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与提高,我们再出发 ——元月四号省培1班小组活动简报

有风拂过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们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已进行了十三天的培训和研讨。其间,围绕着新课标的解读和新课程的改革等语文教育方面的重大议题,项目负责人海锦霞老师精心组织、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学精英要么高屋建瓴进行思路解剖和理论分析,要么从实践出发更新教学理念,引领学以致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深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检验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学员更加深入透彻地把握新课标的内容,推动大家更好地更新理念,明确今后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海老师组织并主持了我们班的小组活动,由五个学习小组分别推选优秀代表做“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主题发言,并安排各组成员代表就前面一组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p> 新课标学习心得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第二小组的范晓菲老师做题为《新课标学习心得》的发言。</p><p class="ql-block"> 范老师先将2011版课标与2022版课标的目录进行对比,突出新课标的变化。接着就从《义务教育语文课标2022版》的主要变化;语文课程性质;核心素养的解读;学习任务群等四个大的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发言过程中范老师巧妙地将培训专家的观点和个人体会融为一体,思路清晰,言简意明。</p>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 <p class="ql-block">  李明凤老师作为第三学习小组的优秀代表做了题为《基于新课标理解下的语文教学设计的思考》的发言。她从新课标架构梳理;新课标第四学段的理解及思考;新课标下教学设计的思考这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p><p class="ql-block"> 第四小组的马志庆老师在点评中认为李老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很系统、深入,特别是对第四学段要求的理解与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解读的“准”“细”“实”,干货较多。</p> 知行合一,方得始终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发言的是第四小组的优秀代表王会云老师。她带给大家的是《知行合一,方得始终》的主题报告。</p><p class="ql-block"> 首先,王老师展示了语文新课标新旧对比变化整体变化目录;接着用思维导图来解读自己对课标新增内容的理解;然后结合自己研读新课标的论文《教师是让新课标理念落地生根的关键》的相关内容,围绕教学建议提出在教学实践中要做:①积极探索,大胆尝试;②心有目标,行有方向;③立足实际,全面关联;④勾连生活,唤醒心灵;⑤与时俱进,常教常新。</p><p class="ql-block"> 海老师评价王老师的发言课件制作精美,原创度高,案例详实,对课标的理解透彻很具专家范儿。</p> 新课标学习感悟 <p class="ql-block">  第四个发言的是第二组的优秀代表施树安教师。他在发言中结合课标内容从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设计等四个方面,借助此前的听课笔记,谈了自己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海老师在施老师的发言后强调语文学科就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所在,作语文教师无论在岗还是不在岗,都会是我们的生长点。</p> 新课标的学与思 <p class="ql-block">  刘英老师是作为第五组的优秀代表最后一个发言的,她发言的题目是《学与思——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的发言主要包括1.新课标的主要变化;2.课程内容组织与管理方式;3.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变革;4.语文学习任务群;5.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与教学的变革等五个方面。发言过程中刘老师将课标解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印证理论。并结合2022年的省中招语文试卷,梳理出“语材浅显易懂,坚持依标扣本,服务‘双减′改革”,“坚持依标命题”,“紧密关联教材”,“守正出新,考查素养”等紧扣课标做出的调整,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参考。</p> <p class="ql-block">  最后,班主任海老师做了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首先,肯定各组优选出来的代言人课件精美,讲解清晰,学习态度端正。</p><p class="ql-block"> 第二,从课例展示中可以看出大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p><p class="ql-block"> 第三,老师们经过培训都将承担着教育引领的重任,因此要善于沉淀思考,能够带领自己的学校在新课改的路上探索前行。</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的学习后需要反思沉淀,沉淀促进了我们的提高,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再次出发!</p>

新课标

语文

发言

老师

教学

课标

学习

思考

理解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