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县各乡镇名称的来历

难得糊涂

<p class="ql-block">安阳县各乡镇名称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古时以水北山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安阳置县。</p><p class="ql-block">清代为彰德府治,1949年在县城及近郊设置安阳市,安阳县辖安阳市周围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冶镇位于安阳市西20公里处,是晋、冀、鲁、豫四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银水冶”之美称。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镇域内安李铁路、安林公路横贯东西,大岗公路贯穿南北。东距我省钢铁工业基地安阳市仅22公里,南距煤炭工业基地鹤壁市也仅35公里,西部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太行山区。便利的交通和举足轻重的地理位置,使水冶镇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工业重镇,并被省、市确定为安阳市新型的卫星城镇。</p><p class="ql-block">水冶在汉晋以前,原无居民,其发轫与得名,源于南北朝。公元552年,北魏尚书扑射高隆之在此建炉炼铁,监造兵器和农具。初名“牵口冶”,后以引水鼓炉,冶铁造器,故改名水冶。金代曾改水冶镇为辅岩县城。明代恢复水冶镇旧名。清代曾因看重珍珠泉之风景,一度改名为珠溪镇,后又恢复旧名至今。清咸丰时在水冶镇原土城基础上改筑十七米高之青石石头城,古城踞险临溪,古朴典雅,有城门五座,土建敌楼,可惜于建国后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蒋村,北宋称郎将隅,元代称将村,明代又称蒋村。清朝乾隆年间称东蒋村、西蒋村。现如今是蒋村镇政府所在地。全村5.5平方公里,人口4300余人,是一个土地肥沃、人杰地灵的大村。</p><p class="ql-block">让这座古村落声名远扬的,是西蒋村村东头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被学者称为“中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筑标”“中原第一官宅”的马氏庄园。是清末头品顶戴、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府第,建于清朝光绪至民国初期,保存完好。马氏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马氏庄园里面的读书楼</p><p class="ql-block">庄园建筑全为砖木结构,灰瓦盖顶。屋顶多为硬山顶式,另有悬山及平顶等。建筑特点既有北京传统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间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2009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徐光春在参观过马氏庄园后,对庄园宏大的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雕刻技巧、多彩的装饰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示赞叹,认为这不仅是一部清末民初的建筑巨著,更是一部集儒学、建筑、书法、楹联等中国传统文化于一体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在西蒋村,与马氏庄园毗邻的还有很多座古式建筑,虽然规模不能与马氏庄园相提并论,但建筑风格以及屋脊、门窗、廊檐等处的雕刻艺术,却丝毫不亚于马氏庄园。</p><p class="ql-block">71952年建蒋村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1997年,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西蒋村、下河、东蒋村、南麻水、西麻水、东麻水、四合、张屯、王庄、辉泉、何坟、小坟、东石村、李庄、西石村、大堰、水浴、柿园、侯凹、张庄、双全、石涧、石棺、许朴、刘贾店、黄贾店、李贾店、张贾店、高喻、灵药30个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曲沟位于安阳城西今二十余里,古三十余,原归安阳县辖,现属殷都区。西望安阳母亲河之称的洹河,紧邻豫北享誉“银水冶”之称的名镇“水冶镇”。古洪岩文化遗址就在其域,由安阳通往林虑、山西的古代官道路过于此,清代的护国寺前康熙御碑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究其历史由来与沿革,还得从有据可依的唐代时期说起。唐在邺地置七县,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曲沟当时属安阳县、故灵泉县(隋、唐初灵泉县治所在今固现村,今天不表)西南部感化乡之地,曲沟其名已早有之。本着考史“不听传说,不盲目随从,重佐证”的负责原则,现可追溯至唐,可以确定,唐以前就有之。</p><p class="ql-block">安阳境内的历史爱好者皆知,安阳县域在北宋前无系统的史记和志书所载县域村镇名录。考宋前村名,只有从辅证中寻其端倪。根据曲沟附近出土年份最早的几方墓志铭可考,唐代前后,曲沟周圆应归灵泉县,灵泉县废后,归安阳县感化乡域地。阅有关与曲沟相关信息的墓志发现,以前发掘并保留在北曲沟村的一方《唐故相州彭城郡萧録公合袝墓志铭》(引1)中有曲沟村名的信息。墓志中载:~公为相州安阳县感化乡曲沟管之人也。</p><p class="ql-block">那么曲沟管的“管”字是个什么东东呢?有喜研讨历史的人皆知,这是古代县、乡、管统村的管理制度中的等级级别,和现在的县、乡、村雷同。“管统村”就是这片区的小级别治所点,而曲沟管统村在唐时期就是这片区的管统村治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另有《唐故张氏女墓志铭并序》(引2)中载:~“开元二十九年七月十五卒于私第,即年十一月七日殡在相州西四十里故县村南一里”,就是现在的曲沟固现一带,时为公元741年,名为“故县”者泛指前朝所废旧县所也,及现在的固现村。这证明当时曲沟紧挨隋、唐旧灵泉县治所,地位绝非平常村可比。</p><p class="ql-block">(县志地域图)</p><p class="ql-block">而另一《大唐故邺郡王君墓志铭并序》(引3)中云:“以天宝四载岁次乙酉二月四日合葬于邺郡城西三十里曲沟村北一里平原礼野。东邺郡,西龙山,南覩喜岗,北望洹水。”查内年历,时为公元745年,当时属安阳县辖,此内容与(引1)墓志铭互符,可据北宋《相台志》遗留下相州四县所有村名考出与北宋安阳县西有北曲沟、南曲沟二村相符。</p><p class="ql-block">以上发现的唐代墓志(引1、引3)中所载的“曲沟村与曲沟管”信息条中,地理方位描述当为现在的北曲沟村,此几条足以充分证明唐时期就有曲沟地名的存在,故判断,它的历史应早于唐。与隋始、唐初短暂的灵泉县治所相近,是古代县衙的近邻居。只是暂无更新的佐证来证明曲沟的历史早已存在而已。</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上叙到《明.嘉靖府志》中沿革《宋志》中所载县域村名录中有曲沟管统村八,共管八个村,有:南曲沟、北曲沟、羊郡、固县、高平、张登、洪岩、永定。</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彰德府志)</p><p class="ql-block">以上说过,佐证已经考出唐代已有曲沟村,又为曲沟管统村之“管”治所。元代时期总称曲沟,又有北曲沟社。</p><p class="ql-block">再阅清.顺治十五年《彰德府续志》(1658),村名中仍然沿革于明嘉靖《彰德府志》中曲沟管统村八:南、北曲沟、羊郡、固县、高平、张登、洪嵒(洪岩)、永定,几乎没有变化。</p><p class="ql-block">(清顺治续彰德府志)</p><p class="ql-block">清.康熙时期乃曲沟、北曲沟两村。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安阳县志》载村名显示,清安阳县以四至八道划分为八乡,及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乡,仍然沿袭了管统村制度。当时曲沟属西乡辖,由盖村管统十六村管,盖村因离城稍近,又是城通西片的官道口,故管之。而曲沟集之所以称集,是因为彰德城通西官路在此呈分道路口一分为二,由西向东的两地路官员都要汇聚于此东行进安阳城。管统十六村有:盖村、曲沟、洪彦、张武、永定、郭里、申家岗、北曲沟、骈家庄、陈家井、大夫村、流寺店、南张武、疙道村、张邓、平棘。可明显看出,管统村域增多,曲沟政治中心已经偏移,可能跟清初期人口稀少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安阳县志)</p><p class="ql-block">到清乾隆年间,喜遇盛世。据清乾隆三年(1738年)《安阳县志》记载:仍是盖村管统,但已由原来的十六村变成了盖村管统三十一村,有:盖村、骈家庄、由家庄(原县志印刷有误,应是申家庄)、曲沟集、南曲沟、北曲沟、西曲沟、流寺店、小屯、孟家庄、郭家庄、东张武、永定、北流寺、盖村铺、洪沟、张邓、郭里、洪彦、大尖村、牛家岗、后洞、平棘、徐家庄、穵道村、陈家井、四盘磨、边家庄、秦家小屯、小高村、水泉沟共三十一村。可以看出安阳县移民村在这段时间猛增,村落距离缩短,曲沟一名竟然被延伸发展成了四个曲沟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年安阳县志)</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历史车轮行驶到清末的光绪年间,曲沟由四个曲沟演变成了三个曲沟,南边的曲沟集仍为曲沟集,北曲沟、西曲沟还在,唯独缺了南曲沟村名,这和社会极度发展与村郭扩展后两村交融有关,随着曲沟集的繁荣,人口、住宅的增长与扩建,两村顺应当时的发展趋势,南曲沟被涵盖其中,成了曲沟集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清光绪1902年安阳县手绘图)</p><p class="ql-block">大清亡,民国更迭。曲沟在民国时期也和安阳县其他地方一样,实行安保自治政策,划区设小乡,成立地方镇、小乡、乡公所。曲沟归第五区,共设46乡3镇。曲沟分设三个乡公所,1、曲沟集为曲沟镇。2、北曲沟乡,下管四盘磨。3、西曲沟乡,下管陈家井。时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p><p class="ql-block">(民国第五区地图)</p><p class="ql-block">仰览清末民初曲沟几村出的文曲灿星般举人和莘莘学子有:</p><p class="ql-block">刘步霄,西曲沟村举人(清)。</p><p class="ql-block">刘庆瑞,西曲沟村举人(清)。</p><p class="ql-block">阎鹏举,北曲沟村举人(清)。</p><p class="ql-block">中庭瀚,北曲沟村人,同治甲戊岁贡(清)。</p><p class="ql-block">刘寅泉,字清源,西曲沟人。北京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地形科毕业。(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月(1946),安阳县又开辟九区、十区,曲沟仍为5区,仍是曲沟镇、北曲沟、西曲沟。</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曲沟迎来了新曙光,安阳县百废待兴。为了新中国平稳过渡,仍沿袭民国旧制,曲沟仍为5区,直至1954年并区。</p> <p class="ql-block">铜冶镇</p><p class="ql-block">又名铜山镇,这里为太行山区,山上产铜,并为炼铜之所,因名铜冶和铜山。</p><p class="ql-block">铜山镇在元代已经闻名于世。天宁禅寺有元代铸钟一口,上有“铜山镇”名。现在这里有南西炉、北西炉、化炉等村名,据说即以当时的冶炼炉为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璧镇</p><p class="ql-block">相传古代这里有座白玉堂庙,墙壁为白色,由此得名“白壁”。后演变为“白璧”。</p> <p class="ql-block">善应镇,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地处安阳县西南部,东与龙安区龙泉镇毗邻,南与鹤壁市相连,西接马家乡,北靠水冶镇,区域面积69.75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31025人。截至2020年6月,善应镇下辖23个行政村。</p><p class="ql-block">1957年,设善应区。</p><p class="ql-block">1958年,改天喜镇公社。</p><p class="ql-block">1982年,改善应公社。</p><p class="ql-block">1983年,改乡。</p><p class="ql-block">1987年8月,撤乡设镇。</p><p class="ql-block">2017年11月,善应镇整建制划归龙安区管辖。</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北善应村得名。</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地处安阳县西南部,东与龙安区龙泉镇毗邻,南与鹤壁市相连,西接马家乡,北靠水冶镇,区域面积69.7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的交会地带,西依太行山,属丘陵浅山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峦起伏,东部多为丘陵。</p><p class="ql-block">气候特征</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年平均降水量为60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p><p class="ql-block">水文</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境内有小南海水库、彰武水库、小南海泉、跃进渠、疽河等</p><p class="ql-block">善应镇环境</p><p class="ql-block">河湖水系。小南海泉每年可提供工业用水1.26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0.4亿立方米,成为供市区居民、安钢、化肥厂、电厂等大中型企业及万金渠灌区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地。</p><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善应镇境内主要有煤炭、石膏、铁矿石、大理石、石英砂、白云石、碗彩石、紫砂石、霞石正长岩等10多种,已探明煤炭储量30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万吨,霞石正长岩储量高达1.2亿吨。</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p><p class="ql-block">2011年末,善应镇辖化象、三仓、大平、西善应、张二庄、珍珠、南郊、东山、白玉、杨家平、黑玉、南善应、北善应、东滩、西方山、天喜镇、中城、谢家庄、南平、冯家洞、南龙山、西龙山、井玉2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02个村民小组。</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6月,善应镇下辖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位于善应镇南海大道1号。</p><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p><p class="ql-block">善应镇文物古迹达1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作为小南海文化的发祥地,善应镇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灵泉寺、南海泉、长春观、小泰山景点。</p><p class="ql-block">北齐石窟、宝山万佛、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安阳县善应镇自古就是一个民风醇厚、景色秀美之地,安阳八大景中的“善应松涛”、“龙山积雪”就在此处,深厚的文化沉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善应镇史学瑰宝和景观奇葩并存的独特旅游资源。</p> <p class="ql-block">吕村镇</p><p class="ql-block">据传古代漳河流经此地,这里是一渡口。当时有位叫吕须光的人,带头在此组织集市,后成为村中大户,故起村名为吕村。</p><p class="ql-block">又传,古时该村整个格局就像一条巨型鲤鱼饮着漳河水,因此被称为“鲤鱼村”。到明末清初,漳河向北滚动30里,“鲤鱼村”水旱码头也烟消云散。这么大的鲤鱼没有水怎么能行?先人取名吕--“鲤”的谐音,因此为吕村。</p> <p class="ql-block">伦掌镇</p><p class="ql-block">据传原名“伦常”,即求人们讲求伦理道德,遵守五常(仁义礼智信),日久天长,其中的常字讹传为掌,遂称伦掌。</p><p class="ql-block">又传原名龙掌,因地形状如龙爪得名,后演变为伦掌。</p><p class="ql-block">北宋以后皆称伦掌。</p> <p class="ql-block">崔家桥镇</p><p class="ql-block">相传清代安化县崔某乞讨居此,勤劳致富。后人将其全部遗产建桥于宅前溪河上,取名崔家桥。</p> <p class="ql-block">辛村镇</p><p class="ql-block">传说辛村早在青铜器时期祖辛帝以辛字命名,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韩陵镇</p><p class="ql-block">据传,西汉刘邦部将韩信曾驻兵韩陵山,他看到该山是块风水宝地,就想在此建祖茔,正巧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讨饭的老太婆,韩信急忙走上前去,对他老太婆磕了三个头,并叫了一声娘,本想以此认其为干娘,并为其养老送终。不想那老太婆没那福份,经受不起大将军的大礼,当即死去,于是韩信便将这“干娘”葬于此山,故名“韩陵山”。</p><p class="ql-block">北魏高欢曾于此击败尔朱兆,并建定国寺以旌功,由温子升撰作碑文,这矿碑便是闻名遐迩的“韩陵片石”。</p> <p class="ql-block">永和镇</p><p class="ql-block">宋真宗赵恒死于天圣元年前,其陵墓名为永定陵,永定县为避讳此名,故更名为永和。</p> <p class="ql-block">都里镇</p><p class="ql-block">原名东都。相传隋末刘武周曾建都于此,故名都里。</p> <p class="ql-block">高庄镇</p><p class="ql-block">据传明初大移民,有高姓到此居住,建立村庄,取名为高家庄,俗称高庄。</p><p class="ql-block">民国《安阳县志》载,1931年,该村与李庄合并,曾取名高李庄,后恢复高庄村名。</p> <p class="ql-block">磊口乡</p><p class="ql-block">该地四周重峦叠嶂,山峰嵯峨。村临一山峰,名曰蓝嵯山;</p><p class="ql-block">该山有一壑口,乃安阳通向林县之要道,人称“蓝嵯口”。</p><p class="ql-block">当地百姓对此地名极其熟识,说起来很顺口,语速一快,“蓝嵯口”便读成“luò口”,写作“磊口”,磊代表此地多石。</p> <p class="ql-block">许家沟乡</p><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年间,许氏先祖从山西洪洞县迁居于安阳县东西走向的一条丘陵土沟旁,故名许家沟。</p> <p class="ql-block">安丰乡</p><p class="ql-block">原名邵家屯人民公社,1958年,该公社棉花取得大丰收,受国务院表彰,取“安阳棉花丰收”之意,更名安丰。</p> <p class="ql-block">洪河屯乡</p><p class="ql-block">史载,明初有11户人家从山西洪洞迁居此地开荒屯田,改称横河为洪河,后又改为洪河屯。</p> <p class="ql-block">瓦店乡</p><p class="ql-block">辖区原有一凤凰岭,所产泥土适宜烧制砖瓦。</p><p class="ql-block">明清之前洹水流经此地,来此购瓦者络绎不绝,逐步形成水旱码头,有多家店铺,遂成集镇,故以“瓦店”命名。</p> <p class="ql-block">北郭乡</p><p class="ql-block">古代城外为郭,部分村庄分布于城外之北方,故名北郭。</p> <p class="ql-block">小坟 安阳县蒋村镇小坟村,原名惠王坟村,是因明朝封藩安阳的赵惠王死后葬于此处而得名,是惠王陵墓的看坟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王坟 安阳县伦掌镇康王坟村,是因明朝封藩安阳的赵康王朱厚煜死后葬于此处而得名。河南安阳市区西北27公里处的康王坟村,明朝赵康王埋葬于此,存康王陵。康王陵的守陵人不断发展,逐步演变为村落,称康王坟村。</p><p class="ql-block">康王坟位于殷都区西北28公里伦掌乡康王坟村西,明代建筑。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六代王赵康王朱厚煜的陵墓。赵康王朱厚煜(1498—1560),明朝第二次封赵藩的第六代赵王,庄王嫡长子,正德十六年袭封赵王,在位三十九年。嘉靖三十九年去世,谥康,五年后其曾孙朱常清就嗣位。</p><p class="ql-block">康王坟村因当时高、白、谢、蔡、田、七、耿、李八姓人家为康王看守坟茔而得名。坟墓周围有田产,可供看墓人种庄稼,养活一家人。每姓一个胡同,逐渐形成村落,故名康王坟村。原始的赵康王墓占地100多亩,陵墓筑有围墙,如一城池、建筑群座北向南,规模宏伟对称。院内四座八角碑亭,同样四座八角碑亭拜殿高台歇山回廊踏步连贯,最后康王高大主茔两旁郭邓二妃墓棺墓为地下宫殿墓室全用砖券构筑,前厅后堂平面吕字呈现前厅祭器供桌后堂停放棺椁,坟茔整体布局合理,庄重肃穆雄浑壮丽,中轴线上有神道、锣鼓桥、石坊、宫殿、宫门、配房、吃房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王坟现存围墙,康王及郭、邓二妃地宫,石羊及御碑两通等。康王墓门向南座北。轻启墓门,经墓道拾级而下。其墓宫呈弯窿状,墓分前殿、后殿,呈“吕”字状,墓深越4米,高愈5米。砖券墓室,长约12米。前殿、中殿有耳室居墓壁两侧,石制供桌于墓室之北。东、西、北壁,皆绘赤龙。以访斗饰于券顶,花草绘于壁。中殿、后殿之交,间以石门。墓门是两扇厚约15公分的石门,用两块厚约40多公分的半圆形厚重石门枢,固定在地宫墙壁上。后殿为供券结构,中置石质棺椁,长3米,阔2.5米,高1.5米,内含木棺,龙形彩绘。</p> <p class="ql-block">安阳玉皇庙石刻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蒋村乡四合村,龙柱现存玉皇殿内,为两根石柱,雕高浮雕滚龙,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为我县所仅有,1990年12月4日,安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典型清代建筑,具有较高的文物参考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马家乡简介</p><p class="ql-block">马家乡位于安阳县西南部山区,南与鹤壁相邻,西与林州相接,面积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辖22个行政村,人口3万余人。马家乡位于安阳市龙安区西部,东邻龙安区善应镇,西接林州市横水镇,南望鹤壁市姬家山乡,北连殷都区许家沟乡。马家村是乡政府所在地,东径114°1',北纬36°2'。马家乡原隶属安阳县,2017年与善应镇一同划归安阳市龙安区管辖。赵河生态风景区,属于洹河大峡谷中段,位于安阳西南40公里安阳县赵家河村一带。赵河为洹河上游河段,河侧群山环抱,属于太行山余脉。风景区西至赵家河村与林州市丁家沟村交界,东至龙尾岗村边界,南至鹤壁市、林州市边界,北至马家乡岭头村龙尾岗村边界,面积约6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丈八佛塔</p><p class="ql-block">丈八佛塔坐落在兴阳禅寺旧址上。兴阳禅寺,又称兴阳院,创建于唐代,寺内殿宇已毁,仅存此塔。丈八佛塔共有七层,因其底层立一一丈八寸高的石佛,故名“丈八佛塔”。塔基平面呈丈八角形,是一座密檐式层砖塔,通高约20米。第一层朝南辟门,第二层到第四层各面开窗,人可登临。各层檐部均砌仿木斗拱,塔檐外展,呈凌空欲飞之势。相轮多盘塔刹,上置宝瓶,八角悬挂铁铃,随风摆动,声音悠扬,该塔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马鞍山主峰</p><p class="ql-block">海拔607.6米,山势陡峻,高耸入云,山体大致呈南北向分布,山势陡峻,山体两侧沟壑纵横,深浅不一,为雨水冲刷所致。山上有娲皇庙位于马鞍山东麓,座西朝东,三面环山。有老祖殿3间,南为阎王殿3间。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女娲皇庙。庙院始建于明,延存至今。现存清代碑刻3通,记载庙史。庙院地处山凹,幽静宽敞,为清代建筑。宝岩寺坐落于马鞍山之南山凹。该寺始建于唐代,毁于民国,后复建。寺院座北面南,寺由山门、菩萨殿、三佛殿、厢房组成。主体建筑三佛殿面阔3间,硬山顶,顶扣黄琉璃瓦。</p><p class="ql-block">紫金山</p><p class="ql-block">紫金山海拔446.2米。山体呈北北西-北东东向,两条山中间为一条地表迳流冲刷的自然沟谷唐代,人们在山上创建兴禅寺。寺于1941年毁于兵火,仅存明、清、民国碑刻17块。近十几年,当地群众集资重建兴禅寺。寺由山门、地藏菩萨殿、广圣殿、龙王庙、土地庙、奶奶殿、大雄宝殿、厢房等组成,洋洋大观。山门雄伟秀丽,用青石砌造,古朴坚固,中门之门楣刻“兴禅寺”。上为歇山顶门楼,飞檐凌空,高耸入云。楼周围建回廊,供人登高极目。寺中有一口古钟,精铁铸造,声音宏亮,游客至此,以一击为快。</p><p class="ql-block">雪花洞</p><p class="ql-block">雪花洞位于双峰山下。据碑刻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樵夫到双峰山南山腰砍柴时,忽陷一洞,曲折深邃,洞内白石磷磷,酷似雪花,因而众人取名为“雪花洞”。雪花洞洞口在双峰山东麓,洞由此向北钻山延伸,形如巨龙,七股八叉,曲折幽深。据其形状,有“蛙洞”、“猿洞”、“楼洞”、“虎洞”、“棋盘洞”、“茶杯洞”、“仙桃洞”等,主洞深约250米,高0.5米至6米,宽0.5米至7米。为水融岩洞,洞深处钟乳石保存完好,形态丰富奇妙</p><p class="ql-block">爱情林</p><p class="ql-block">龙洞村西南,有千余亩“爱情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家乡政府要求将要结婚的恋人在山中植树,形成“爱情林”。树有松、柏、桐、枫、杨、椿、槐、榆等,松柏居多,四季常青。河谷两岸,百草丛生,杂木棋布,春夏秋季郁郁葱葱,翠绿茫茫。中草药有柴胡、元芝、蒲公英、薄荷、桔梗、血森、瓜类、甘草等。药味弥漫,滋阴健阳。</p><p class="ql-block">植物化石</p><p class="ql-block">最为珍奇的是,赵河东南侧存有丰富的植物化石。百余米长的山岩,虚虚实实,孔洞密布,层层叠叠,树木枝干、植物叶子的化石遗迹俯仰皆是。巨树化石断面上的年轮数百近千。叶上的筋脉清晰可见,厚度毫米左右,叶宽三至十几厘米。化石的石化程度不一,距今一亿年至六亿年不等。植物化石为豫北罕见,研究及观赏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柏庄镇,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p><p class="ql-block">柏庄镇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柏庄市场兴盛得名。</p><p class="ql-block">地处北关区北部,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39059人。</p><p class="ql-block">1957年9月,由辛店中心乡、西辛庄乡、太平店乡合并为辛店乡。<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8年3月,将后净渠村划给邵家屯乡,前净渠村、梁布大营村划给洪河屯乡。</span></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辛店乡改称辛店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乡。1995年9月,撤乡设镇。<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3年3月,将5个桃村划给安阳市北关区。</span>2016年12月,柏庄镇整建制划归北关区管辖。截至2020年6月,柏庄镇下辖38个行政村。柏庄镇地处北关区北部,东与韩陵为邻,东南与北关区彰东街道接壤,南与北关区彰北街道相连,西与洪河屯乡、安丰乡毗邻,北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习文乡交界,区域面积41.4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