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学习笔记《绝句篇之虞世南诗》

陈九根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欣赏唐代虞世南的两首五绝《咏蝉》、《咏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首《咏蝉》</p><p class="ql-block">咏蝉 唐~虞世南</p><p class="ql-block">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p><p class="ql-block">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風。</p> <p class="ql-block">这首前唐诗按照当代格律诗词效验工具来检测的话,是首句平起仄收承句与首句形成拗救自救(关于拗救自救我建议初学者先不要去模仿接触,先以严格的格律约束自己的创作为好,待到语感和意感爆棚后再学习拗救自救,效果更佳)的押上平一东韵之五言绝句。全诗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前后逻辑十分清楚明白,首句“垂绥饮清露”描写蝉的栖息地柳条或树枝被露水滋润的状态,紧接承句用“流响出疏桐。”给读者展现出清晨在洁白的露水浸润过的茂密的柳条编织的细帘间有个声音欢快的透出疏桐(疏桐即稀疏,指有足够声音传播出去之缝隙)的美好画面。其中“绥”字在这里当绳索讲,把柳条比喻成一条条排列有序的绳索。而“疏桐”一词我个人推断第一次使用该词汇的人就应该是虞世南老先生了,后来由于宋代的苏轼在一首卜算子里把该词汇给放大了影响力,以至于度娘等人都把该词汇的发明者归功于了苏轼,纯属谬误,因为只有后人模仿前人,怎么可能有前人跑到后人的作品集里去抄袭呢?(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曾留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之名句。)该诗句用视觉加听觉的立体化景观进行描述,增加了读者的场景代入感。“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字面意思是说蝉站在高处嗓门很大,不靠秋风也能把声音传很远。实际暗中也把蝉只是个百日之虫的命运特征给点了出来。我读此诗时还品出了身在高位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之人生哲理。</p> <p class="ql-block">《咏風》 唐~虞世南</p><p class="ql-block">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p><p class="ql-block">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p> <p class="ql-block">这是首句仄起仄收,押下平七阳韵的五绝,全诗首句与承句对仗,三句与结句对仗,但是却没有给人感觉没写完,这就是虞老先生笔力的体现。起句和承句“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写内景风对正在表演的歌舞演员身上起的助演作用,三句四句的“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则一下把笔锋转到了外景,写风对树枝的摇曳和对花草气味的传送。尤其是“吹花送远香”的结句与起句“逐舞飘轻袖”的合,看官去好好体会吧,简直是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会说:按照现代格律诗检测效验工具来衡量,这两首诗都有瑕疵,第一首算是拗救自救了,可是第二首的花字,远字都出律了!我想对大家说的是前唐时格律诗的规则还没苛刻到现在的地步,古人的审美除注重意境的表达外,也注重字词读起来的高低起伏韵律,但是可以有急有缓,有慢有快,不像现在把律句规定的那么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