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缘起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小朋友在山坡组合活动时,姐姐妹妹和林钰洁发现树桩上摆着一个白色的圆盘,圆盘中间还插着一根铁棒。于是林钰洁拉来了班里博闻多识的林芯竹。</p><p class="ql-block">“林芯竹,你知道这是什么吗?”</p><p class="ql-block">“这个东西我也不认识,但是好像江滨公园也有一个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对,我也在江滨公园看过,那个是用石头做成的,比这个大多了。”一旁的“认字大王”周育匡附和到。</p><p class="ql-block">“要不我们去问问老师吧!”就这样,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和日晷来了一场浪漫的时间之约。</p> 初识日晷 对白色圆盘的第一次探讨 <p class="ql-block"> 回到教室后,老师把幼儿园日晷的图片投射到电视机上,开始了小朋友们对白色圆盘的第一次探讨。</p><p class="ql-block">“我看到圆盘上有一些数字,1、2、3、4、5…22、23、24,一共有24个数字。”懂事能干的小圣诞说道。</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上面有一些动物,有蛇、马、羊。”快言快语的冯瑞杰回答道。</p><p class="ql-block">“除了有蛇、马、羊,还有哪些动物呢?”</p><p class="ql-block">“还有猴、鸡、狗…”</p><p class="ql-block">“这些动物好像就是十二生肖啊,但是为什么上面会有十二生肖呢?”方语恬还没说完,孙墨就抢答道。</p><p class="ql-block">“上面还有一些字,但是我只认识几个,最上面那个是子,然后丑,下面那个是中午的午,旁边的是辰。”认字大王周育匡回答道。</p><p class="ql-block">“上面还有一根铁棒,我还看到它的影子了。”</p><p class="ql-block"> 在幼儿的关注和探讨中,我看到新奇的事物在不断冲击着他们的经验:白色圆盘到底是拿来干什么的,为什么上面有十二生肖,为什么上面只有24个数字,为什么上面要插一根铁棒等一系列问题萦绕在他们脑中。为了丰富幼儿对白色圆盘的认知经验,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对白色圆盘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为幼儿制作了《日晷是什么》的微视频,以支持他们进一步探究。</p> 第二次探讨 <p class="ql-block">孙墨:日就是太阳,晷就是影子,日晷就是太阳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吴艾妤:日晷的晷针会有影子,影子位置在哪就是几点。</p><p class="ql-block">周育匡:每个字代表2个小时,一共有24个小时,所以有24个数字。</p><p class="ql-block">林芯竹:晷面上有影子,晷针没有动,为什么影子会动呢?</p><p class="ql-block">余怡墨:因为有太阳照在上面呀!太阳动,影子就跟着动了。</p><p class="ql-block">朱古力:我们走路的时候,影子也在走。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影子也跟着不动了。太阳移动晷针的影子也跟着移动。</p><p class="ql-block">老师:大家都说的很有道理,晷针的影子真的会移动吗?不如我们去实验一下吧。</p> 教师的思考:在讨论中,孩子们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同时还能通过讨论、探索、交流的方式自主解决问题,在感受孩子对日晷强烈的探索欲望的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出孩子们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制作日晷 第一步:画好日晷,写上晷面数字。<br>第二步:剪下日晷轮廓。<br>第三步:寻找合适的材料。<br>第四步:使用双面胶或泡沫胶固定晷针。<br>第五步:自制日晷完成啦! <p class="ql-block">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以认知和以往的思维习惯进行了大胆、多样化的设计,拿着自己的设计步骤图和材料进行制作。在自制日晷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进行制作,并且能够在制作中反思、改进设计步骤。</p> 日晷验证行动 验证行动1——影子会动吗 <p class="ql-block"> 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答案,在三楼平台上,孩子们席地而坐。他们决定用太阳光来验证晷针影子是不是会随着光线的移动而移动。</p><p class="ql-block"> 当光线照射在晷针上时,孩子们“哇”地喊了一声,兴奋又激动的表情洋溢在他们脸上。</p><p class="ql-block">悦悦:老师,快看呀,影子在动。</p><p class="ql-block">小米:是的,影子动了。</p><p class="ql-block">小圣诞:太神奇了,影子真的会动。</p><p class="ql-block">周育匡:你们看,影子到“申”字上了。</p><p class="ql-block">幼儿又轮流尝试了一番。大家一致认为:当光线移动的时候,晷针的影子也会跟着移动。</p> 验证行动2——时间会吻合吗?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幼儿来到三楼平台上,带上时钟。此刻,太阳当照,阳光正好。幼儿把日晷放在一个阳光较强烈的地方,开始仔细观察起来。</p><p class="ql-block">悦悦:大家快看,有影子了。</p><p class="ql-block">林芯竹:现在的影子在10和11之间,是几点呢?</p><p class="ql-block">小米赶紧拿出时钟来对照:差不多10和11之间吧。话音刚落,幼儿立刻围着时钟进行验证。</p><p class="ql-block">余怡墨:看,时针真的在10和11之间呢,差不多10点半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孩子们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画下日晷中央立杆的影子线,让日晷的影子每走一个小时都在日晷的底盘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思考:在探究日晷的过程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去感受和发现。当遇到一些奇妙的现象时,他们会积极讨论,进而迸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折射出个体的学习与思考。</p> 古代和现代计时⌛️工具 <p class="ql-block"> 在进行日晷验证实验的时候,快放学时小朋友发现晷面上没有晷针的影子,不管如何转动日晷,都没有晷针的影子。于是小朋友得出结论日晷晷针的影子一定要在有太阳的时候才会出现。那如果碰到阴天、下雨天或晚上,古人是如何计时的呢?除了日晷,古时候人们还用过什么来记录时间呢?</p> 古代计时器调查表 <p class="ql-block"> 水钟在中国又叫“刻漏”“漏壶”。根据等时性原理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把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受水型)。</p> <p class="ql-block"> 沙漏也叫沙钟,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p> <p class="ql-block"> 摆钟发明于1657年,根据单摆定律制作,用摆锤控制其他机件,一般能报点,要用发条来提供能量使其摆动。</p> <p class="ql-block"> 石英钟是一种计时的器具。装电池的石英钟不仅方便,还十分准确。</p> <p class="ql-block"> 古代有日晷、刻漏、沙漏等来计时,那现代有哪些工具可以看时间呢?幼儿利用思维导图,记录了各种计算时间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幼儿通过多种手段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感知古今名匠的生活智慧,让幼儿认识到时间的宝贵。 </p> 画影子 <p class="ql-block"> 在进行日晷验证行动的时候,看到晷针的影子,朱古力指着自己的影子说:老师,你看,我也有影子。</p><p class="ql-block">小树摆了个奥特曼的造型说:你看,我的影子多帅。</p><p class="ql-block">旁边的小朋友听了纷纷摆出了各自帅气的造型,小朋友感叹有没有什么办法能留住这些好看的影子呢?</p> 自制纸杯投影仪 <p class="ql-block"> 一日生活皆课程,围绕着幼儿对光和影子的发现和兴趣,我们又进行了适当的探索,丰富幼儿对影子的经验认识。通过自制纸杯投影,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感受光与影的奥秘,体验光影作用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把手电筒对着纸杯口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就只能从纸杯口射出去。这样我们就会在墙上看到一个圆形的光斑。离得越远,光线射出去的角度越大,我们看到的光斑就越大。如果在透明胶上画上图案,图案就会随着光斑一起出现,这样我们就在墙上看到图案啦!</p> <p class="ql-block"> 在这次日晷的课程中,我们始终跟随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路径帮助幼儿建立对日晷的认知、对影子的认知,从初识日晷、自制日晷、日晷探究实验到对影子的自主探究、发现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开展了“以儿童兴趣为出发点”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捕捉新的教育契机、即时计划与实践,将预备活动与生成活动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中促进孩子最优化的发展。因为疫情原因这场日晷的探索之旅将暂告一个段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关于日晷的探索学习就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期待着下一个课程故事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