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摄影/文字:郭亚伟</span></p> <p class="ql-block">“岘山”又名“铁顶山、霍阳山”,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寄料镇。因是界山,故相邻的洛阳市汝阳县也将其归为己方。</p><p class="ql-block">汝州一侧为寄料镇炉沟村西部,导航距离约50公里;汝阳一侧为三屯镇岘山村,导航距离约69公里。</p><p class="ql-block">此山属伏牛山系,主峰祖师顶海拔1165.8米,系汝州第一高峰,号称汝州“众山之冠”。相传岘山之巅的祖师庙,主殿房顶最早是用铁瓦铺成,故名“铁顶山”。据说当年修建时,由于道路难行,一块块铁瓦都是捆在羊背上驮到山顶的,建筑之难由此可见。而“铁顶山”这一名称,似乎也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曾经艰难的建筑史。</p><h5>(注:历史上汝阳县曾长期属汝州管辖)</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岘山及其宗教建筑,刘孟博老师在其《古韵汝州》微信公众号中早有美文详解,这里不再赘述,我仅从摄影人的角度用图片方式呈现。</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vUohy054revnpHpPS-w-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刘孟博美文:《『汝州访古』——豫西道教名山!寄料镇岘山真武祖师庙》</a></p> 通过下面的电子地图,先了解一下岘山的具体位置。 <p class="ql-block">谷歌地图</p> 百度地图 <a href="https://www.720yun.com/vr/a8e29xpgcni"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点击查看岘山航拍VR全景图</a> 从汝州方向远眺岘山,山势嵯峨、横亘天际。 明正德《汝州志·景致·汝州》卷三记载曰:“岘山叠翠,岘山在州西南,其山截然高耸,叠嶂层峦,眉黛如画。”<br><br>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州西八景》卷一记载曰:“岘山叠翠,汝山唯岘山孤危,―峰插天,远望则叠嶂层峦,穿云耀日,菁葱之色可嘉。”<br><br>清道光《伊阳县志.八景图》卷首记载曰:“岘山叠翠,邑南三十里,叠嶂层峦,中峰独峻,群山不能掩。遥望翠色迎人,形胜与襄阳岘山相类,故名。”<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br></h5> 元.张政《岘山叠翠》:“叠嶂层峦翠色重,白云散尽现晴峰。眼前眉黛浑如画,谁识天机造化工。”<br><br>明.张维新《现山叠翠》:“片片芙蓉刺碧空,何年御跸访高风。只今层嶂浓于染,幻出秋容图画中。”<br><br>明.方应选《现山叠翠》:“谁将黛色点秋空,削出芙蓉千万丛。一自翠华传御跸,山山萝薜借青葱。”<br><br>清.无名氏《岘山叠翠》:“危峰崱屴接云平,疑在襄阳道上行。羊祜无碑谁堕泪,龙旌此驻得留名。雨余湿翠堆无际,天半空青落有声。一幅烟容描不尽,并将画意入诗情。”<br><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述古诗文摘自刘孟博文章</h5> 通过电子地图的3D显示,可大致观察四面的山势。 <p class="ql-block">南侧山体</p> <p class="ql-block">西侧山体(汝阳境内)</p> <p class="ql-block">北侧</p> <p class="ql-block">东侧山体(汝州境内)</p> <p class="ql-block">电子地图虽然先进,但其3D动画显示过于笼统圆滑,无法展现山体细节。</p><p class="ql-block">品读大山的皱折和形态,还得靠单反和无人机。</p> <p class="ql-block">岘山汝州一侧因山势奇峻,开发困难,故暂无正规旅游道路,仅有狭窄的水泥路通往山脚下,上山的道路没有铺装,碎石嶙峋、荆棘密布,坡徒弯急、杂草丛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无法通车</span>。</p> “无限风光在险峰”,无奇不成仙山。 山梁西侧,汝阳县的玉马湖(玉马水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北侧是玉皇顶,顶部有一座简易的庙宇。祖师顶与玉皇顶中间的凹陷部分就是著名的“过风垭”。不管是从汝阳还是从汝州上山,过风垭是必经之地。 主峰祖师顶,顶部面积不大,建筑稍显拥挤。 汝阳一侧,冬日的阳光暖暖的照在山梁上,凸凹有致、风景如画。 <p class="ql-block">主峰南侧,壁高千仞、幽谷森森,车辆无法通行,故不能称其为“垭”。</p> 东南侧同样险要 北侧,由过风垭通向祖师顶。 过风垭北侧是玉皇顶 玉皇顶西侧 位于汝阳县境内的二道宫。 汝阳一侧,虽然山路弯弯,但坡度较为平缓,所以建有多处宗教建筑。 <p class="ql-block">汝州这边,有一条狭窄的水泥路通往山脚。</p> 但维护措施跟不上,道路水害损失严重。 水泥路的尽头,建有两处简陋的宗教设施。 一处建在崖壁上的山洞内。 一处建在山谷中的空地上。 建筑虽简,但彩旗飘飘,为寂静的山谷带来一丝人气。 炉沟村的护林防火标语。 高山仰止,汝州一侧的地面视角。 <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的岘山东坡(汝州一侧)</p> <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的过风垭(汝州一侧)</p> 从汝州一侧登山,需要导航寄料镇炉沟村,距离约49公里;从汝阳一侧登山,直接导航岘山景区,智能推荐路程约68公里,如果选择最近的路线,可节省10公里的路程,但需要走寄料镇到小店镇的一段烂路(小柏线),非常脏且颠簸,不建议选择。 进入汝阳境内,经过刘店镇、三屯镇,沿玉马水库东岸一路前行,很快就可到达岘山。路过秦岭村,一座年代久远的高大渡槽横跨山谷,不由让人想起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到达岘山村的这个牌坊,就正式进入了岘山景区。 穿过牌坊,沿景区内部的狭窄水泥路,屈曲盘旋几公里,到达半山腰一块较为平整的空地。上面建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宗教建筑群,即“二道宫”(崇天宫),“头道宫”在汝阳县小店镇板棚村,又叫青云宫。<div>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道宫这座精美的山门,上书“铁顶山”三个大字。</div> 门前的空地,宽敞平整,靠近西边山崖一侧,密植了一排高大的柏树,树身紧紧并拢,象一面绿色的屏风,令人赏心悦目。 原以为进得山门之后,是一座宏大的宗教建筑群,谁知山门后面非常空落,并没有与后面的建筑形成联系。 这样的布局让我有点纳闷,难道山门与后面的建筑是独立的个体? 只有这一座建筑有点意思,但也与山门相距甚远。 周边堆有建筑材料,貌似未完全建成。 没有大的资金投入,仅靠微薄的香火钱,无法快速推进景区的建设。无奈之际,只能发动游客信众,让大家看在神袛的份上,捎砖捎沙、贡献爱心,积少成多、蚂蚁搬家。 为了让大家携带方便,这些沙石被分成了小袋包装。 我试了试,一袋子大概30斤左右。如果是平路,倒也不算重,但是放在陡峭的山路上,想携带上山,并非易事。我刚刚阳过的身体,上山已较平常累了许多,再加上沉重的摄影器材,实在无力再加上如此负担,只好作罢。 各个景区常见的磨针石,以前已经试过它的份量,知道一般人拿都拿不动。 这么重的“铁杵”,一个成年男性搬起来都费劲,别说是当年的老太太了。不是亲身体验,我还真把古代那个传说当真了。 从二道宫上山30分钟左右,即到达著名的“过风垭”。 垭口果然名不虚传,风力明显增大。 这座小庙里供奉有两尊神像,中间一道拱形门洞贯穿东西,东边为汝州、西边为汝阳。 穿过风声呼呼的门洞,便一脚踏入汝州境内。 <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的过风垭口</p> <p class="ql-block">15年时光流逝,垭口几乎没有变化,惟有登山之人逐渐老去。</p> <p class="ql-block">伏牛第一山?有夸大之嫌。</p> <p class="ql-block">结束穿越,回到当前。</p> 从过风垭往上,山路愈加险峻且没有开发,全是自然形成的碎石山道,非常难走,一些在山下发誓要将砂石带上山的人们,随着体力的急剧下降,也不得不放弃这份功德。 遇到特别狭窄的危险路段,好心人用树枝予以简单防护。 抬头望,主峰祖师顶仿佛触手可及。 回头望,玉皇顶的全貌尽收眼底。 峰回路转,那座神秘的真武庙近在眼前。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一览众山群像。</p> 道边“面目姣好”的巨石,被“别有用心”的人们刻上了漂亮的字体。 面相奇特的巨石,则被赋予动人的传说,譬如这块相对独立的“飞来乾石”。 这棵树因饱经风霜、生命顽强,而被人们顶礼膜拜。 透过树梢,玉马水库倩影绰绰、若隐若现。 <p class="ql-block">山顶面积确实紧张,这座现代化的厕所,只好突兀的悬空建造。</p> <p class="ql-block">山下须仰视才见的玉皇顶,一改当初霸气的冷傲侧颜,连同上面的小庙,一起变得可爱起来,忍不住想轻捏那“头饰”似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一只可爱的小狗,俯视远方的山峦,保持姿势久久不动。难道它也梦想飞过群山,翱翔于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正因山顶地形狭小,所以建筑显得过于密集。</p> <p class="ql-block">想拍个主殿全貌,也无法避开前面的“焚金炉”。房檐下,收集雨水的设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只能透过缝隙进行拍摄。</p> 这种铁质铸像,好像并不多见。 <p class="ql-block">一座现代化的移动通信基站,占据山顶西北隅,无形中成了岘山之巅最为显著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塔下线路繁杂,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电力线路难免出现故障,柴油发电机组必不可少。</p> <p class="ql-block">这座篷布遮盖严实的建筑,原以为是什么重要设施,从缝隙中朝里望去,里面有床铺,想来也是工作人员临时住所。</p> <p class="ql-block">捎砂石虽然应者廖廖,但还是有不少被成功捎到了山顶。</p> <p class="ql-block">明快的色彩,减轻了不少压抑感。</p> <p class="ql-block">“危峰独见”石碑,挤在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东北侧,有一座铁板覆盖的井口。</p> <p class="ql-block">打开查看,原来是一座水窖,里面的水还有不少。</p> 打水的工具,上有小时候常见的水桶简易固定锁。 <p class="ql-block">山顶的用水显然非常困难,水窖旁立一石碑,上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高起秀峨,无泉吾奈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龙降圣水,甘霖消神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安众香社,砌池盖灶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空中留芳名,千古永不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OOO年农历七月十九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面再无存物之所,只好向房顶发展。</p> 倒下的石碑,折射出景区建设的窘境。 <p class="ql-block">飞翔无望,小狗表情凄楚,无奈回头。</p> <p class="ql-block">庙宇的外墙上,数月前张贴的《悬赏通告》已然发白,并且在山风的肆虐下,周边已有破损,但那个著名的袭警嫌犯仍未落网,让人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以下几幅,仍然是15年前的景象,与现在差异巨大。</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隐私,片中人物做了模糊处理。</p> <p class="ql-block">继续回到现代,慨叹时光如梭。</p> 三位年轻俊朗的小伙,几乎是跑上山顶,充满朝气与活力。 举目四顾,北边的山梁上,巨大的风车随风而舞,轻灵而又优雅。 东面,那片阳光普照的山川,是我的家乡——汝州。 这是通向汝州的山路,陡峭曲折,基本上处于原生态。 这座照壁式的巨大石屏,在以后的景区规划中,肯定要构思一部优美的神话故事。 <p class="ql-block">南望,山体象废弃的矿山,形态稍显杂乱。</p> <p class="ql-block">蜿蜒的山路隐入远方的雾霭,透出无所不在的人迹。崇山峻岭,阻挡不住人类的脚步;悬崖万仞,依然托起雄鹰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百度搜索“岘山”,远没有湖北襄阳那座“到处是名胜,遍身皆古迹”的山岭名声显赫,但作为老汝州八景之一,那层层叠叠的翠色、巍峨峻拔的身形,仍然吸引着众多文人骚客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就开发前景而言,汝阳一侧优势明显。道路修建难度较小,有现成的宗教建筑和传统文化基础,如有大型资本介入,会有不错的效果。但岘山地区严重缺水,去二道宫中寻水洗涮,里面的人明显有些勉强。真武顶上的水窖,目前貌似存水不少,但仅靠自然降水、房顶收集,难免捉襟见肘。从上山开始,一路没有发现地表径流,在讲究“有水则灵”的旅游文化之下,无水的打击是致命的。建议结合玉马水库,解决景区无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汝州一侧,道路虽险,但俗话说:无限风光在险峰,“险”也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两边应该屏蔽争议,共同参与、整体开发,才能完整展现岘山之美,让“岘山叠翠”重新焕发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