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书接上文,前两篇游记介绍的是乔家大院在中堂的第一、二、三号院。本文游记为“在中堂”的乔氏祠堂和第四、五、六号院。</p> <p class="ql-block">↑到了民国初年,由于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等当家人改建了第五院(西北院),第五院的书塾做为第六院(书房院),新建了第四院(新院)。到了抗战爆发,乔家全体弃家出逃,避难于平津等地,从此再没回到自己的祖宅生活。</p> 1乔氏祠堂 <p class="ql-block"> 进入乔家大院的大门后,是一条笔直的甬道,最西处的尽头即是雕梁画栋的乔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祠堂三级台阶,庙宇结构,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罗绕松的镂空木雕。额匾“绳其德”,语出《诗经》“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是继承延续的意思,“绳其德”是希望后代继承祖先的德行。楹联:</p><p class="ql-block">百年燕翼惟修德;万里鹏程在读书。</p> <p class="ql-block">↑寿字扶栏上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祠堂里原先是供奉着乔氏祖先牌位。现有黄缎横书“绳其祖武”,出自《诗经》,“武”意为脚印,意思是希望后人继承祖先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供桌。乔氏祠堂,是乔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古时当家人行使族权的地方,家族中人如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接受批评教育和受到相应处置,重则甚至逐出宗祠。</p> <p class="ql-block">↑祠前远望东大门。左侧为第六院入口,右侧是在中堂第四院。</p> 2在中堂第四院 <p class="ql-block"> 在中堂第四院,又称为新院,门楼上悬挂“承启第”匾额,蕴含着承前启后、承上启下,家族发展前途无限的意思。大红灯笼之下,随着轻轻的脚步,乔家的峥嵘岁月,人间的滚滚红尘,在这处深宅大院中,如同幅幅画卷,一一在眼前展现无遗。</p> <p class="ql-block">↑第四院门楼木雕,中间为香炉,侧方为琴棋书画。</p> <p class="ql-block">↑门楼内的石狮子。</p> 外跨院 <p class="ql-block"> 第四院由乔映奎主持新建,主要是解决家族人口日渐增多、住房紧张的问题。与“在中堂”其他院落相比,在窗户式样上大有改观,注重玻璃采光与西洋式装饰。</p> <p class="ql-block">↑乔映奎是乔景俨之子,乔致庸之孙,也是民国时期“在中堂”的掌家人。娶大德恒内掌柜渠元甫的胞妹渠氏为妻,生育五女而乏子息,一生中大部时间主持家务。曾任祁县三十六村联防董事会会长,办事圆滑,顾全大局,为百姓解决不少实事,村民曾自发联名赠送“身备六行”匾额。</p> <p class="ql-block">↑“乔家姻亲”展室位于外跨院内,门额“乐天伦”。西侧为“轿马车”展室,门额“凝瑞”。</p> <p class="ql-block">↑乔氏家族声名显赫,子女婚嫁均为豪门世族,不仅与同县商帮的渠家、何家等大家族有绵延不断的姻亲,而且与邻近市县的常家、曹家等晋商名门也多联姻。此外,乔家与掌柜等商界精英信义合作,也互结姻亲,共同延续家族兴旺。</p> <p class="ql-block">↑乔家与众多望族联姻组成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网,在生活交往、社会影响等许多方面休戚与共,互相成就。在商贸活动中形成稳定和谐的商帮群体,相帮互靠,同舟共济,增强了竞争实力,聚力发展,共同开拓。</p> <p class="ql-block">↑乔健、杨佩云夫妇合影。乔健字铁汉,乔映霞之子,“在中堂”的末代掌门人,按乔氏族谱序列,乔健是第十世,即“在中堂”第四代长门长孙。乔健精通金融专业,曾针对商号的实际经营状况,实行了董事会制度。民国19年(1930年),在中堂各户在乔健的主持下分了家。在乔家字号最终停业时,乔健与兄弟们一起到北京进行了最后的清盘处理。</p> 东院偏院 <p class="ql-block"> 东院偏院中有一座非常精致的明柱单坡出檐的敞厅,内有《省分箴》砖雕照壁,通高3.10米,阔3.13米,128个隶书汉字由赵铁山书写。整组砖雕集高浮雕、浅浮雕、圆雕手法于一炉,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寓意吉祥,人文气息浓郁,是一座典型的集书法、雕塑、民俗于一体的砖雕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省分箴》一文出自南宋的《宋文鉴》,通过列举自然现象、动植物、金属等各种物质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盛衰等现象,阐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一定自然规律的,劝诫人们要遵从自然规律,心态平和,知足常乐。</p> <p class="ql-block">↑匾额“知足阁”。</p> <p class="ql-block">↑照壁文字四周雕有边框,饰以各种传统吉祥图案。顶部雕蝙蝠,下端雕流云,取意“万福流云”;四周雕有“暗八仙”(八仙所执器物),与仙桃图案结合,寓意“八仙祝寿”。</p><p class="ql-block"> 照壁两侧雕有内插三戟的喜瓶图案,“瓶伸三戟”寓意“平升三级”;戟的下方有磬和鱼,“戟磬游鱼”又寓意“吉庆有余”。此外壁周还雕有麒麟、仙鹤、鹿、凤凰等祥禽瑞兽。</p><p class="ql-block"> 照壁下方两侧插屏底座立柱外侧各雕饰两只狮子,上下对戏绣球,常言“狮子滚绣球,好戏在后头”,这四只狮子也称做喜狮,表示“喜事临门”、“四时如意”。</p> <p class="ql-block">↑内偏院门,门额“学吃亏”。人生在世哪有不吃亏的时候,遭遇不公,蒙受损失,吃了亏当然心不平气不顺,耿耿于怀。虽然说“吃亏是福”,但是真正做到“心宽无怨言,看淡不计较”世间又能有几人?此中的豁达与智慧,远非常人能及。</p> <p class="ql-block">↑精湛木雕,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内偏院门,院门南侧有小型的龟背锦花墙。北侧花墙是“喜鹊登梅”和“猫蝶戏菊”。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吉祥、喜庆、好运到来。猫蝶戏菊,猫蝶谐音“耄耋”,菊花不畏秋寒开放,整幅图有希冀健康长寿之寓意。</p> “慷慨借银”展室 <p class="ql-block">↑偏院的正房是“慷慨借银”展室。</p> <p class="ql-block">↑慈禧西行线路图。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仓惶西行,沿途开支很大,路过太原时命山西巡抚筹借银两。巡抚紧急招集省城商界、金融界的头面人物,传达懿旨。在其他商人还在左右思量之际,乔家“大德恒”票号太原分号的主事贾继英,毫不犹豫拿出三十万两白银,由此也获得了慈禧的接见。当时七品县官一年的俸银为45两和养廉银1200两。</p> <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在清廷大臣与乔家在中堂“大德通”票号总号掌柜的多次撮合下,慈禧太后一行来到祁县,受到乔东家和掌柜的盛情迎接与款待。祁县传统名菜“八碗八碟”与糕点“雪莲酥”等名吃佳肴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赞许。</p> <p class="ql-block">↑1901年慈禧回京后,授意山西巡抚将“福种琅嬛”匾额赐予乔家(悬于乔家大院大门上方),并对乔家票号多方关照,使得乔家各地商号声名大振。贾继英在1904年被特召进京筹办户部银行,1908年出任大清银行太原分行经理,民国时期又先后成为阎锡山、孔祥熙的理财高参。</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展品“佛手”。</p> <p class="ql-block">↑偏院正房与正院正房相连相通,偏院正房是“慷慨借银”展室,正院正房是“捐资助边”展室。</p> 西院正院 <p class="ql-block"> 西院为正院,目前院内的南面正房是“捐资助边”展室,东西厢房有“义取四方”、“家风传承”、“万川汇”、“乔家遗迹”四个展室,北房是“晋商老街”展室。</p> <p class="ql-block">↑南面正房的门额“锡嘏”,“赐福”之意。</p> <p class="ql-block">↑正房门楼木雕有葡萄与菊花百子,寓意是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上面扶栏为琴棋书画及博古图,寓意是通晓古事古物、存古赏今。四个马头正面为四个狮子,寓意四时如意;侧面为四季花卉,也各有深意。</p> <p class="ql-block">↑北房“晋商老街”展室的门额“陶朱风”。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帮助勾践兴越灭吴之后急流勇退,定居于山东菏泽,自号“陶朱公”。范蠡一生艰苦创业,善于经营理财,三次巨富后又能广散钱财救济贫民,淡泊名利,其商人形象与经商思想理论影响力巨大,被后世尊为财神、商圣、商祖。</p> “捐资助边”展室 <p class="ql-block">↑“资助北洋水师”。清末李鸿章发展洋务,组建北洋舰队,利用海军强国,但是当时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于是前往金融活跃的山西募捐筹款。乔家票号慷慨出资十万两白银,为北洋水师购买了一艘军舰。李鸿章特此题写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赠予乔家(镶于乔家大院大门上),以示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来访”。左宗棠任陕甘宁总督兼新疆督办时,就与乔家票号关系密切,部分军费经由乔家存取汇兑,财力困难时也曾向乔家借支。西北平定后,左宗棠回京时,专程来访乔家。刚好乔家大院大门前正在建百寿图照壁,应乔致庸所请,左宗棠挥笔题写了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镶于照壁西侧)。</p> “义取四方”展室 <p class="ql-block"> 祁县商业历史悠久,当地民众多以经商为荣,“学而优则贾”。祁帮商人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以德经商,信义至上;奉关羽为财神,崇敬忠义神勇,知恩报德。他们兼具儒者的道德修养和商人的聪明才智,乐善好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深受世人推崇。</p> <p class="ql-block">↑乔家先祖乔贵发在初入商路时,就耳闻目睹祁县旅蒙商的忠义仁勇与诚信磊落,在创业历程中自觉奉行信义为本的经商理念,逐步走出贫瘠。乔家后人发扬祖德,兴家报国,义中取利,义取四方,实为后世商人之楷模。</p> “家风传承”展室 <p class="ql-block"> 乔贵发在包头发迹后回到祁县,迎娶了当年有恩于己的程寡妇,认她的儿子为自己的长子,并在乔家立下家训“不许纳妾”。乔致庸的“六不准”家规也是遵从祖训而来:不准纳妾、赌博、嫖娼、吸毒、虐仆、酗酒,同时以《朱子治家格言》和民间修身格言等作为家训。</p> <p class="ql-block">↑八角山水古墨块。是“家风传承”展室的展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含经堂古朱墨块(左)、十八罗汉古墨块(右)。</p> <p class="ql-block">↑民国版的《诗经》。乔家家族兴旺,家业发达,与严格的家规家训大有关联。家规约束,家训教化,如此渐成优良家风。</p> “乔家遗迹”展室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乔贵发在包头发迹后,回到家乡乔家堡村始建宅院。随着家族瓜瓞蕃衍,人丁兴旺,乔家后人不断置地筑宅,陆续建起众多气势宏伟的院落群,同时乔家在全国各地开设了上百个铺面,拥有数千间房产。岁月沧桑,乔家的宅院与店铺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乔家堡村中的乔家大院至今依旧巍然矗立,是我国北方现存最完整的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在祁县、包头、天津、北京等地,也有几处乔氏宅院和商铺遗迹留存。</p> <p class="ql-block">↑大德通票号,1884年由“在中堂”创办,前身是大德兴茶庄,票号营业范围有存款、放款、汇兑三项,总号设在祁县城内小东街。辛亥革命后大德通失去清廷支持,业务每况愈下,加上民国政府冻结白银,改革币制,汇兑业被官办银行夺走,商办票号已难以吸储,先是改组为银号,后又改为钱庄,一直惨淡经营到1949年。</p> “晋商老街”展室 <p class="ql-block"> 展室中主要是祁县的昭馀古城、晋商老街的简介。祁县是晋商故里,古称昭馀,明清两代商业发达,金融兴盛,祁帮商人从这里出发,纵横华夏,驰骋欧亚,成为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主力军,创造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p> <p class="ql-block">↑晋商老街是昭馀古城的商业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垂直相交,东西长835米,南北长690米,清代鼎盛时期,沿街的茶庄、票号、当铺等各行商铺鳞次栉比,商贾云集。</p> <p class="ql-block">↑乔家是祁帮商人中的佼佼者,曾在昭馀古城拥有众多院落和商铺,大德通票号、大德源票号位于小东街,大德恒票号、大德诚茶庄、晋逢德绸缎庄、亿中恒银号、宏晋银号等位于西大街最繁华路段,至今建筑仍保存完好,成为乔家商业辉煌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郜北泰山庙会图。郜北村位于祁县城东南13公里处,村东山顶的泰山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旧时庙会有来自平遥、太谷、交城、文水、武乡各县以及远至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商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文革期间,泰山庙东西殿、菩萨庙等部分建筑被拆毁,集市贸易也被当作资本主义予以取缔。近年来渐有恢复,但盛况已不复从前。</p> <p class="ql-block">↑通往西院正院的过道门。门额“居之安”。</p> 3在中堂第五院 <p class="ql-block"> 第五院,又称西北院、中宪第,东侧与第一院老院相邻,也是一座里五外三穿心楼院,分为正院和偏院两个院落,是乔家鼎盛时期由乔致庸主持修建。明楼院典雅气派,雕饰尤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院门悬有“中宪第”匾额,门联为“德沐春风期翼明高金鼎;神凝秋水仰慕节映冰壶”。</p> 外跨院 <p class="ql-block">↑通往外正院的垂花门檐下悬“在中堂”匾额,两侧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展示了乔家重厚道、讲真诚、不欺不诈、不瞒不骗、以义取利的治家经商之道。隐门门楣上的匾额“书田历世”,则体现了乔家对读书和种田这两件人世间最重要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尊重。</p> 乔倜书房 <p class="ql-block"> 乔倜是乔映庚之子,乔致庸的曾孙,1935年投笔从戎,次年成为国民革命军空军第九大队第27中队少尉飞行员。1937年在南京参加了闻名中外的“814空战”,同年10月在太原保卫战忻口会战中以身殉国,年仅23岁。</p> <p class="ql-block">↑“乔倜书房”。乔倜的弟弟乔仕,1949年后在大同矿务局工作,因为哥哥曾经当过国民党空军,文革中受到批斗,于1969年自杀。直到2008年,乔倜才被追认为烈士。</p> 外正院 <p class="ql-block">外正院内,东厢房三间为“外客厅”,西厢房三间为“内客厅”,北面正房三间的中间为穿心厅,东侧为“乔映霞书房”,西侧为“内账房”。</p> <p class="ql-block">↑外正院的正房门楣上悬有一块篆书“碧琳”匾额,门联为:</p><p class="ql-block">瑞日芝兰光甲第;</p><p class="ql-block">春风棠棣振家风。</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族人优秀可以光耀门庭,兄弟和睦可以振兴家业。“棠棣”一词在这里代指兄弟。</p> <p class="ql-block">↑匾额“碧琳”。“碧琳”指青绿色的玉,出自司马相如《上林赋》“玫瑰碧琳,珊瑚丛生”,古人以玉比德,用来形容一个人拥有的美好品德。</p> 内客厅 <p class="ql-block">↑西厢房为“内客厅”,是乔家主人接待内室亲眷之所。富商家族亲眷之间常有往来,接待应酬颇重礼节,此室既作客厅,也设内室,可安排来客在此住宿。</p> <p class="ql-block">↑“内客厅”原是乔任的居室。乔任是乔映璜之子,乔致庸的曾孙,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抗战时期曾资助抗日武装,新中国成立在北京24中任教,在其手中完成了乔家这个商业帝国的社会主义改造。</p> 外客厅 <p class="ql-block">↑东厢房三间为“外客厅”,为乔家主人接见外来宾朋或者商号掌柜之所,一般用作商务总事处,是东家和智囊团开会议事的地方。</p> 内账房 <p class="ql-block">↑“内账房”,是掌家人管理家族内部事务及账务之处。掌家人需要负责处理家族内外事务,团结家族成员齐心协力共谋发展,融洽亲眷关系,代表家族进行商务交往,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家族声望等。</p> 内正院 <p class="ql-block"> 内正院是当年名噪一时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要取景地,因此成为乔家大院诸多院落中最为著名的院落,也是游客必到之地。院内的正房是乔景仪的书房客厅居室,东厢房是乔映霞居室与杨氏居室,西厢房是乔映璜书房与居室。</p> <p class="ql-block">↑正房为五开间两层悬山顶,明柱结构,门楼和二楼廊檐、护栏均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尽显奢华。二楼建有游廊,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东侧是奎龙和喜鹊登梅,西面为鹭鸶戏莲和麻雀戏菊,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p> <p class="ql-block">↑二楼匾额为“光前裕后”,出自《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意在寄望历代子孙事业有成,不断光大祖宗基业,同时遗泽后代。廊柱联:</p><p class="ql-block">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更好;</p><p class="ql-block">创业难,守成亦难,知难不难。</p> <p class="ql-block">↑正房是乔景仪的起居之所,门楼匾额“静怡”。乔景仪(1848-1902)是乔致庸次子,经商方面很有天赋,也是乔家官衔最高之人,赏顶戴花翎,二品候补道员。乔景仪个性刚烈,勇武好斗,为人机警,也善交际,时常出入朝廷王公大员府邸,往来于京晋两地,包揽军饷转存汇兑,使票号获利丰厚。乐善好施,常倾囊捐资赈济灾民。后来在包头得罪蒙古贵族,被刺客暗杀。</p> <p class="ql-block">↑中堂内的“随缘庸行”匾额,反映了乔家的商业经营理念。乔致庸(1818-1907)一生娶六妻生六子,儿辈中却无一人是经商奇才。老大乔景岱(1838-1898)性格骄横,在口外经商时因恶性竞争被官府判为斩监侯,经营救被押解回籍,终身不能经商。老三乔景俨(1859-1912)谨小慎微,擅长执掌家务。老四乔景侃性格内向,不善言辞,20岁病故。老五乔景偁喜文厌商,先于乔致庸病逝。老幺乔景僖从小体弱多病,吸毒成瘾,1905年20多岁去世。</p> 乔映霞书房 <p class="ql-block"> 乔映霞是“在中堂”第三代掌家人,又任祁县第三区区长,是祁县四大乡绅之一,交友广应酬多,书房即为会客室。乔映霞是维新派的时尚人物,整个客厅布置尽显民国初期开明士绅居家之风。同时还在外院特辟洗浴室,安装抽水马桶,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乔映霞(1875-1956年)是乔景仪长子,乔致庸之孙,在同辈兄弟中排行老大,为人精明强干,敢作敢为,思想激进。在乔致庸晚年,隔代选取了自己的孙子、年轻的乔映霞作为乔家的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乔映霞乳名成义,人称“成义财主”。思想前卫,不拘礼俗,崇尚西方文明,倡导兴办教育,破除迷信,锐意改革,是祁县第一个穿西装、剪辫子的人,被民风保守的乡民讥笑为洋鬼子:“成义子,削了头发剪辫子,穿得洋袄儿洋裤子,脖子上扎得腿带子,裤子档里缀扣子,尿尿不用解裤子……”。</p> 乔映霞居室 <p class="ql-block"> 乔映霞执掌“在中堂”后,治家甚严,兄弟一旦成家都让其另立门户,独立为生。对在中堂所属商号也大力整顿,使家族商业又有较大飞跃。</p> <p class="ql-block">↑然而大环境大趋势下,随着外国资本进入,官商银行争利,民间票号不断受到巨大冲击,加上此后三十多年军阀混战与日寇侵占,仅仅是冯玉祥,就在乔家摊派300万公斤粮食、150万两白银。诸多打击之下,乔映霞最终也无力回天。</p> <p class="ql-block">↑1930年中原大战,阎锡山失利,其在山西发行的晋钞急剧贬值,25元晋钞只抵一元新币。大德通票号完全可以拿晋钞兑付储户的存款,趁机大发横财。但乔映霞坚持按照原银兑付<span style="font-size:18px;">,认为</span>大德通即使倒闭,自己也不会饿死,但对于储户“如果我们不这样作,对他们的威胁将是身家性命”。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大德通,此举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造成30万两白银的亏空,雪上加霜。两年之后,</span>八十多年的老字号大德通悄然歇业改组。</p> 杨氏居室 <p class="ql-block"> 乔映霞是性情中人。在此处厢房中,乔映霞经历了生命中两段刻骨铭心的婚姻,两位妻子先后一死一离,让其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以致精神错落,自伤至残,令其事业成就也大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乔映霞原配夫人杨氏,是太谷县名士杨次山的胞妹,受家学熏陶,通文墨,爱书画,大约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前后嫁到祁县乔家。婚后两人感情甚笃,但多年不育,或者育而夭折。直到1903年始得一子,全家如获至宝,然而杨氏却因产后生病,不久去世。乔映霞痛失爱妻,恸哭流涕,日思夜想,导致精神分裂。</p> <p class="ql-block">↑十年后的1913年,乔映霞出任祁县第三区区长,禁种鸦片,因强行铲除烟苗与农民发生争执,结果酿成人命案,远走天津避祸。偶因小病去协和医院,与病房实习的大家闺秀刘秀菊相遇,两情相悦,旋即成婚,生有一子。</p> <p class="ql-block">↑由于年龄悬殊,个性不合,乔刘两人五年后选择离婚。离异的乔映霞为情所困,跳楼自杀,造成终生跛腿,1921年终因刺激过深而精神失常。之后30多年未再娶妻,直至去世。</p> 乔映璜书房 <p class="ql-block"> 乔映璜是乔景仪次子,与乔映霞是同父异母兄弟,处事干练,曾任乔家堡村村长兼学校校长。廉洁自律,严守家教,学校和村政的公费开支几乎也都由乔家付出。</p> <p class="ql-block">↑中堂山水与对联:</p><p class="ql-block">济人利物宜居其实;</p><p class="ql-block">忧国忧民当有其心。</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当中,乔家的大多数成员为避战乱而远离老家祁县,这期间的乔映璜成为了家族的主要留守人员。日寇侵占祁县期间,乔映璜把家藏护院的枪支与弹药全部送给抗日队伍。</p> 乔映璜居室 <p class="ql-block"> 乔映璜与堂兄乔映霄,同娶富室马家姐妹,但姐妹性格各异,乔映霄夫人性喜张扬挥霍,在北京遭人绑架后被撕票。乔映璜终日忙于公事,乔映璜夫人则在家专心相夫教子,教育独子乔任和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夫妻两人居家简朴,室内陈设传统而不奢华。</p> <p class="ql-block">↑中堂山水与对联:</p><p class="ql-block">毋矜清而傲浊;戒勤始而怠终。</p><p class="ql-block">大意为不要孤芳自赏目中无人,也不要开始很积极最后却很消极。</p> 女家塾 <p class="ql-block">第五院外跨院的东北角有一偏门,门额为“静观轩”,由此可进入东院偏院。偏院分为内外两部分。外偏院曾设为女性家塾,内偏院有经佛堂、内厨房等。</p> <p class="ql-block">↑民国年间,乔家曾在此外偏院开设女家塾,供家族中的女眷读书学习。共聘请三位女教师,分别教学绘画、音乐、刺绣,管教极严。此女家塾开设约五年,以后女子转入村立学堂和太谷贝露教会学堂学习。</p> 内厨房 <p class="ql-block">↑“内厨房”是专供内眷膳食所设,基本上都是家常饭,但是比大厨房更加繁琐,因为女眷口味喜好各异,每餐品类丰富多样。</p> <p class="ql-block">↑乔家历来尚俭,内厨房的备膳者需要提前深入了解各房口味与食量,尽可能做到既不剩饭浪费,又恰能满足。分家之后,各房各家自行起灶,内厨也随之取消。</p> 经佛堂 <p class="ql-block"> 乔景岱是乔致庸长子,因经商获罪,经斡旋押解回籍,终身在此隐居。乔致庸认为其不配“景”字,所以又名乔岱。乔景岱去世后,其遗孀一心向佛,把此室改设为经佛堂。</p> <p class="ql-block">↑中堂与清代黄慎所书对联:</p><p class="ql-block">松阴一径白云湿;花影半帘红日迟。</p> <p class="ql-block">↑乔景岱遗孀每日诵经念佛,戒荤茹素,淡妆素面,纳衣简装,与外界隔绝。偶也进入厨房干些杂活,然而气度异于仆佣。长辈知情者也守口如瓶,不准晚辈咨问。</p> 4在中堂第六院 <p class="ql-block"> 在中堂第六院,也被称为花园,原本乔家主人打算要建成一座“书房院”,已经买回了全套的假山。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所有规划全部作废。如今这里成为了游客休息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第六院门额“钟灵毓秀”。“钟灵毓秀”是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景致的词语。</p> <p class="ql-block">↑第六院书房院紧邻乔家祠堂,与当年乔家主人的初衷有关。祠堂是用来祭祖的,勉励乔氏后代发扬和继承祖先的业绩,以繁盛乔家大业。而书房则是用于培养乔家子弟,希望他们发奋读书,增长知识,成为优秀人才。书房院与祠堂紧邻在一起,可以起到随时随地激励乔家子孙后代学业进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假山犹存,新亭高踞。</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题写的“乔家大院”刻石。</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jxta80m" target="_blank">路过山西10:乔家大院在中堂第一院</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k5z9yn4" target="_blank">路过山西11:乔家大院在中堂二三院</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6x7rij" target="_blank">路过山西13:乔家大院保元堂、宁守堂</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