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决口、改道和治理简介

常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是黄河历史上若干朝代路线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根据文字记载,从公元前1046年以来,黄河中下游曾经发生过的灾害有1500多次,其中比较大的灾害约有30次,本文简要介绍其中8次大决口造成的大规模改道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大暴雨冲毀河南浚县的一段堤坝,使黄河沿着东北方向流向山东西北部,再进入河北,流入现在的卫河河道,再向北汇入另一条支流,在今天河北黄骅市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王莽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河北大名东部决口,直接从山东淄博市高青县入海。公元60~70年,水利专家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使黄河从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入海。黄河在这次治理后的几百年都比较稳定。</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河南濮阳东岸决口向北再次流入卫河河道,从天津入海。北宋朝廷只做了小修小补,没有大的改善。</p> <p class="ql-block">  第四次: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十二月,当时宋金军队沿着黄河两岸对峙。汴京(今开封)留守杜充为了防止金军南下,在河南滑县李固渡人为的挖开黄河堤坝,使黄河冲决而出,向东南方向夺泗水、济水汇入淮河,沿着淮河入海。造成黄河水的70%由淮河入海,30%仍从山东入海。</p> <p class="ql-block">  第五次:明孝宗弘治七年(1494年),黄河大决口,由大臣刘大夏主持治理,他将黄河北岸的堤坝全部堵死,使黄河全部走淮河河道入海(注: 黄河从淮河入海增大了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的频率。据统计: 从1400~1900年,淮河共发生水灾350多次)。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明朝水利专家潘季训曾经四次担任治河总督,采取“束水攻沙”(即减小河道宽度,增加流水速度,以利于冲沙)、“蓄清刷黄”(即在洪泽湖东岸建筑长30公里、高3米的高家堰大坝,提高洪泽湖的水位,用洪泽湖的“清水”来冲刷黄河的“泥沙”)的方法治理黄河,取得一定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第六次:康熙年间黄河发大水。朝廷派靳辅、陈潢治理黄河(两人治理黄河约20年时间;康熙朝治理黄河的时间大约在1670~1700年),他们将高家堰大坝从3米提高到7米、长度从30公里增加到60公里(注: 明祖陵因此于1680年被淹没,直到1965年被重新发现),提高了抗洪能力。电视剧《天下长河》反映的就是这段时间治理黄河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  第七次: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中游开封附近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特大暴雨,黄河在兰考县发生大决口。这次,黄河拐向了山东,从东营市入海,大致形成了现在的黄河河道。此时的清朝因为内忧外患无力也没有时间治理黄河,任其泛滥。</p> <p class="ql-block">  第八次:1938年,国民党当局阻止日军的进攻,在郑州花园口挖开黄河南岸的堤坝,使黄河沿着贾鲁河、颖河、涡河汇入淮河,从淮河入海,直到1947年堵上决口,使黄河回归山东的河道。(注: 这次人为的决口对日军造成的损失不大,而对中国人造成的损失却非常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下图是历史上若干朝代黄河路线图之二)</p> <p class="ql-block">注: 本文参考了《治河——那些动人的江苏故事》(载于2022年12月23日《扬子晚报》)等文章。</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