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上学的冬天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冬天,当室温在18度以下时,我就使用空调,当天气预报持续低温就开地暖。这时,我也往往想起儿少上学时的冬季。</p><p class="ql-block">我的学生时代主要在七十年代,且在秦岭南麓的深山中。上学最怕的是冬天,早晨气温往往在零度左右。七十年代也是我国困难时期之一,农村实行集体劳动,普遍粮紧衣缺。冬季凭票供应棉花一人四两,四五口之家一个冬季只能做一件棉袄。没钱买棉花的农家只好把棉票送人,落个人情。我上小学初中,校舍土房子虽然是新的,但没有顶棚,窗户是安玻璃的样式,但是糊的是白纸。有时窗户纸破烂了,临窗同学耳轮上的冻包就大许多。那时,同学们在冬天几乎人人耳朵起冻包和脚跟炸列子,又痒又痛,抠掉冻枷直冒鲜血,用纸捂上有时纸就粘上取不下来了。</p><p class="ql-block">冬天,穿上厚棉袄的同学是少数,大多都是弟妹穿哥姐穿过的旧棉袄。个别同学家里困难,一冬都是几件单衣裹着穿。有棉鞋穿的同学也是少数,多数都是单布鞋或者是胶底鞋,个别同学没袜子穿,就从棕树上割下的棕衣裹在脚上。在山区,做饭和烤地炉用火柴,于是把燃过的粗炭不让其化掉就捂灭,形成小木炭备用。家里条件好点的同学,上学提个竹编火笼子,里面小瓦盒里垫木柴灰,上面烧炭火,再带上一些备用炭。这火笼优点漂亮,又能架手架脚烤,缺点是火大了伤篾,更怕摔跤。我们男生喜欢用破旧瓷盆甚至大瓷碗作的提炉,轻便又不怕摔,火快熄时在空中轮几圈,火又旺了起来。这种提炉的沿边及提把铁丝易烫手烫脚。我家竹编火笼子,我就让二姐和2个妹妹她们轮换用,我就自制一个小提碗炉。</p><p class="ql-block">拥有木炭多的同学,有时干脆在桌子下面的地上用石头围个小地炉,在课间用书把火煽着,甚至爬在地上把火吹旺。在下午扫地前自已得清理干净地炉,常常双手弄得墨黑。同学们有时不小心把鞋烤臭了,师生就共同寻找,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下课了,没有携带炭火的同学找炭火烤一下冻僵了的手,但更多的时间是男生们背靠墙壁挤暖和,我们叫挤矮子,因为常常被挤出队列的同学身体弱小。男生或者玩斗鸡,女生跳房格子,活动全身,特别是冻僵了的脚。早上带的小炉火,往往2节课后木炭基本用完了。上高中住校后,早上只有硬扛,人大一点也好像受冻一些了,下课后继续玩初中的取暖游戏。每当下雪时,我们就念起顺口溜:“飘雪花,放寒假,学生娃娃都回家”,盼望着回家有火烤,盼望着过年的美食与新衣!如今,政府在冬季拔付了在校生的取暖费,学校通过各形式让学生取暖,大多数家庭再不会出现孩子没厚棉衣的状况!60、70后的冬季上学的冻苦永远一去不复返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