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城河街的记忆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陕南安康城是一座具有两千历史的古城(曾在江北后迁江南),如今汉江穿城而过,昔日安康汉江航运及河街在1983年特大洪灾后已不复存在。我庆幸父亲在1981年从农村调到县上组织部工作,家随迁入城里,今天依稀记得四十年前河街的一些景象,用文字及网搜仅有的几张照片记录下来,是为存念。</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家住在培新街县委家属院。从家里到河街,向北过培新街,穿过白庙巷,再过西大街向北穿金银巷,出水西门就是河街了。水西门没有台阶,门前20余米处是下河的宽台阶,下面是码头,停靠着各种船只,这里也就是运输通道。门上好像也没建筑,城门两边是向东向西的城墙,墙高约9米厚约6米,外侧是大青砖,中间是夯土,上面有小草。河街房子全靠城墙一边,错落有致,大多是瓦房,向上下游延伸而去,断断续续,上到西关头,下到丁字街,中段(如今汉江公园与龙舟文化园)实际是个半边街,另一边就是高高的河坎。街面时有铺石条,时而是泥土,时宽时窄,延绵三四公里。据说在六十年代前,河街是十分繁华的(后来大的商行搬进城内了)。1971年安康汉江一桥通车后,一些水运变成了陆运。但也还有水西门、大北门、小北门和金川门、西关头码头或渡口,时而各式各色大小不一的船只来往,江面时常有悠扬的汽笛声。</p> <p class="ql-block">(仔细能看出安康城汉江的右边河街,八三年灾后航拍照片,配照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周末,我从农村学校工作回来(81年工作),有时下河洗衣服,夜晚有时带着妹妹和小弟去河街游玩,看河街的夜景。河街的灯和码头的大小船只倒映在江水中甚是好看,人们来来往往。夏天,走在河街或坐在水边水中,江风习习,凉爽极了,羡慕河街人的夏天生活。但河街人的夏天,为防洪水要二三次离家,或在城内投亲靠友,或上城墙上搭个窝棚。河街居住的大多是居民,部分人靠搬运和开杂货铺及小熟食店为生,那些房顶是油毡的,往往是下放农村返城的居民户。河街也有气派的楼房,那是在桥头东边的交通局及水运司。</p> <p class="ql-block">(八三年洪峰前封堵安康大桥头防洪门)</p> <p class="ql-block">(安康城水西门码头景象)</p> <p class="ql-block">对河街印象深的是去大北门外码头买做饭的燃料石炭,那是大船从上游紫阳县运来的优质石炭,在江边堆得如小山一般,但得凭供应票数量购买。一到星期日,河街上,人拉架子车或牛拉架子车上全是石炭,熙熙攘攘。安康城在1983年遭受了特大的灭顶洪灾,死亡800余人,震惊全国。河街房屋在洪灾中几乎全部垮塌,城墙几处决口处房屋坦然无存,河街居民全迁入城内。在重建城墙堤时,河街中段半边街变成了汉江公园,河街西段半边街如今成为龙舟文化园。安康城河街从此从历史上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安康特大洪灾过后,河街房上架着机动船)</p> <p class="ql-block">(安康城八三年特大洪灾城墙决囗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如今,沿江走在安康汉江公园的步道上,与同龄人提起当年的河街,人们已感到恍惚,年青人更不知沿江还有河街。随着高速路的发达,昔日的码头成为了今日的广场舞场所!历史的巨变让人叹息,历史的记忆也耐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安康特大洪灾后在原河街上修建的汉江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