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万生 美篇48686423

<p class="ql-block">  家,是一个充满温情与记忆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所房子,更是一段段生活的剪影,是一代代人情感的延续。家的故事,讲不尽,道不完,它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家是什么?家是一本讲不完的故事,一本厚重的书。它记载着一个家庭经历的酸甜苦辣咸,是代代传承的足迹,是生生不息的源泉。翻开每一页,都是一段真实的人生,一段值得铭记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我已二十四 岁,到了谈婚论嫁年纪。母亲从呼和浩特专程赶到我工作的地方四子王旗催我结婚。那时,我还没有对象,母亲便与我同住一个宿舍的旗(县)革委会付主任游俊说:这次来若见不到小智对象,我就不走了。”母亲的话让我焦急不已,此时,我正忙于全旗文革政策落实工作,实在无暇顾及个人婚事之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是阴差阳錯,与我同住一室(旗)县领导在探望天津六、二六医疗队时,遇到了刚从省城卫校毕业、暂给天津医疗做司药工作的姑娘焦吉珍,游主任便想,何不让这位姑娘假扮我的女友,哄智万生母亲高兴,谁料,“假戏”成真,成就了我和焦吉珍美好姻缘。</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我俩要结婚了,却没有房子。组织上临时安排了一间不足九平米的宿舍作为婚房。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出生在省城的妻子,从未嫌弃我这个寒门丈夫,我俩每月工资各33元她精打细算,除了养育孩子,还要接济在农村我的母亲和大哥一家人,我俩结婚时都穿着自已随身衣服,她穿着那件洗的发白的学生蓝外套,总是头天洗净,第二天又穿上上班。就这样,我们白手起家,到一九七五年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爱巢。</p> <p class="ql-block">  那几年,我俩全身心投入工作。一九七五年,在县里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俩双双被抽调,她是六、二六巡回医疗队。我是学大寨工作队,家中已有一个七岁,一个四岁的女儿,妻子因需走村串户给社员看病,无法带孩子,我便带着两个孩子下乡,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一年,我带领村里青年突击队,为生产队打成两口大锅锥井,新增十多亩水浇地,受到公社和生产队群众一致好评;妻子走村串户,为社员送医送药,深受村民欢迎。年终,我俩双双被评为学大寨先进个人。</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初,我们一家五口从内蒙古迁徙至河北平山。当时,按照国家政策老干部身边没有孩子,可以调一个孩子到身边,当岳父征求我意见时,出于孝道,我随口答应了岳父:“只要您能办下调令,我同意调河北工作,一句话,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调动消息传出后,引来了内蒙亲友的不解与惋惜。妻子忧心忡忡,她问我:“一旦调动成真,你怎么向你大哥交代?我又如何向妹妹交代?”她还提出了几个现实问题:一是拖家带口,人地两生,住房、孩子转学等问题如何解决;二是我们在内蒙工作多年,积累了人脉与资源,调到新地方,一切从零开始,是否值得?面对她的质疑,我一时无言,也曾困惑、彷徨、懊悔。</p> <p class="ql-block">  但调动最终还是办成了。岳父再三叮嘱我们,要做好吃苦受罪的准备。然而,来到平山后,我们却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温暖。平山县领导风清气正,平山人民淳朴善良,我们很快被接纳。工作、住房、孩子入学等问题一一得到妥善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和老伴、三个女儿都有了安稳体面的工作,住房也四次乔迁,一次比一次宽敞舒适。如今,我们和三个女儿都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退休后的我,过上了比以往更温馨、更美满、更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苦短,一日难晨。幸福与灾难,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我家。老伴突发脑出血住院,经过ICU抢救和引流手术,命虽保住,却成了沉睡的植物人。直到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六日,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三年多的日子里,我与植物人老伴共同度过了1285个日日夜夜。</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无比煎熬的时光。我没有睡过一天完整的觉,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要为她翻身、捶背;一日三餐,我将饭菜打成糊状,再用注射器注入胃管;每天要为她注水八次,包括两次果汁水;还要为她洗手、洗脸、擦身,每隔三四天为她洗澡。她从患病到离世,从未生过褥疮。我将护理她的点点滴滴,逐日逐条地记录下来,整整写了十二本护理日记。这是我家经历的最艰难、最难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在老伴患病期间,我们一家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关怀与支持。老伴和我的原单位、三个女儿所在单位的领导,平山及外地的亲人,老伴的老同学们,还有全国各地的智家人,纷纷伸出援手,给予我们精神上的鼓励与生活上的帮助。这份情谊,我将铭记一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伴的老同学们从祖国各地赶来探视她病榻上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位古稀老人,出身于一个孤儿寡母、极其艰难的家庭。从与妻子结婚,到养育三个女儿,从内蒙古调往河北,我们的家庭从小到大,从贫寒到富足,一路走来,始终和谐、美满、幸福。从一九八三年调到河北时一家五口人,到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拥有十五口人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  回首一生,我深知,我之所以能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离不开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贵人,更离不开我那淳朴、善良、贤惠的妻子。她为我生养了三个孝顺的女儿,拉扯出六个懂事、有出息的外孙。感谢我的三个女婿和外孙女婿,让我过上了我祖辈从未有过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写于2023年1月2日</p><p class="ql-block"> 石家庄平山冶河明珠荷花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