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孩爸孩妈观看《消失的孩子》

飞花如雪

最近几天在追一部悬疑剧《消失的孩子》。冬至清晨,杨远在楼门口等着十岁的儿子莫莫下楼,然而莫莫却在楼梯间离奇失踪。民警发现他曾在失踪前一刻曾进入楼下邻居家中,但可疑的邻居有着确凿的不在场证明,莫莫在哪里成了一个难解的谜题。剧情从寻找莫莫开始,引出了与这个单元住户相关的若干人,其中有单亲家庭长期缺爱的女孩许恩怀和她的父亲许安正;单元的另一边,父亲猝亡后为了冒领退休金,在出租屋想方设法藏匿父亲尸体的袁午;而袁午的女房东林楚平,在此居住期间曾被迷昏后遭侵犯……民警在寻找莫莫,林楚平在寻找凶手,他们的寻找一步步揭开了重重谜团。 剧中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中养育的孩子都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危机。<br>  一个是杨远的儿子莫莫,他天性好动,又因为妈妈的工作原因顾不上管他的学习,因此成绩差。杨远为了多一些时间照顾儿子,主动要求降职,每天接送莫莫上下学、给孩子做饭。但莫莫课堂上经常不听讲偷偷画漫画,成绩依然很差。杨远最初以为孩子只是天性贪玩,带着莫莫去医院就诊后才知道儿子患有多动症。多动症的莫莫经常挨批评,很少被表扬鼓励,在班上没有朋友,便把上中学的许恩怀姐姐当成了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还专门画了一本漫画作为送给许恩怀的生日礼物。爸爸很心疼儿子,平时总是对儿子百依百顺,唯独不愿儿子被别人知道“有病”,因而也无力改变莫莫的处境。<br>  另一个孩子许恩怀是他们家楼下的邻居,被称作“别人家孩子”那种,既独立懂事又成绩优秀。因为爸爸回家太晚进不去家门而坐在楼梯上写作业,善良热情的杨远和莫莫父子邀请她到自己家。懂事的许恩怀来到莫莫家后主动帮莫莫辅导作业,看到到他们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从没感受过家庭温暖的她羡慕之余也非常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莫莫失踪后,妈妈陶芳无法控制情绪,把愤恨和怨气都撒向许恩怀的时候,不知这个女孩的内心承受着怎样的煎熬?我真的心疼这个孩子。她从很小就被妈妈刻意要求独立,父母离异后妈妈把她丢给了爸爸,爸爸整日忙于工作根本无暇照顾她,聪明伶俐的她显现出与年龄完全不相符的懂事与安静。而她优异的成绩让老师只看到了她“学霸”的一面,完全忽略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爸爸许安正的犯罪又让她的处境雪上加霜。值得庆幸的是,她还始终保持着善良得本性,倘或她燃起嫉妒之心,则极有可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更值得庆幸的是,她遇到了杨远一家,最终得到了救赎。<br> <p class="ql-block">  除了两个孩子的心理问题,剧中另一个角色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p><p class="ql-block">  袁午,一个从小就被父母把一切都安排好了,除了读书,不知道如何应对生活中其他一切人和事,甚至不会与人交流。当他面对工作时,竟然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浑身冷汗、腹痛到无法做任何事;他手握着名牌大学的毕业证,却连实习期都没到就被辞退,从此不敢涉足职场;连相亲都是按照母亲教给他的话一句一句背台词,却因为给人感觉老实忠厚,加上那名牌大学的光环,顺利走进了婚姻;又因为逃避现实沉迷赌博,败光家产害得父母卖房还赌债,自己也失去了妻子和女儿。没有工作,也不想找工作的袁午,除了赌博什么都不会,母亲去世后,他连吃饭都只能依赖父亲。父亲猝死后,为了冒领父亲的退休金,他千方百计想要把父亲的尸体藏匿起来,又因为莫莫无意中发现了他藏尸的秘密而绑架了莫莫。“明明捏着一手好牌,却打得稀巴烂”,袁午如今的悲剧,其实早在他的学生时代就已经埋下了种子,而种下这苦果的人,正是对他包办代替了半辈子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当然,剧本源于现实更超乎现实。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我们在生活中多多少少也曾见到过,只是还没有达到剧中的程度,如果及时纠正错误的教育思想,这些孩子也都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如果父母还是没有转变观念,那孩子的结局很可能也会带有悲剧色彩。</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前教过的一个女孩,虽然并未遭遇父母离异,但是高知父母各自忙于事业,孩子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累赘,于是常年交给老人。有一年,老人因故回了老家,他们请了个阿姨接送她上学放学;到了放假,整整一个暑假他们就把孩子独自锁在家中,直到大人晚上下班才打开家门。开学时,我惊讶地看着眼前那个瘦得脸都尖了,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的孩子,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木讷的孩子放假前还是一个胖嘟嘟、话痨一般的小姑娘。妈妈叹着气告诉我,孩子抑郁了,不吃饭,每天只勉强喝一点酸奶,跟谁都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担心过这个孩子。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却总是穿得乱七八糟,入夏了还穿着一双臭烘烘的旅游鞋,一问才知到家长没时间给她买,最后还是接送她的阿姨帮她买的;头发长得挡住了眼睛,爸妈没空带她去理发,也没帮她剪一下,她就自己拿起剪刀给自己的头发帘来了个“腰斩”,怪异的发型引得淘气的男生经常取笑她;因为各种与众不同,导致她在班上没有好朋友,经常是粘着老师聊天……我跟她的爸爸妈妈谈过很多次,可俩人互相推诿,谁都不想牺牲自己的时间、不想影响自己的事业,最终什么问题都没解决。这一次,眼看到孩子病成这个样子,父母终于开始重视她了,但长期的缺乏交流让本就抑郁的孩子更加排斥他们了。最终还是因为回到了班集体,在老师、同学的关爱之下慢慢走出了抑郁,恢复了正常的饮食和语言交流。</p><p class="ql-block"> 如果从这以后,她的父母能够把陪伴孩子成长的责任承担起来,她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倘若她的父母在孩子从抑郁中走出后,又转身扎进自己的事业中,再次把孩子丢到一边,恐怕她的心理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她的内心会比单亲的许恩怀更加孤独冷寂。</p><p class="ql-block"> 说起如莫莫一样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其实并非鲜有,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趋势,现在很多班主任老师都反映说自己班上好几个孩子都有多动症或者注意力缺陷等问题。像杨远一样,怕别人觉得自己孩子“有病”而隐瞒孩子的多动症,真的大可不必,至少应该跟老师“交个底”。知道了孩子出现纪律问题的根源是多动症,老师会适当调整对于孩子的要求标准,会以更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屡教而难改”,会在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就感到欣慰,从而给予孩子多一些的肯定和表扬。师生之间这样正向的交流互动,会带给孩子在校期间更多的安全感和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作为多动症孩子的父母,既不能像莫莫的妈妈一样,缺少真正的陪伴,又抱有过高期待,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又不能像父亲杨远一样,觉得孩子“有病”、可怜,因而过度宽容,缺少约束。剧中有一个细节,爸爸在厨房做饭时,莫莫并没有写作业而是抱着ipad在看动画片,杨远探出厨房看到后提醒莫莫该写作业了,莫莫耍赖要求再看一会儿,杨远便妥协了。殊不知,即便孩子没有多动症,如果大人过于宽容、经常妥协,孩子也会养成这种不守时、拖拖拉拉的毛病,严重影响学习。妈妈的严有余、陪伴不足,加上爸爸的心太软、宽容过度,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导致家庭中争吵不断,孩子才会有空子可钻,更加放纵自己而不加约束。所以,莫莫会有逃课的念头和胆量,才会引出后面一系列的危险状况。</p><p class="ql-block"> “啃老”早已不新鲜了,如袁午一般的“巨婴”也不断被爆出。有些年轻人明明身体健康,甚至还手握文凭,却不肯就业,天天网游混日子。他们有些人高不成低不就,能做的工作嫌太lwo;挣钱多的工作嫌太辛苦;容易点的工作嫌挣钱太少……有些人自视甚高,找工作的过程中却屡屡碰壁,于是他们索性逃避挫折,不再去找工作。最终,这些年轻人变成了需要老人来养活的“废物”,然而,所有这些“废物”都源自父母当年的教育错误,或者过于溺爱导致孩子受不得挫折;或者只看重成绩,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者生活上照顾得太过周全,孩子即便成年也依然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悬疑的剧情一步步牵动着观众的心,人物的畸形心理更让观众看得内心沉重。显然,这部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在破案的同时,提醒着观众们——养育孩子,关注身心健康比关注成绩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孩爸孩妈们,推荐观看这部悬疑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