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中华(三)庐山

董恩良

<p class="ql-block">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九江县以东、星子县以西。长25公里,宽15公里,延绵的90余座山峰犹于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起已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的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涧溪18条,湖潭14处,瀑布22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155米。庐山是世界著名的景点,她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临“京一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視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倾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正是如此庐山才不愧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庐山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其中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气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p> <p class="ql-block">庐山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由于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环境,因此庐山有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庐山现有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植物有40种。庐山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至今已知的兽类有33种;鸟类有171种;庐山山麓的鄱阳湖还是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在山麓之顶,庐山的昆虫种类有2000余种,其中多系珍品。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0多种,鄱阳湖的鱼类有139种。</p> <p class="ql-block">庐山的历史文化低蕴非常厚重。它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函深厚,更集: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豋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陸游、朱熹、康有为、毛泽东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或陈运和等诗文名家1500余位豋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倾泄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岩腾云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集现实;花经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间;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匡庐奇文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p> <p class="ql-block">庐山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早在周初(大约是公元前十六、七世纪),也有说是周威烈王时期(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是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匡续。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的事迹被朝庭所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屡次回避并潜入山中,后来匡俗便无踪影了,有人说他已得道成仙。后人们美化了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匡庐”。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索性改名为“庐山”。</p> <p class="ql-block">庐山不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博物馆、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厚重的文化低蕴,而且还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但有佛教和道教的庙观,有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极具精华景区就在山南一带,主要胜迹有观音桥、秀峰、三叠泉、仙人洞、含鄱口、美庐、会址,除此以外还有花经、五老峰、锦绣谷、御碑亭、东林寺、龙首崖、三宝树、芦林湖、牯岭等等。</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后来又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白鹿洞书院傍山而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映衬之中,一座饱经岁月沧桑依然古韵盎然的建筑,静静地坐落在时光深处。千百年来不知多少大师在这里传道授业解惑,也不知多少贤士从这里走向天下,而那煌煌夺目的巨著和超凡卓绝的智慧,更是在人世间流传。</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五年白鹿洞书院又改称为“白鹿洞书堂”,并成为与其同时的“岳鹿书院”、“应天府书院”、“嵩山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书院的创始人应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南唐在李渤隐居的地方(白鹿洞)树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北宋初年江州(九江)的乡贤明起等人在白鹿洞办起了书院,但不久即废。直到著名理学家朱熹重修书院之后才揚名国内。朱不但重修了书院,还树立了严励的书院规章,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不光表现了朱熹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根底的教育思维,并且成为南宋后中国封建社会书院办学的款式。白鹿洞书院在理学思维的指导下,凭仗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托历代文人和热心教育的人精心耕耘,获得一种精深文博的扎实,令人神往、探索和追寻,这正是书院近千年来生命力、精魂和魅力永存的缘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建于东晋太元年间,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隋朝后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称“东林寺”。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东林寺唐时为极盛时期,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东林寺建寺者为慧远(334一416)俗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他先在西林寺认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九江)刺史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集中外学僧123人结白莲社,泽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净土宗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唐时有门徒数千,藏经书万余卷。寺内诗碑林立,诗人题誉极为丰富,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韩愈、王昌龄、韦应物、张九龄等多位著名诗人留有诗章。有“满寺万诗咏,一步一惊心”之说,堪为天下第一诗寺。晋建甘露坛,续佛慧命,弘道传法,成为中国佛教重要戒坛,唐刻陀罗尼经幢、石雕护法力士、柳公权残碑等珍贵文物保存至今。寺内文物众多,如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公元683),为东林寺现存最为古老的石刻;译经台,昔日远公请西域经师来东林寺译经驻锡之地;王阳明诗碑;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碑》等等。文化遗产深厚,有独特的东林净土文化色彩。</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还有许多优美的传说,如六朝松一一“庐山第一松”:三笑堂前有一株古松,传说是当时慧远大师亲手栽植,距今已有1600余年,故称“六朝松”,所以人们又誉称其为“庐山第一松”。据说此松颇具灵性,几度枯荣皆与东林寺兴衰息息相关:寺兴则树荣茂,寺衰则树枯。如今又见六朝老松枝繁叶茂,当是中华国运昌隆,东林寺亦是道场再兴;虎溪三笑的故事发生在东林寺虎溪桥,据传东晋时慧远大师在庐山修行三十余年间,不下山,不入城,送客也从不越过虎溪桥。一日,诗人陶渊明、道士陸修静两人远道来访,三人相聚交谈甚欢。后来慧远送二人下山,因为交谈热烈,过了虎溪桥还全然不知,直到虎溪桥传来老虎的鸣声,三人才惊觉,但随即三人大笑起来。原来他们在不经意间破除了不过虎溪桥的执念。这笑声也自然成了名垂千古的美声。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就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玉佛楼后有泓清泉四季不涸叫“聪明泉”,传说东晋名将殷仲堪到东林寺拜会慧远大师,二人行至山脚见有此处苍松翠柏泉水潺潺,便于此处听泉谈《易》。殷将军博学多才能言善述。慧远大师指泉笑道:将军之辩,如此泉涌,君候聪明若斯泉矣!遂此泉得名“聪明泉”。唐太宗有手书“聪明泉”三字于此。晚唐诗人皮日休有诗云:“一勺如琼液,将愚拟望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后人刻碑留念,直到现在许多人到东林寺揽胜者都要饮一勺“聪明泉”的水,寄托人们追求智慧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侧,是庐山著名的高峰,海拔1436米。山顶苍穹下压鄱湖,削壁千仞绵延数里,形成了旣相互分割又彼此相连的五个雄奇峰岭。五座主峰俨若五老并坐故名“五老峰”。从各个角度观察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咏吟、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鱼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五老峰以第三峰最险,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第三峰除险外还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峰顶云松弯曲如虬,其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航峰凌云峰和旗竿峰。往其下为观音崖、狮子崖,其峰背后有青莲寺。五老峰东有“三叠泉”、西南有“庐山松”、“一线天”,峰麓为海会寺,皆为庐山胜景。李白曾有诗赞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李白曾在五老峰后山中建筑太白书堂,隐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花经位于庐山牯岭街西南侧,这里曾是庐山历史上三大名寺(西林寺、东林寺、大林寺)之一的大林寺所在地。在唐代这里被誉为“匡庐第一境”,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的方地。花经内有一湖名“如琴湖”,中有湖心岛,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连。岛上苍松翠绿,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面上。相传,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时,与东林寺法寅大师等17位好友从他新建的遗爱诗草堂出发到大林寺游玩。此时已是暮春,山下的桃花都已凋零,此处却是含苞欲放,仿佛是早春二月。白居易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随即口出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去,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欣赏挑花兴致大发,提笔又留下了“花径”二字。此后人们把白居易当年赏挑花的地方叫“白司马花径”。在湖畔可以看到花径的大门,大门顶书“花径”二字,两傍刻有“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观音桥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因石拱桥建在三峡涧上,故当时取名“三峡桥”。传说当年在修桥时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大力相助,清代末年当地老百姓为感恩观音菩萨的相肋,在三峡桥南头修了供奉观音的观音庙,此后三峡桥更名为“观音桥”。石拱桥由江州(九江)造桥匠人陈智福、陈智汪、陈智洪兄弟三人设计制造。桥的石拱是由7行独立的石拱并联而成,每个石拱中的石块上下都立公母榫相连接。而构成全桥的七组单石拱的上部相连部采用呈X字型的卡子紧紧卡在相邻的石拱券上,让全桥变成坚固的一体。石垬桥的七组单石券拱中1、2、4、6、7行石拱券均由15块花岗岩石组成,而笫3、5行石拱券却是由16块组成。这107块重达2000斤的花岗岩石组成全桥的单拱券。传说陈氏三兄弟在建桥时前两次桥未建成遭山洪冲毁,第三次建桥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才得已修建成功。古代人记载桥长90尺、宽12尺、高60尺,现代人丈量桥是长25米、宽4.5米、高10.7米。观音桥是中国建桥史上的杰作之一,号称“庐山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锦绣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积。至冬初苍翠不剝,丹枫缀之,亦自满目雕缋”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谷”。相传是东晋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里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所以得名。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此诗是王安石游览锦绣谷即兴之作。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有石级便道,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镖渺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如猛虎跃涧,似捷猿攀豋,似仙翁盘坐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在怪石簇拥的锦绣谷中,有一块悬空伸出的巨石,宛如悬在凌空的一座桥,人称“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之此,在前有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上降下一条金龙横卧在深壑之间化为一座桥,待朱元璋纵马过了深壑后,顿时天空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大地昏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桥击断,桥断之后云散日出一切都恢复原态。陈友谅再也无法越过深壑追击朱元璋。这当然是一则神化了的故事,其实这里是地质学中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断层,峰高壑深峭壁连片。山崖上有一块巨石伸向深涧,远远望去酷像断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美丽的传说相映生辉,将游人带入一个神奇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庐山仙人洞园门西去不远有一“御碑亭”,此处又称“白鹿升仙台”。这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疯癫和尚周颠所建,周颠是明代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周颠少时聪明怜俐,诗词歌赋五经四书过目不忘。14岁得重病落得疯癫毛病,被人们称为“周颠”。洪武年间曾乞食于南昌,后不知所终。元代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朱元璋在鄱阳湖边大战陈友谅时,双方势均力敌,但眼看朱元璋起义军势气渐有低落,恰此时周颠和尚乞讨时口唱“太平歌”,称朱元璋做皇帝会天下太平。朱得知就请周颠在军前唱“太平歌”,忽士气大振,大战陈友谅获胜。接着朱元璋乘胜扬帆东下攻打南京。刚要扬帆出航,突然风雨大作白浪滔天,兵马不能前行。</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立即派人请来周颠指点迷津。只见周颠站立船头,口中念念有词,又焚香叩拜,刹那间风平浪静。朱元璋欲留和尚在身边,周颠婉言谢绝。朱问他身居何处?周颠说:“我乃庐山竹林寺僧也!”说罢下船而去。朱元璋顺利攻下应天府(南京),于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朱称帝后不忘帮助过他人周颠,派人到庐山寻找,却找不到竹林寺和周颠。当地人说周颠在白鹿升仙台(竹林寺址)乘白鹿升仙了。于是朱元璋下令在周颠升仙处建一座御碑亭,为周颠和尚树碑立传,并亲自撰写碑文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龙首崖悬壁峭立,一石横亘其上,恰似苍龙昂首。崖下扎根石隙的几棵虬松宛如龙须,微风吹拂恰似龙须飘飞。龙首崖是观赏云雾的好地方,每当大雾袭来,深涧峡谷之中云雾翻腾,龙首崖如邀游在茫茫的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崖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瞬间只见云雾散去,又是晴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的峡谷、河流、田野和农庄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是神州九大观日出最佳点之一。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的含鄱口,内有一亭名“含鄱亭”,为庐山最美丽的观日出景点。清晨,只见鄱阳湖上晨光熹微,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射湖而出,霎时间湖天尽赤,金光万道,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雄伟、瑰丽、云浓雾密,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黎明之前登临含鄱亭,凭栏远眺鄱阳湖起初还是很浅的蓝色,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晕缓慢地亮起来,当亮到耀眼时,太阳便冉冉升上水面,湖面很快被染上橙黄色。带着色彩的光波特别耀眼、特别璀璨。一会儿太阳全部跳出湖面,一片深红色,照亮了青山、染红了碧水,呈现出“红霞万朵百重衣”的壮丽图画。</p> <p class="ql-block">豋上含鄱亭极目四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特别是同时观赏到云海和日出时更是别有情趣。“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滚复浓”,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薄雾从湖中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涌来,攸忽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一片触手可及。人在雾中行,仿佛你进入了一个混浊的世界。使你感到迷蒙、茫然。明代诗人王世懋对此深有体味,他在《度含鄱口》中云: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于含鄱口的险要则要数清代诗人曹树龙写得最真切:高空谁劈紫金英,远水长天手可揄。拟似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p> <p class="ql-block">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其中两棵柳杉,一棵银杏。又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称誉,故称“三宝树”。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僧昙诜手杆”十个字来看,最古老的一棵银杏树应该有1600年,其他俩棵也有600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遗留的物种,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又称“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40米,粗约4个人合抱。相传“三宝树”的名于徐霞客行记,载有“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松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指树粗要三人抱,由三抱树演化而为“三宝树”。史前三宝树并非指三棵树,据清康熙年间记载:黄龙潭邻“一谷皆杉,大者十余抱”,实为48棵,同治十一年(1872)被和尚以整修古刹为名采伐变卖,仅剩下两棵柳杉和一棵银杏。</p> <p class="ql-block">三叠泉位于庐山市东南中的九叠谷,总面积16.5平方公里经环庐山旅游公路可达。这是一处集险峰怪石、飞瀑流泉为一体的山丘型旅游地。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始被樵者发现,故有“一朝何事失扃钥,樵者得之人共传”的诗句。三叠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注入大盘石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喷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叠而故名。势如奔马声若洪钟,总落差为155米。瀑布分三叠各异其趣,古人描绘日:“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撑摧水,下级如玉龙走潭。”“飘如雪,断如雾,缀如流,挂如帘”,它会随着季节和雨水多少的变化而不同。暮春初夏飞爆如发怒的玉龙,轰然疾下震天动地;仲夏严冬雨水少则水帘如絲轻盈柔美。宋代诗人白玉蟾《三叠泉》诗云:“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p> <p class="ql-block">庐山仙人洞位于牯岭西侧佛手岩,深约十米。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道成仙,后人为奉祠吕洞宾,将佛手岩更名为“仙人洞”。仙人洞进口处为一园形石门,门上方正中镌刻“仙人洞”三字,左、右刻有对联:“仙踪渺黄鹤,人事忆白莲。”入园门便见一大巨石横卧山中,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叶叶蓊蓊郁郁,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百年不倒,堪称庐山奇景。</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和以前看过李进所拍摄的《庐山仙人洞照》怎么不一样?原来,李进所拍的《庐山仙人洞照》画面并非仙人洞,实为从仙人洞前面远望西北方锦绣峰景观。画面上有蟾蜍石古松疏影丛作为点缀,左下放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台上御牌亭的黑影,中间大片空间则为黄昏时天幕上的阴暗云层。1961年9月9日毛主席写下了《七律·为李进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1961年国内国际形势严峻。诗中通过展现暮色苍茫、乱云飞渡中苓松挺拔、从容镇定的劲松形象,和上摩苍穹、下临深涧的险峰形象,表现了毛主席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敢攀豋、乐观自信的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牯岭街是庐山的景区中心,海拔1100米,是名副其实的“天街”。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峡谷,东为大月山、西有大林山、南有牯牛岭,北临剪刀峡豁口。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是庐山旅游的首到之地。牯岭街商店鳞次节比,还有邮局、银行、电影院、大会堂,有接待旅游者的庐山大厦、云中宾馆、芦林饭店,共有宾馆、饭店、招待所30余处,西式别墅1400余栋。牯岭街是一座美丽的、别致的、公园式小山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芦林湖位于庐山海拔1040米的东谷芦林盆地,故又称东湖。从黄龙寺沿石阶曲经上行便到芦林大桥,一路密林蔽日,树杆高耸挺拔。芦林大桥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萌秀谷之中,在飘渺的云烟衬托下犹如天上的神湖。在二、三百万年以前,庐山处在第四冰川期,当时这里是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原是芦草丛生、野兽出没的芦林谷地,介于玉屏、星洲两峰间,1954年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盛趣,为庐山添一胜景。毛泽东同志生前曾多次在芦林湖畅游。</p> <p class="ql-block">美庐别墅1903年英国人西伊勋爵建造,1933年宋美龄购得。1948年蒋介石题名“美庐”,1934年至1948年间蒋介石、宋美龄曾多次在此居住。1959年、1961年中共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在此下榻,宋庆龄等人士也先后在此住过。豋十字型长石阶,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就是一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的会客厅,猫眼绿的地毯墨绿的沙发。紧邻是当年宋美龄的卧室。二楼是蒋介石是当年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还有文胆陈布雷的办公室兼卧室。“美庐”留存物品有陈列品、工艺品、器皿和用品,有宋美龄画的水彩画,蔣介石的万花盘、碗等。既反快出别墅主人生活的不同侧面,也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期间,毛主席也曾居住在这座别墅。“美庐”是纪录历史的真实载体,历史在这里沉思,游人在这里沉思!</p> <p class="ql-block">庐山抗战博物馆在庐山牯岭镇,与庐山会议会址相邻,其前身是牯岭图方馆,建于1934年,是民国时期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为三栋联立的中式宫殿式建筑,是庐山东谷第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建造的大型建筑。博物馆于2009年9月26日开馆,馆名“庐山抗战”,由著名的抗战将领吕正操题写。博物馆以“国共合作全民抗战在庐山”为主题,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全民族抗战由此拉开惟幕。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在庐山会谈举行,形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显示了庐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中共庐山会议会址位于庐山牯岭东谷掷笔峰麓火莲院河西路504号,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原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中共1959年庐山会议在此召开,此后这里便就是“庐山会议会址”了。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开此召开,毛主席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庐山会议会址不仅是庐山著名的人文景观,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纪念地。这里现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记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右侧不远处有“庐山大厦”,也是原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现已装修成旅游宾馆供游人住宿。</p> <p class="ql-block">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作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东晋以来,诗人以其豪一边激情、妙笔生辉,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唐诗人鲍照《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是古诗的极品。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隘着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写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硕,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异彩,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眼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成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迷。文人墨客对庐山的挣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现代地质学李四光发表了《冰期之庐山》从而开创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庐山,这座世界名山最鲜明的特征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庐山的精魂所在。</p> <p class="ql-block">庐山的名人名诗:</p><p class="ql-block"> 《游庐山》</p><p class="ql-block"> 东晋高僧·慧远</p><p class="ql-block"> 崇岩吐气清,幽岫栖神迹。</p><p class="ql-block">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p><p class="ql-block"> 有客独冥游,迳然忘所适。</p><p class="ql-block"> 挥手扶云门,灵关安足辟?</p><p class="ql-block">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p><p class="ql-block">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p><p class="ql-block">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园田居》其三</p><p class="ql-block"> 晋·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p><p class="ql-block">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p><p class="ql-block">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p><p class="ql-block">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p><p class="ql-block"> 《饮酒》其五</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p><p class="ql-block">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p><p class="ql-block">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p class="ql-block">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p><p class="ql-block">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p><p class="ql-block">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无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豋庐山绝顶望诸峤》</p><p class="ql-block"> 谢灵运</p><p class="ql-block"> 山行非有期,弥远不能掇。</p><p class="ql-block"> 但欲淹昏旦,遂复径园缺。</p><p class="ql-block"> 积峡忽复启,平途俄已绝。</p><p class="ql-block"> 峦垅有合沓,往来无踪辙。</p><p class="ql-block"> 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望石门》</p><p class="ql-block"> 鲍照</p><p class="ql-block"> 访世失隐沧,从山异灵士。</p><p class="ql-block"> 明白振云冠,开峤远栖趾。</p><p class="ql-block"> 高峰隔半天,长崖断千里。</p><p class="ql-block"> 氛雾承星辰,潭壑洞江汜。</p><p class="ql-block"> 崭绝类虎牙,象熊耳。</p><p class="ql-block"> 埋冰或百年,韬树必千纪,</p><p class="ql-block"> 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p><p class="ql-block"> 瑶波逐空开,霞石触峰起。</p><p class="ql-block"> 互非一形,?参差悉相似。</p><p class="ql-block"> 倾听凤管宾,缅望钓龙子。</p><p class="ql-block"> 松桂盈膝前,如何秽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别东林寺僧》</p><p class="ql-block"> 唐·李白</p><p class="ql-block">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p><p class="ql-block"> 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望庐山瀑布》</p><p class="ql-block"> 李白</p><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p><p class="ql-block"> 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 飞流直下三千尺,</p><p class="ql-block"> 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林寺花径》</p><p class="ql-block"> 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人间四月芳菲尽,</p><p class="ql-block"> 山寺桃花始盛开。</p><p class="ql-block"> 长恨春归无觅处,</p><p class="ql-block"> 不知转入此中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脚僧若兰》</p><p class="ql-block"> 唐·杜甫</p><p class="ql-block"> 巫山不见庐山远,</p><p class="ql-block"> 松林兰若秋风晚。</p><p class="ql-block"> 一老犹鸣日暮钟,</p><p class="ql-block"> 诸僧尚吃斋时饭。</p><p class="ql-block"> 香炉峰色隐晴湖,</p><p class="ql-block"> 种杏仙家近白榆。</p><p class="ql-block"> 飞锡去年啼邑子,</p><p class="ql-block"> 献花何日许门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西林壁》</p><p class="ql-block"> 北宋·苏轼</p><p class="ql-block"> 横看成岭侧成峰,</p><p class="ql-block"> 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 不识庐山真面目,</p><p class="ql-block"> 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咏示客》</p><p class="ql-block"> 宋·陸游</p><p class="ql-block"> 衰发萧萧老君丞,</p><p class="ql-block"> 洪州又看上元灯。</p><p class="ql-block"> 羞将枉直分寻尺,</p><p class="ql-block"> 宁走东西就斗升。</p><p class="ql-block"> 更进饱谙箱纸尾,</p><p class="ql-block"> 客来苦劝摸床棱。</p><p class="ql-block"> 归装渐理君知否?</p><p class="ql-block"> 笑指庐山古涧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送轸上人之庐山》</p><p class="ql-block"> 南宋·岳飞</p><p class="ql-block"> 何处高人云路迷,</p><p class="ql-block"> 相逢忽荐目前机。</p><p class="ql-block"> 偶见莱叶随流水,</p><p class="ql-block"> 知有茅茨在翠微。</p><p class="ql-block"> 琐细夜谈皆可听,</p><p class="ql-block"> 烟霏秋雨欲同归。</p><p class="ql-block"> 翛然又向诸方去,</p><p class="ql-block"> 无数山供玉尘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庐山诗》</p><p class="ql-block"> 明·朱元璋</p><p class="ql-block"> 庐山竹影几千秋,</p><p class="ql-block"> 云锁高峰水自流。</p><p class="ql-block"> 万里长江飘玉带,</p><p class="ql-block"> 一轮明月滚金球。</p><p class="ql-block"> 路遥西北三千界,</p><p class="ql-block"> 势压东南百万州。</p><p class="ql-block"> 美景一时观不清,</p><p class="ql-block"> 天缘有份再来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律·登庐山》</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 一山飞峙大江边,</p><p class="ql-block"> 跃上葱茏四百旋。</p><p class="ql-block"> 冷眼向洋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热风吹雨洒江天。</p><p class="ql-block"> 云横九派浮黄鹤,</p><p class="ql-block"> 浪下三吴起白烟。</p><p class="ql-block"> 陶令不知何处去?</p><p class="ql-block"> 桃花源里可耕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