之林。1911年2月,冯如不为名利所动,谢绝美国多方的聘请,毅然带着助手及自己制造的两架飞机回到了中国,被广东革命军政府任命为飞行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殉难,被追授为陆军少将。<br> 智者冯谖。战国时期,有一次孟尝君派门客冯谖到达薛地(今山东青州邵庄镇薛庄)去讨债。结果冯谖到达薛地后不仅没有讨债,反而把借契全部烧掉了,并在薛地设宴招待欠债之人,声明说孟尝君是个很好的主人,之所以借钱给大家,是为了帮助大家能过上好生活,而不是为了有所回报,所以没钱之人就不必再还钱了。薛地的人民听了大为高兴,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孟尝君得知后很是气闷,冯谖却笑而不语。<br> 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之职,面临起重大的政治危机,只好前往薛地闲居,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时冯谖才对孟尝君说∶“这正是我为你做下的第一窟。狡兔三窟,方可免除一死,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再替你筑两窟吧。”于是,他又去游说梁惠王,说若能请到孟尝君治理国事,定能国富兵强。梁惠王被说动了,便用重金去请孟尝君,一连请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去。这事给齐王知道了,怕孟尝君为梁国所用,急忙用更隆重的礼节再请他做相国。冯谖则劝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他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并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br> 当宗庙建成时,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窟已经建成,你可以‘高枕为乐’了。”成语“高枕无忧”即出自此故事的演化。<br></div> 高贵荣国画作品<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话杂谈》浅识</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长青(寿光)</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犀甲凌寒碧叶重,玉杯擎处露华浓,何当圣寿长生酒,只恐茶仙未肯容。”明代沈周的诗句使我对饮茶情有独钟。说到饮茶,也是近几年的事。因为从小父亲不在家,家庭境况艰难,生活困苦,烟酒茶这些日用消费品从来不买。长大后,生活富足了,母亲也不允许我吸烟、喝酒。唯有饮茶,她老人家却是默认了。<br> “ 陆羽著经,蔡襄赞美”。唐代陆羽以嗜茶著名,对茶道很有研究,人称茶神,著有《茶经》三卷,成书于唐至德、乾元(756—759)前后。书中论述茶的性状、品质、产地、采制、蒸饮方法及用具等,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茶经》我不会写,但是东施效颦地学蔡襄,对茶的赞美还是能做到的,可学识短浅,赞美文也写不好,要达到“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的境界,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br> 今日读到魏华山先生编著的《茶话杂谈》,实在是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倍感亲切,真有“溢味播九州,芳茶冠六清(水、浆、醴、醇、医、酏为六清)”的感觉。先生为研究生学历,长期供职于地方经济管理部门,精通经济理论、财经政策、企业管理、财务运作;业余爱好历史、国学、古典文学。先生文化底蕴深厚,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调研文章数十篇。经常有新闻作品见诸报端。先生爱好广泛,智慧超群,对文艺音乐也有很高造诣,曾创作有《纪台,我可爱的家乡》《工业之歌—新型工业路更宽》《财政之歌—为人民管好家》《墨龙之歌》等歌曲。歌曲《纪台,我可爱的家乡》荣获“梦想中国.美丽乡村”第五届全国村歌大赛“中国村歌十大金曲”奖。<br> “ 清茶皓月照禅心,香茗雅韵品人生”。先生对茶文化更是追根溯源,情有独钟。茶韵绵绵,先生从茶叶的历史,辑录信而有征的资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树起源于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自古至今茶文化一脉相承,唐人饮茶谈艺术,宋人饮茶重意境,元代饮茶粗狂豪迈,明清讲求修身养性。自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雅士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雅、俗两个方面茶都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物质、文化交流,联接的纽带,茶在此起到了主要作用。<br> “瓦壶水沸邀相识,一杯清茶明我心。”朋友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共品佳茗,“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己细谈心。”唐宋八大家中苏东坡视茶境为仙境,并寄身于茶,沉醉于茶。苏东坡爱茶也爱女人,故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诗句。他注重品茶的物外景意:“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典型的茶艺人生。以茶悟慧而入诗入画,不愧为茶仙。 扬州八怪郑板桥,清茶里悟人生,登峰造极,悟出了“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他的画怪,诗也怪:“曲曲溶溶漾漾来,穿沙隐竹破苺苔,此间清味难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他与其朋友以爱茶、爱竹、爱梅、爱兰、爱石、爱紫砂,足以显其高雅周党。“汲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的豪迈宽宏心态。魏华山先生在书中介绍了茶及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叶、茶道、茶艺的历史典故和传说,茶道、茶艺的基础知识。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的西湖龙井,茶圣陆羽在“茶经”上说:“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宋代,天竺出的香杯茶、白云茶列为贡品。西湖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泡在杯中,芽叶色绿,为茶中珍品。<br> 安溪铁观音属于青茶类,发现于1723—1735年间。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是茶名,也是茶树名,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是半发酵茶类。冲泡后有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持久。产于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普洱茶,因自古以来即在普洱集散而得名。普洱茶是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的各种云南紧压茶的总称,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普洱茶的品质优良不仅表现在它的香气、滋味等饮用价值上,还在于它有可贵的药效。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常将普洱茶当作养生妙品。黄山毛峰属于绿茶,距今1200多年历史,产自于安徽黄山(徽州),又被人们称为徽茶。该茶在清代光绪年间由谢裕大茶庄创制。该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香气如兰,韵味深长。<br> 我非常崇尚魏先生《茶话杂谈》中的几句话:“择善人而交,得益一生;择善书而读,才智双全;择善言而听,明心亮眼;择善行而从,修身养性;择有缘之茶,怡情健身。”<br>先生的知识渊博,对茶叶鉴别、等级划分、制作工艺、选购与存储、功效与作用、冲泡与品饮,喝茶的礼节、喝茶的禁忌,与品茶悟道的人生感悟,都有详细的叙述和独到的见解。<br>“开椟欲滴翠,擎杯献清香”,开一罐文友刚送来的西湖龙井,冲泡时溢香满室,品饮后沁人肺腑。手捧《茶话杂谈》仔细阅读,真有“为品清香频入座,欢同知己细谈心”的境界,使我领悟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br></div> 王丽书法作品<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卷有益——关于我和书的小趣事</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梓枫(滨海)</div><br>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而读书就是从人智慧的结晶中找出心灵的相通。读书可以让人学会思考,沉着冷静,更能够享受灵魂深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愉悦。<br> 说起读书,从古至今就有无数名人给我们留下许多励志故事、经典趣事。如隋朝的李密牛角挂书,唐朝的陆羽弃佛从文,明朝的李时珍晒书,以及近代的鲁迅惜书。而生活中自己也有那么几个与书有关的小趣事。</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徒步五里去买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小的时候家乡穷,一年到头来都几乎看不到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影子,也正因如此,方圆几十里才只有一家书店。虽然书店离家只有五里多路,但对于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来讲,已经算是很远了,况且还是徒步走路去。<br> 轻轻推开书店的两扇门,优雅的油墨书香扑鼻而入,对于喜欢读书的人如同闻到了面包的香味;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籍,让人彷如坠入了知识的海洋;或许因为书店的空间太小,所以显得里面买书的人格外的多;毕竟是第一次,难免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让人感到眼花缭乱。兴奋不已的一会看看这个书架,一会又瞧瞧那个书架,等到专心挑选的时候,书店即将到了关门下班的时间。虽然当时看中了一本名叫《张海迪》的书,但一看3元的标价又让人纠结起来,因为身上只有3元钱,如果买了书就不能买零食了。于是就犹豫不决的将书反反复复的在书架上抽来塞去。那时没有监控,全靠管理员来回巡查,可能自己的反常表现早已被关注,所以人家走到跟前对我说——“你到底买不买?俺快要下班关门了”。一听下班关门,自己二话没说就直接就买了下来。站在门口,爱不释手的看着第一次买来的新书,如获至宝的那种兴奋至今依旧记忆犹新。一路上,除了偶尔抬头看一看周围环境,其它时间都是低头看书,直到回家。</div><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到忘我的失去记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平日里特别喜欢读鲁迅、老舍和丰子恺等这些老文学家的作品。记得有一次读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为了能够一睹为快的将书读完,于是专门休了三天假,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三天时间,除了吃饭、上厕所和睡觉,其它都是与《寒夜》相伴。在床上平躺累了就侧躺,侧躺累了就趴着,趴着累了就倚靠在床头上。到了第三天小说基本就快读完。那一天因为家里没人,所以午饭也没有吃。到了下午,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窗外,却惊诧的看到外面的天色已经昏暗起来。心想:现在是什么时间?是早上还是傍晚?自己怎么没有上班?突然感觉什么也想不起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惶恐出现在心海里。于是赶紧拿起手机看了看时间,终于一点一点把心态调整过来。过了一会,又把书拿起来继续阅读,可就在即将读完时,竟然“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来了尿急,本想忍着一口气读完,结果实在憋不住了,于是光着脚拿起书就往厕所跑去,就在解下裤腰带打算一泻千里的那一刻,突然闻到一股油盐酱醋的味道,纳闷的猛然抬头一看:妈呀……,怎么来厨房了?<br><br></div> 高曙光书法作品<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巨洋水》杂志编委会</h1><br>主 管:山东盛世花开科技传媒有限公司<br>主 办:巨洋文化学会<br><br>特邀顾问:(排名不分先后)<br>霍存华 樊光湘 <br>赵立双 曹光炬 <br>王华庆 郭笃学 <br>陈洪彪 王春山 <br>闫加友 徐建成 <br>王建明<br><br>文学顾问:(排名不分先后)<br>张国贤 韩会勇<br>王 蓉 杨奎伦<br>毕义星 耿春元<br>陈 沛 高 琳 <br>闫玉新 张国新<br><br>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br>陈 铸 王延林<br>韩其源 孙光儒<br>马忠辉 张诗杰<br>张爱民 王振霖<br>房宪坤 张星义<br>褚学民 黄加祯<br>冯传禄 杨春山<br>陈凤祥 石福利<br>刘玉华 李炳辉<br><br>总 编:魏在光<br><br>常务副总编:(排名不分先后)<br>时会来 李瑞成<br>郭麟书 崔怀明<br>高梓洲 杜崇友<br>刘文安 杨 杰<br>郇志侠 孙祥亭<br>张金祥 高贵荣 <br>高曙光 王清江<br><br>副 总 编:(排名不分先后)<br>张秀英 吕绳端<br>范冬云 李焕来<br>李守忠 邹国庆 <br>徐一波 沈志海 <br>翟长立 郑云生 <br>王 丽 杨凤臣 <br>王子秀 张广仁 <br>崔安正 李金玉<br>隋顺令 <br><br>编 辑:(排名不分先后)<br>马新林 王玉梅<br>李树元 王立刚<br>王洪明 王洪亮<br>王晓文 勾海燕<br>赵 颖 赵 海<br>吴玉堂 田道明<br>袁重兴 袁荣爱<br>袁庆第 刘 芳<br>刘洪森 刘万庆<br>刘增强 刘振平<br>刘爱萍 齐绍亮<br>孙道德 张文瑞<br>张玉民 张全胜<br>张永成 张连庆<br>白耀杰 陈凤民<br>陈德平 杨景智<br>柴翠香 李 玲<br>李卫东 李艳华 <br>梁仲胜 曾庆波 <br>单保强 单海波 <br>孟祥杰 姜玉莲 <br>祝永庆 周全美<br>傅荣常 冀国栋<br>魏凤婷 王梓枫 <br>王晓文 石常兴<br>总编室主任:郇志侠<br><br>总编室副主任:<br>沈志海 范冬云<br><br>编辑部地址:<br>青州市玲珑山南路3229号<br>电子邮箱:wzg570811@163.com<br>联系电话:<br>15094996905 (魏在光)<br>13780837310(魏在光)<br>13001537118(郭麟书)<br>13386462650(崔怀明)<br></div>

青州

冯姓

孟尝君

古街

招牌

匾额

冯谖

薛地

书写

武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