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于谦祠

叶老头

于谦祠位于杭州西湖西部的乌龟潭与三台梦迹湿地,始建于明朝弘治二年(1489)。 明弘治二年,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为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 几个隶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扁额为清光绪初年进士、紫阳书院院长王同题写。入口楹联:“两袖清风昭万世;一轮明月耀三台。”胡澍沛撰,祝遂之书。这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 【1】于谦<br>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br> 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墓道前有“热血千秋”石坊,为墓区平添几分肃穆与庄严。 墓道石坊有二副楹联。楹联一:“远望岳坟,千古并推两少保;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杨昌濬撰,魏启岳书。两少保:指于谦和岳飞。联语说,远远地望着那岳坟,历史越千年,当推举像岳飞和于谦这样的忠诚之士;近靠花港的一抔黄土(指掩埋于谦的地方)永远镇守在三台山。楹联二:“血不曾冷;风孰与高。”佚名撰,陈振濂书写。风:风骨,风标,气节。联语赞颂所书对象热血在胸,从未冷却;他的风骨高标,气节高峻,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于谦祠的乌龟潭入口,有丹心托月牌坊。牌坊横梁“丹心托月”,为当代书法家朱光田题写。 牌坊正反两面有四副楹联。楹联一:“砥柱中流,独挽朱明残祚;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旧联,言恭达书写。砥柱中流”:一作“中流砥柱”,指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用以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朱明:指明朝。明朝皇帝姓朱,故称。残祚:残留的王朝。祚,皇位。奂:盛大而鲜明的样子。楹联二:“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旧联,钱茂生书写。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灵:威灵;福气,福分。君:君王,此指当时被于谦拥立的明景帝。自分:自料,自以为。股肱之力:股肱,大腿和胳膊,引申为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极尽全力。独留清白在人间:出自于谦《石灰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楹联三:“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哭英雄。”旧联,鄔西濠书写。赤手挽银河:比喻于谦在“土木之变”后的危难时刻拥立新君、保卫京师、击败瓦剌、挽救明王朝的历史功绩。赤手:空手,徒手。大名垂宇宙:借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诗中,“诸葛大名垂宇宙”之句。上联歌颂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下联抒发英雄被冤杀的无限感慨。楹联四:“祀典攸崇,苍松劲柏环祠墓;感应随至,玉烛金炉布庙廷。”旧联,当代书法家刘江书书写。攸:语助词,无义。感应:知感相应。联语意谓祭祀的典礼隆重;苍松劲柏环绕着祠墓,人们感念于谦,炉烛满布这里的庙廷。 【2】前殿<br> 于谦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清朝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清朝嘉庆壬午年(1822)六月,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官奉。对联感叹忠义之士稀罕可贵。是非自有公论,但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久而后定,定而后久。这样忠肝义胆的耿直人士,什么地方再能找得到呢?入口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扁额为当代书法家孙其峰题写。<br> 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谦青少年时所作诗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等。 厅内还放置造型简洁的案几、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气氛。序厅出口有楹联:“双手扶明光日月;一心救国壮山河。”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詹瀛生题,俞建华书。联语赞扬一位爱国志士竭尽忠诚辅佐明朝皇帝,让大地日月高悬;他一心挽救国家,使祖国山河更加壮丽。 【3】铁犀牛<br> 前殿与正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br> 黄河自古多泛滥,巡抚河南期间,他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铸了这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现存于河南开封铁牛村。 在铁犀牛的前方,有石刻镇河铁犀铭文:“百炼玄金,溶为金流。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垫溺。雨顺风调,男耕女织。四时循序,百神效职。亿万闾阎,施之衽席。惟天之俯,惟帝之力。尔亦有庸,传之无极。” 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br>【4】正殿<br> 正殿入口有楹联:“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出自明代著名抗清英雄张煌言(1620—1664)的《甲辰八月辞故里﹒将入武林》,王蘧常书。于氏墓:即于谦墓。岳家祠:指西湖边上的岳王庙。上句日月两字,既指天上的日月,也暗合明朝的“明”字。张苍水以前朝孤臣、抗清义士而写此诗,自寓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于其中。<br>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 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 大殿两侧墙面为两幅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的有关场景,每幅画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又呵成一气,场面颇为凝重、壮观,运用明暗变幻的灯光效果,再辅以铿锵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古战场,正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 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楹联一:“一力尊金瓯,以社稷为重;三台埋碧血,于湖山有光。”俞樾撰,张海书。金瓯:比喻国土。碧血:忠臣烈士之血。联语说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全力维护国土完整;三台山掩埋的忠烈之士,他洒血给西湖山水增添了光彩。楹联二:“国家正赖公耳,排众定朝班,厉声定守议,改容定奉迎,当时何敢言功,以社稷安危为己任;上皇终不快也,徐珵请弃市,吾豫请连诛,白琦请谤罪,事后实怜其枉,复玺书袍锭赐崇祠。”李翰章撰,沈鹏书。国家正赖公耳:用《明史•于谦传》中成句。公:指于谦。排众:力排众议的缩语。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守议:防守的意见。指当时于谦所倡议的防守北京、抵抗蒙古瓦剌军队的意见。改容:改变仪容、动容。奉迎:指当时于谦倡议奉迎被蒙古瓦剌军队掳去的明英宗回京。上皇:指明英宗。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徐珵:字元玉,号天全,吴县人。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于土木堡被俘,此人建议南迁,遭于谦斥责,怀恨在心。夺门之变后,借故害死于谦。吾豫请连诛、白琦请榜罪:于谦在夺门之变中被杀后,遂溪的教喻吾豫说于谦的罪应该灭族,于谦所推荐的各文武大臣都应该处死。千户白琦又请求写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国公布。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袍锭:袍服和银锭,古代皇帝赐臣下之物。崇祠:崇伟的祠庙。楹联三:“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杨鹤撰,刘江书。楚国孤臣:指伍子胥,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帮吴王夺取王位,因功封于申,称申胥。吴王夫差时,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被吴王赐剑自刎,尸体被投钱塘江。上联“千古痛”即指此事。一个“怒”字,点明伍子胥心中的愤怒,从“卷千堆雪浪”里可见。下联即指于谦和岳飞父子含冤之事,令所有家国忠诚之士都伤心欲绝。楹联四:“宋室无谋,岁输虏数万币,和议既成,安得两宫归朔漠;汉家斗智,幸分我一杯羹,挟求非计,不劳三寸返新丰。”张岱撰,马世晓书。 宋室:指南宋皇室。安得:岂可。两宫:指靖康元年(1126),北宋灭亡后,被金军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幸分我一杯羹:羹,肉汁。这是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挟求:通过要挟以求取。非计:非良策,失策。三寸:指舌头。新丰:地名。汉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于是依故乡丰邑的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此指故土。 正殿还陈列了古代战争中常用的锣鼓等。 正殿与后殿之间的的院子两侧有碑廊,还保存着数块明清两代的石碑。 【5】后殿<br> 后殿主要展示的是于谦生平事迹。<br> 入口上悬扁额“万古流芳”,当代书法家王学仲题写。入口楹联:“百世式忠贞,明代元勋推杰士;三台拜祠墓,岳家庙貌共灵长。”李卫撰,林鹏书。式:示范,作为榜样。元勋:有极大功绩的人。三台:指于谦祠墓所在的杭州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岳家:指岳飞。庙貌:庙宇及神像称庙貌。《诗经•周颂•清庙》序郑玄笺:“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灵长:广远绵长。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一》:“夫天地灵长,不能无否泰之变;父子自然,不能无夭绝之异。” 后殿采用实景、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于谦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陈列柜中,分别展示了于谦的著作和历代有关于谦的评述著作。 【6】祈梦殿<br> 在正殿的北侧,有配殿。入口有扁“祈梦殿”,当代书法家马世晓题写。入口楹联:“问汝何来,欲圆何梦;徇吾所历,必应所求。” 余元钱撰,当代篆刻家、书法家童晏方题。联语问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想圆什么样的梦;只要遵循我们说的去做,必定能使你有求必应。<br> 在明朝中后期,于谦的形象不断被神化,一度被奉为“梦神”,关于于谦托梦显灵的故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有鼻子有眼。杭州于谦祠中也就掀起了一股“祈梦”热潮。 每到冬至前一天,杭州的读书人便纷纷到祠内寄宿,祈求于谦能在梦中给予预兆,指点科考迷津。“于祠祈梦”也逐渐成为杭州的一大民俗。这个传统从明代一直传至民国之后。到于谦祠去祈梦,期盼于谦在天之灵保佑他们的学业前程。至今于谦祠内仍保留着祈梦殿供人们许愿,虽已不再能寄宿,也算是民俗的延续。 正如大厅楹联“祈九州一统和谐社会;梦万象同赴锦绣前程。”楹联为王其煌撰。 身处祈梦殿,透过那缭绕的香烟,我们仿佛又看见当年的于谦凝视着文天祥的画像,高唱着“按图讲颂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的诗句,其声久久萦绕,直击心灵。借着于谦的力量“求仁得仁志在生民社稷;祈梦应梦心期康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