椋鸟——自然生态科普常识-鸟类篇

竹风

<p class="ql-block">  椋(liáng)鸟是一类鸟的统称,椋鸟科有24属108种,椋鸟属也有16种,而在中国可以见到10种。这些椋鸟中,比较常见的是灰椋鸟,两颊各有一片白色为主要特征,容易与其他椋鸟区分,在云南冬季比较容易见到。</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常见的种类有灰椋鸟、粉红椋鸟、紫翅椋鸟。该属鸟类嘴微下曲,翼长而尖,腿和脚粗壮。主要为黑色,有金属光泽。</p><p class="ql-block">椋鸟属物种</p><p class="ql-block">粉红椋鸟是该属的典型代表。头、颈、胸、翼上覆羽,三级飞羽及尾羽均为辉亮的褐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上体、下体余部粉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雌鸟羽色较暗淡,上体在粉红色中常杂以灰色斑纹。</p><p class="ql-block">灰椋鸟俗称高梁头,管莲子。为中国常见的候鸟。主要特点是头顶和颈部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而杂以黑纹,体背面灰褐色,腰及腹部为白色;尾羽黑色,先端具白斑;嘴、脚为橙红色。迁徙时,常成群栖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其体灰褐色,头上黑,两颊白,野外较易鉴别。</p><p class="ql-block">紫翅椋鸟为中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候鸟。它的主要特点是头、喉及前颈部呈辉亮的铜绿色;背、肩、腰及尾上复羽为紫铜色,而且淡黄白色羽端,略似白斑;腹部为沾绿色的铜黑色,翅黑褐色,缀以褐色宽边。夏羽和冬羽稍有变化。野外观察,通体黑色,闪有紫铜色和暗绿色的金属光泽。</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栖息于荒漠绿洲的树丛中,多栖于村落附近的果园、耕地、或开阔多树的村庄内。栖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性喜成群,常在草甸、河谷、农田等潮湿地上觅食,休憩于电线和树枝上。低山丘陵的疏林、村落、农田、草地。</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活动</p><p class="ql-block">常在村落附近的树林、草地、田野间集小群活动,筑巢于高大树木的树冠枝杈上。数量多,平时结小群活动,迁徙时集大群。聚集在耕地上啄食,每遇骚扰,即飞到附近的树上。喜栖息于树梢或较高的树枝上,在阳光下沐浴、理毛和鸣叫。</p><p class="ql-block">集群</p><p class="ql-block">在飞行或栖息时喋喋不休,经常大群地聚集在一起。分布广泛的紫翅椋鸟捕食大量的昆虫,但也吃谷物和小果实,与其他鸣禽剧烈地争夺食物。自从1890年引进北美(纽约中央公园)以来,此鸟已成群地增加,在城效和市区普遍地被视为害鸟。繁殖期间集大群营巢,最多可达千只。鸟群常飞得很低,远看宛如一大片浮云。而在啄食地上的蝗虫及卵时,鸟群好像滚滚的波涛向前汹涌。当蝗虫迁飞时,它们腾空而起,在空中进行捕捉。</p><p class="ql-block">食性</p><p class="ql-block">杂食性,以昆虫为食,如蚂蚁、蝗虫、金龟子、蚯蚓、蝗虫、螽斯、蟋蟀、蚱蜢、甲虫、毛虫、小蜥蜴、浆果、谷物、草籽等。以黄地老虎、蝗虫、草地暝等农田害虫和尺蠖、柳毒蛾、红松叶蜂等森林害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在秋季也聚集在果园中窃食果子或在稻田中啄食稻谷。</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4-6月繁殖,往往集群营巢,巢营在村内尾檐下,峭壁裂隙、塔内以及天然的树洞中。巢的密度很大,平均每平方米有2巢,最多可达4-5个巢,巢距最近者仅100毫米。鸟巢营造在乱石堆或峭壁的缝隙间,呈盘状,直径为100毫米,以树枝搭成。巢以稻草、树叶、草根、芦苇、羽毛等编成。每年繁殖一次,每产4-7枚卵,卵色变化很大,呈乳黄色、翠绿或纯浅绿蓝色。孵卵期12天,亲鸟每天育雏95-328次,且有时一次衔数条虫返巢育雏。</p> <p class="ql-block">主要价值</p><p class="ql-block">椋鸟是害虫的天敌,能捕捉许多害虫,一对正在喂养雏鸟的灰椋鸟,每天要捕捉400克害虫,很多国家都把人工制作的巢箱挂在树上,以便椋鸟前来安家,帮助人们消灭害虫。椋鸟还是“口技演员”,它们不仅能学其他鸟的叫声,还能模仿青蛙、小马以及汽车喇叭甚至人的声音。椋鸟非常讲究团结友爱,它们对有伤病的同伴会做出令人类都赞叹关爱举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