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贡区江尾村村名大概源自其位于呈贡的母亲河洛龙河入湖口,以江尾称之。有江尾肯定得有江头,其江头源自昆明高铁南站的白龙潭水库。洛龙河从白龙潭水库流出,先向北到碧潭街由东向西流淌,到我家附近的石龙路,便拐个左大弯一路随石龙路先右后左,往西南方向汇入洛龙公园。出洛龙公园,进入老县城后河道变窄,过环湖东路,在江尾村汇入滇池。 江尾村北上有用棕色透水砖铺装的步行道,两边成片的中山杉,无数红得娇艳、黄得亮眼的美人蕉,及茂密的芦苇及其他水生植物随风飘摇,打造出一条难得的清凉与湿润的步行道,每天傍晚当地村民就散步于这条清风雅静,涛声暗泻的林带湿地间。 早先,我虽无数次到过洛龙河入湖口赏景,却不知江尾村这条北行的步行道可进入斗南新城码头。当然,正规进入斗南码头得由环湖东路边的斗南湿地南1号门外的大道走约一公里方能进入。斗南码头南面围墙栅栏上不知被谁拆开了容人钻入的缺口,一次试探着向位和我年龄差不多在散步的男子问路时,才知。 电动自行车无法进入这条专供人走的步行道,多个岔路口都设置有花箱限制。不是这位热心人带路,哪怕我走这条路自行前去,远看到路尽头栅栏,肯定会提前返回。有他带着,放心直至路无处,右拐走一小段芦苇间人踏出的小路,就能钻过栅栏进入多年一直心念念的斗南新城码头。在与这人同行时,他知我脚痛,是骑电动自行车来时,还告诉,若怕走这1公里半的路,可从梅子村沿引水渡槽下的机耕便道到阻自行车入内的花箱外停车,再步行能少走一公里。 江尾社区建村历史400余年,全村共有耕地3000余亩,祖祖辈辈以种粮食、蔬菜、打渔为生,上世纪80年代被昆明市委、市政府定为种蔬菜、捕鱼专业队,居民以交菜、交鱼任务挂钩供口粮,是著名的“鱼米蔬菜之乡”。 江尾村位于呈贡斗南板块,是滇池临湖村落之一。早在2009年,政府实施“四退三还”以来,村子就被列入滇池一级保护区拆除项目。因江尾村毗邻滇池,属禁止开发区,必须遵循“小区、村庄只减不增”原则。2019年,项目回迁安置地块确定在环湖东路以外,如同属江尾社区的房子湾村就整体搬迁至绿地悦湖天境小区。 这几年,江尾村依然坚守在原地未动迁,但周边的田地水塘已经花了大功夫搞观光农业。如过江尾村,洛龙河右边就是好大几块连片的荷花田,每年夏天,荷塘里片片荷叶簇拥着,像一只只巨大的绿盘子,又像一块块无瑕的翡翠。盛夏时节,当荷花开放,满眼都是红色和绿色相互交映,构成一幅绚丽的水彩画。 江尾村还在800亩田地里栽种油菜花,花开时一垄垄、一畦畦金灿灿花束,拼合成一张巨大的黄金地毯,直铺到滇池边,与水天连成了一线。可惜我一回都没赶上过,让别人拍的相片逗得眼馋。 跨过洛龙河有条砂石机耕路通向南边的可乐村龙王庙方向,我见道左有数百亩土地进行无公害水稻种植并推进鱼稻共生项目。鱼稻共生项目的结果如何,我也没运气赶上。 2022年6月18日到7月24日,江尾社区举办的首届土豆丰收节活动,我赶上了,可惜忙着去斗南新城码头拍落日,没细拍无数全家老幼齐动员一起刨洋芋的热闹场面,只在经过时匆匆拍过几张相片。 听说这片种植的土豆是由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提供抗病节水、观赏性强的云薯608四个新品种,采用绿色栽培的方式,施用有机肥,种植的结果是取得了预期效果,200亩的土豆产量约3吨,最大的三个土豆平均每个重达1.3公斤。 其实,上述这些农业观光活动都是人为的,江尾村洛龙河入湖口,名叫和谐公园的两边沙滩,才是昆明喜欢落日之人的天天热门打卡地。这里比不上再南些的海晏村码头那样出名,却也属滇池东岸观落日赏晚霞,沉醉在王勃《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唯美最火之地。 我的家因相对离江尾村近,大约不到七公里,是骑电动自行车的最佳距离,凡见天气状况符合要求,有空,必然会携照相器材沿家门口的石龙路而去。有时,哪怕什么也不拍,就静静地在湖边听听浪涛喷涌流淌之声,看看红日坠入西山背后,满天彩霞飞起美景,也是种享受。 我骑电动自行车离江尾村去龙王庙湿地那条道,位于从滇池湖畔数过来的第二条。距湖边这条,就是遥对去斗南新城码头的那条步行道,同样有花箱阻拦,电动自行车无法驶入。我发现,从呈贡新城码头至龙王庙沟之间,在密林之中,相关部门已经断断续续建好了不少步行道。如呈贡新城码头南围墙外到原房子湾村旧址处这一段,还有龙王庙沟与牛屎沟之间也修好了一段。 听说,呈贡将新建呈贡新城码头至龙王庙沟2598米步道,其中建好的只有350米,新建步道分为北、中、南三段,共两种断面形式。其中北段及南段为2米宽透水砖步道,两侧各1米宽绿化,长度约为2018米。中段为2米透水步道,砾石收边,两侧各1米宽绿化,长度约为580米。项目同时包含片区范围内的江尾村现状平桥改造,景观亭、标识系统、休息座椅的设置。 江尾村到环湖东路边的龙王庙湿地约有1公里,在龙王庙周边的小公园政府命名为“晴岚园”。龙王庙是座村级新建庙宇,我由环湖东路经过多次,从没见那两扇朱漆大门打开过,当地人敬香烧纸都是在紧闭的庙门外。 我第一次到龙王庙沟是从江尾村先走透水砂石步道,再入棕色红砖铺装的步行道,顺小河沟直抵湖畔。后来再去,懒得走坑坑洼洼的砂石道,就直接由环湖东路到龙王庙前,停好车后沿沟边步行而入。最近一次,还顺水边荒草没膝的野径南去牛屎沟边再绕到环湖路上。 龙王庙沟与牛屎沟,是两条平行汇入滇池的短河沟。龙王庙沟始于石碑村交警队,经下可乐村北、龙王庙入滇池,全长2300米。沟宽上段1米,下段2.5米。牛屎沟由东、北2个支水系汇成。东支系起于彩云南路涌鑫哈佛中心对面,流经回回营塘子、三岔口社区,长约3000米;北支系(又称栗子路大沟)起始于七步场小塘子,穿昆玉路、三铝路、过翠香酒店南围墙后与东支系汇合,再经上可乐、下可乐入滇池,全长5400米,沟宽1—3米。 沿环湖东路过龙王庙南下不远,右是退耕还湖后的大片湿地,路左的可乐村南边,驼峰街北是一个精心打造叫“渔浦潭”的湿地公园。说渔浦潭湿地公园极少有人知,说呈贡中央公园,就会有一些有心之人略晓得。渔浦潭湿地就是呈贡中央公园最西边部分。 呈贡中央公园自2008年昆明市政府计划搬迁呈贡时就提出规划,其作为新城区城市的景观主轴,贯通整个呈贡核心区,全长七公里余,北起白龙潭公园,经景明北路、彩云南路、驼峰街、环湖东路,一路延绵至滇池岸边。在规划中,呈贡中央公园总面积约4151亩,规划建设涵盖了文化休憩、生态教育、水上游乐、大型乐园等功能区,仅面积大小不一的公园湖泊就有5个,呈贡也因此成为国内少有的在城市中心拥有大面积公园和人工湖的城市。 如今,呈贡中央公园东段已经基本建成,而呈贡中央公园西段,除已经建成的“渔浦潭”湿地公园外,则因涉及到可乐村、七步场社区部分民居和厂区的拆迁,故而公园建设推进不如东段快。 渔浦潭湿地公园属呈贡中央公园三期项目,游人稀少,空气清新。冬日阳光继续绽放光彩,蓝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在蓝天的映衬下,静静的湖面如明镜一般。 蓝天白云,绿树成荫,风景如画,公园内少见其他地方游客,多是当地居民。小广场上大爷大妈们正在休闲娱乐,有的听音乐广播,有的谈天说地,还有的在打陀螺,有的带着孩子的散步玩耍。 令我稀奇的是,昆明人少知的这片湿地,却常有外省房车停在仅建成一段,大概是贯通中央公园北的锦绣大街的最西一段路边的停车场上驻车。我真不知他们是怎么知道环湖东路边有巨型广告牌遮挡着的这段路上能驻车,当然广告牌北端也有一个刚容得一辆车出入的便道。 在这个位置驻车不说能将渔浦潭湿地公园美景当作私家花园,过环湖东路的滇池风光,北去2公里可到洛龙湖口赏日落,再北上2公里,就是昆明赫赫有名的斗南湿地公园与斗南花市,往南不远一公里,又是最近数年突然出名的华侨城卧龙古渔村。我说的各点公里里程,不包括离开环湖东路以外的岔路,如环湖东路到洛龙河入湖口的和谐公园还有1公里多。 华侨城卧龙古渔村突然出名时,我根本不知其所在具体位置,直至一天经环湖东路去古滇王国时,才在滇池星城对面见华侨城卧龙古渔村入口。仔细辨认,方知所谓“卧龙古渔村”就是过去的乌龙村。 第一次知有乌龙村,还是在2009年我沿还没拆除的滇池边防浪石堤徒步时,走到可乐村湖畔位置,已近六点。问湖边与田间的当地人,想回昆明,哪能坐到公交车。他们告诉,到乌龙村近些,只是不知到呈贡县城的末班车是几点,远些是回呈贡直接坐12路公交,不转车不说,末班车我肯定赶得上。权衡半天,不敢冒险,斜着走蔬菜大棚间的村道,伴着夕阳到呈贡,印象最深是半路肚子饿不得,曾在村旁路边亮着昏暗灯光的小店买过肉包子充饥。 第一次真正进入乌龙村,是2017年9月,我在拍过呈贡机场后,按掌握的资料,离松花村上七星山,去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队总部遗址时无意闯入。记得我是在七星山上将能走的路都走完,没找到别人文字描述的七星山上可以俯瞰机场的缓坡上,有一排青褐色砖砌的当年营房的平房。 失望之极,我没走回头路,从濒水边的七星山西边顺几乎无人走的山道下山,当进入还是原生状态,少见那种现代砖混建筑四方形小楼的村子时,问当地人,村子名称,还有如何能到环湖路上?那女子告诉,这里叫乌龙村,顺村道出去就是环湖东路。 <p class="ql-block"> 当我出村到环湖东路边时,发现中间有隔离带,要回呈贡得到对向车道,只能顺环湖路再南下,找个开口处到对面。没想,我这一遵守交通规则之念,在将进入七星山隧道时,于路边发现一块叫“飞虎山庄”的引导牌。因见有“飞虎”两字,当闲般胡乱拐入看看。没想真发现文字资料上的原某家俱厂,如今是“飞虎山庄”里,就是我要找的中国空军美国援华志愿队总部遗址。</p> 七星山,早先,古人看山形像兔,称为象兔山。明清时观其山形似龙,起名卧龙山、乌龙山。据呈贡县志记载,乌龙村古名乌龙堡、乌龙浦,因“山居宛卧龙,海近乃曰浦”而得名。清代晚期认为附近7个山岗平面布局就像北斗七星,因而命名七星山。 七星山由观山、大湾山、中山顶、老庙山、破山、倮倮山与麦拉山等大小七个山头组成,西抵滇池而止,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老庙山最高,海拔1954米。沿登山道上山到最高处,八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古渔村风光一览无遗。对我个人而言,最为可惜的是,这里和滇池大多数湖畔,让绿色的栅栏围了个严严实实,让人不得亲近水边。 呈贡乌龙街道乌龙村位于滇池东岸,历史悠久、历史遗存众多,是滇池滨湖区域价值特色鲜明的村落之一。乌龙村形成于元代,明代初期的1381年为军屯和移民屯田,并有滨水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村内保存有大批有着较高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民居、寺庙、宗祠、碑刻等,具有滨水码头聚落、田坝聚落和山地聚落的多样性,历史文化特色突出。 乌龙村,距离昆明主城区不到30公里,处于滇池岸边一个凹进去的海湾边上,卧龙山为村子挡住了滇池水面吹来的风。清代和民国时期,白天乘船而来的商贩就在这里上岸,晚上,停靠在港口的船只开始生火做饭,点亮船头的马灯。入夜,渔船灯火与天空星月交相辉映,于是“渔浦星灯”成为老呈贡的八景之一。 据报道,抗日战争时期,呈贡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单位和人才,也聚集着众多文化名人,成为战时昆明地区的三个文化中心之一。在此期间,中法合办的友仁难童学校于1938至1942年设在乌龙浦垂恩寺、净乐庵,昆华女中、昆华工校也曾借助于新寺等寺庙重新办学,由此,乌龙浦成为抗战时期的呈贡文化中心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2010年,乌龙村内双面坡土木、砖木结构的传统式样建筑共计637幢,占据村内建筑总数的45%,占总占地面积的55%。现今,政府力推特色古村落,华侨城介入乌龙村的保护与开发,重新命名为“华侨城卧龙浦古渔村”。按重新统计数据乌龙其村落分布着连片的清代、民国时期历史风貌建筑及各级文物保护建筑共计252栋,其中文物建筑11栋。 截至目前,卧龙浦古渔村已完成村落主干道路和基础市政管网建设,修复湿地近20亩,改造乡村田园景观10余万平方米,修缮保护17栋历史建筑,总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如今,卧龙浦古渔村已建成卧龙乡村博物馆、蓝花楹乡村图书馆、滇风美术馆、采莲坞生态展示区、文创大师工作室、萱草书屋、云滇工法工艺馆、滇池生态研学空间等业态。 开发商重建,或说复建,或说修复完成的老民居只占原老房老宅的小部分,更多是进行了环境美化与整治,那些大量未修复的老建筑,许多已经属于倒塌倾圮状态,因怕游客乱入引起危险,管理单位将这些我不知将来会如何处理的老房旧宅用栅栏围护了起来,禁止闲人入内。这大概也是有几处在乌龙记忆馆里见到有关帝庙、观音寺、郭氏宗祠与净乐庵简介,却无法找到的原因吧! 如今的乌龙村,被视为传统建筑博物馆。这里保留有大量昆明传统的“一颗印”建筑,还有“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四马推车”,“三合院”,“卷山草顶房”等民居结构。 乌龙村里的杨氏宅院建于民国年间,原为乌龙人杨信所建。该宅院系两层楼土木结构“四合五天井”建筑。1938年至1942年,孙福熙、沈从文、张兆和等文化名人曾寓居于此。现为呈贡区文物保护单位。 我曾隔着栅栏发现一处也叫乌龙村杨氏民居的老宅,修复完成的这幢老宅院外也挂有保护牌,因无法近前,不知这处杨氏民居和先前提到为呈贡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宅院是什么关系? 罗彩故居是座保持原样的三合院落,为呈贡区级保护文物单位。罗彩(1903-1928),字云卿、汉族、男、中共党员,云南省呈贡县乌龙浦村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云南省农民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1928年3月30日,罗彩、赵琴仙、陈祖武3人于昆明大西门外地台英勇就义,牺牲时罗彩年仅25岁。据说罗彩烈士墓位于七星山上。 被栅栏保护起来的还有华光庙,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坐西向东,采用三合院式布局,由正殿、两厢和大门组成,占地218平方米。传说华光为火神,刚直至孝,当时龙王横行,百姓民不聊生,华光父亲也命丧其下。华光为父报仇,不惧龙王,与之对抗,最终消灭了龙王,造福人间。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是华光大帝诞辰,华光庙目前仍供奉华光大帝。 乌龙村里有两处地方值得一评,一处是最热闹核心区的建筑水景,弄了个下沉小院,中间是一幢两层无墙体的阁楼,四周院墙为传统的翘脊筒板瓦封顶,墙外是栽种着水生植物,养有金鱼的水池。传统建筑可无此类“沉水而居”的水中建筑,我猜,纯是开发商或设计者标新立异所为,图个好看。 另一处是在靠近光华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正在修缮中,或刻意为之,将一座有梁柱枋椽檩等三合院全套木结构,仅对地基、柱石等做过加固,外墙用土基垒砌了一部分的建筑。开发商在建筑外围,屋面之上构建了全包围的钢构框架。目前我看不出是否要将钢屋顶与外围全用玻璃幕墙与顶保护起来,将这幢全开放式的建筑构架和样式就如此保留供人参观,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和见证到传统建筑的内部构造。如是此,我得大大点个赞! 乌龙村里的垂恩寺建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建筑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合院式布局,占地830平方米。现存前殿、正殿、两厢和左右僧舍等。寺内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立的《卧龙浦垂恩寺常住碑记》、《乌龙浦中牌常住碑记》和《免牌遵照》等石碑三通。寺内木雕、石刻精美,木构架、石作、瓦件仍保存始建时做法,旧时风貌犹存,地方特色浓郁。2011年公布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