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于我而言是痛苦的,当雪崩真正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感谢这些书,让我在深渊里依然可以仰望星空;感谢这些书,让我在困惑时依然可以找到方向;感谢这些书,让我在一滴水里可以看世界,一朵花中嗅芬芳!</p> <p class="ql-block">《国殇》——壬寅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全书结构有些散乱,章节不紧凑、衔接突兀,感觉作者驾驭宏大叙事的能力有限,不过本书的内容,对于我这个历史门外汉来说已经很丰富了。历史永远不能被掩盖,虽然我们不可能还原历史,但我们会无限接近历史。中国不乏军事将才,不乏爱国志士,不乏热血士兵,但被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国家的积贫积弱不是一时一事造成的。很多时候国家的命运前途总是掌握在少数高层手中,对于个体的士兵来说,死亡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一个昏庸无道的统帅,或者苟活成懦夫、或者成为权力之争的无谓牺牲品。还是用屈原《国殇》中的诗句来祭拜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p> <p class="ql-block">“鲜衣怒马少年时”出自《鹊桥仙•岳云》“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衣着光鲜的少年郎,长缨在手、战马飞驰,爱国之心日月可鉴,雄才大略祈盼建功立业,怎能忍受那金兵南渡?书名很霸气!全书语言变化自如,有文丽典雅的诗词化用,有诙谐幽默的调侃戏谑,更有富含时代气息的通俗语言(比如朋友圈、大咖、公众号等等),这样就拉进了读者和诗词的距离。你需要好词好句作为语言积累,可以;你需要轻松了解诗词文化,可以;你需要八卦诗人故事当做饭后娱乐,可以。上册以诗人为主人公,很有代入感,将诗词融入个人传记中,不过这种写法不是他开创的,林语堂先生早就这样做了;下册通过个人或几个人来还原作者眼中的历史,既读了诗词又了解了部分历史。不过,这两本书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诗词的解读自然不如叶嘉莹等大家,作为诗词入门读物可以,但要深入还是得读大咖的作品;作者在讲诗人时明显学习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互现法,但是没有司马迁的功底,使得文章看起来有些杂乱;作者杜撰的成分较多,有些不失为创新,但有些万万不可当真,想深入了解还是读学术专著;作者驾驭历史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下册,想借人物展现历史,却颇显杂乱无章。总之,作为诗词入门读物,此书可读。</p> <p class="ql-block">《陌生的经验》——这本书是木心的学生陈丹青为视频节目《局部》写的讲稿。从少年王希孟到梵高的初期作品,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女画家,大多数都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和作品。当然,王希孟因为今年的春晚而被广大人民所熟识了。这本书其实是陈丹青个人的观画经验,完全摆脱了美术史的框架,几乎很少出现专业术语,更多的是故事和平实的讲述,感觉像邻家大哥哥带着不懂美术的弟弟妹妹参观个人画室。当然,里面除了画作外还有很多珍贵的照片,比如那几位民国女画家,真的是让我惊艳了!几乎满足了我对所有女画家的想象!我不懂画,但完全被他的讲述吸引,他喜欢比较,把不同画家不同作品放在一起对比讲,有些语言感觉很木心化。别人的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要想有自己的经验,那么,你还是去亲眼看看这些画吧!再补充一句,看完后,其实我已经忘了大半内容,但过程却是很享受,估计哪天遇到哪幅作品或者哪位画家,会再次翻阅此书!</p> <p class="ql-block">《鹿川有许多粪》——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韩国人写的小说,是我近两年来读到的最好的小说。读着读着,我会有一丝恍惚,这个李沧东是不是穿越到韩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明显不是,李沧东的身份是韩国导演,而且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的刻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不同的。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由五个故事组成。他们全部是历史浪潮席卷下艰难求生的底层人物,贫与富的对立、年轻人与长辈观念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充斥着他们的生活,在与痛苦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叩问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艰难地寻找着突破口,尽管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是在粪便上继续苟活,可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常态。</p><p class="ql-block">作者的叙述很巧妙。五个故事都有“我”,可“我”却不一样。《真正的男子汉》里的“我”是旁观者,是叙述者,和读者站在了同一角度去观察那些革命者;《龙川白》里的“我”是参与者,是那个参加政治运动的底层小人物的儿子;《关于命运》里的“我”则成了主人公,是一个被施了魔法变成丑陋青蛙的王子,可是最终也没有能变回王子;《鹿川有许多粪》里没有“我”,可是文章最关键部分都有作为主人公的俊植以“我”开头的心理剖析和回忆;《天灯》的叙述最为巧妙,一方面是以主人公信惠“我”的口吻展开回忆,另一方面则是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叙述人称的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小说充满了隐喻,“粪”是什么?是无用的排泄物,是散发臭味污染环境的肮脏物,可是人却不得不在它上面讨生活,不得不面对它。星空是什么?是希望,是美好的未来,可它有时候遥不可及,但它却是人们在粪便上苟活的动力。</p><p class="ql-block">最喜欢的是《天灯》这个故事,我们为什么要生长,我们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信惠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信念,她的经历告诉她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不需要去适应、迎合任何人,放下偏见接受生存游戏规则,成为自己的星。</p><p class="ql-block">这些故事很有压迫感,读时会让你感到窒息,甚至恐惧,可这不就是生活的真相吗?强烈推荐大家去阅读。</p> <p class="ql-block">《人生海海》——作者很讲究叙述技巧,以一个孩子的身份串起全文并且以他的视角看待主人公,却利用多个人的嘴来讲述一个完整的主人公,在多人的讲述中,读者能够拼凑出一个立体丰满的“上校”。“人生海海”的意思是人生如海,起起伏伏,会有很多不定的因素。毫无疑问,这本书肯定是在宣扬英雄,宣扬罗曼罗兰笔下的英雄主义:“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这也应该是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上校”是个英雄,铮铮铁骨,为国为民,但是他躲得过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却未躲过险恶的人性。他不计回报的救助所有的人,侠肝义胆,但是却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不得不毒害小瞎子。那个秘密是他的底线,是他最后的一丝尊严,也正是因此,当众人要扒掉他裤子揭露这个秘密时,他疯了。他拼劲力气捍卫着自己的尊严,保守着这个秘密,可是当他疯了后,他却愿意给身边的人看这个秘密,不得不说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情节,而且这个秘密改变了书中几个人的命运。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爷爷爱儿子爱孙子,不遗余力的保护着自己的子孙,他的爱,从字里行间无声的溢出,可是正是因为这种爱,他出卖了上校,结果就是自己自缢在猪圈、儿子终生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孙子们或背井离乡或早早被生活折磨消亡;林阿姨爱上校,可阴差阳错,他们二人在最好的年华和最合适的时间错过彼此,甚至林阿姨因爱生恨,导致上校一无所有只能回乡,但也是因为爱,她照顾疯后的上校,二人终于结伴渡过人生的最后时光;老瞎子因为爱小瞎子,临死前跪在祠堂谢罪,以此换来村里人对小瞎子的照顾,但却没有管教好小瞎子,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猫”这个意象很独特,它似乎在文学中成为了一个图腾,夏目漱石《我是猫》用猫来窥视人生,老舍用《猫城记》来影射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上校那么刚硬的人,性格中也有柔软的地方,也需要寄托自己的情感,那么一黑一白的猫,就成了他精神的寄托。因为猫,他放弃了投诚的机会;因为猫,他上了小瞎子的当;因为猫,他主动投案自首。一黑一白两只猫,像人性的两面。人生短暂,有些事有些人永远无法回头,生活自有轨迹,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读完此书,有一种幻觉,觉得当我走到人生尽头的那一刻,回看自己一生,一定会想起苏轼的那句话:“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望江南》——合上书,脑海出现的是苏轼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p><p class="ql-block">全书以茶为故事主线,通过杭氏家族的起起伏伏、兴衰成败展现了社会嬗变和时代变革,将杭家人的悲欢离合放置到建国前后二十多年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背景下,虚构与现实不断重叠交错。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行成的沉稳、内敛、隐忍、温和……种种特性都在主人公杭嘉和有所展现,并且融合成了一句话:“还是喝茶吧!”诗词典故的信手拈来、茶文化的不断普及、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茶人的优雅沉稳和隐忍,全部被作者融于一体。</p><p class="ql-block">其实,读完此书,对龙井茶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对杭州有了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但此书人物设置过于刻意,尤其是人与人复杂的关系让读者觉得雕琢痕迹太明显,人物设置有单一、片面之感。</p> <p class="ql-block">《大话中国艺术史》——这是一本有趣又诙谐的书,书的最后写到:“如果说,晦涩难懂的艺术像座大山,把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拦在了山脚下,那么我愿意修条路,陪你看遍沿途风景,去看那山顶绝美的风光。”他真的做到了。我们可能不会画画、不会写书法,但是这些都不能阻挡我们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欣赏。作者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将艺术的专业术语娓娓道来,在欣赏完艺术珍品的同时,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美学史上一个大大的“人”字!他们在青铜器中、字画中,寻找对自身的探索,寻找自身的价值,也寻找自身解脱的出路。他们把祝福、心愿、苦闷、愤恨全部融入到艺术中,他们在创作中寄托了很多情感,也放下了很多执念,有的人终于在艺术中与自己达成了和解。游走于山水的画卷中,徜徉于笔墨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从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游离出来,穿越了时空,来到了艺术的世界。听曾侯乙编钟那令人惊叹为天籁之音的演奏,领会《汉代T形帛画》描绘的死后世界,体会《兰亭集序》掩盖下的魏晋文人的虚妄之痛,读懂了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颜氏子孙的忠烈,惋惜《千里江山图》作者王希孟短暂绚丽的生命,慨叹宋徽宗错乱的人生命运,痛惜被焚烧成两部分命运多舛的《富春江山图》,琢磨赵孟頫以皇室后裔入仕元朝的心理等等。艺术最大的作用应该是抚慰人心。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些瑕疵,比如原始社会陶器上的那些图案应该不是源于对美的追求,而是源于古代图腾崇拜,竹林七贤不只是因为朝不保夕才归隐山林的,“书法可以文以载道”应该是病句等等。不过,作为通俗读物,这书可以一读。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眼中有山河,心中有阳光,手捧一册书,阅尽千年史。</p> <p class="ql-block">《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普及了西方艺术,但对我吸引力远远不如作者的《大话中国艺术史》,个人觉得里面有些内容不如陈丹青的《陌生的经验》介绍的更专业、有趣。</p> <p class="ql-block">《妖猫传》——这是我看完后最想骂作者的一本书。最后一本就是败笔,甚至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捂脸]!前面三部精心的布局、佛理的阐释、各种宗教的介绍,无不显示了作者知识的广博和驾驭文字的能力,有果必有因,最难控制的是人心,怨念、幻术、诅咒,其实都是来自人的内心,本来很好的一部小说,但是在第四部却出现了无比狗血的剧情,作者是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创下销量?抑或为了显示非凡的想象力?总之,在我看来,哗众取宠了!相比之下,陈凯歌的《妖猫传》可以说是改编成功的电影了!</p> <p class="ql-block">《男人这东西》——这是一本刷新我三观的书,看完掩卷闭眼,脑海中居然浮现不知道什么时候看过的柏拉图的一句话:“任何一种快乐都不如肉体的爱来的更剧烈、更强大,但是没有什么比这更缺乏理性了。”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注解,如果再补充一句那就是:男人是用下半身和大脑一起思考问题。原本以为渡边淳一写尽了饮食男女的情与爱,用简单平白的笔触、客观理性的思考,探讨人性中不易被察觉的欲望,揭示情与欲的纠结和矛盾。可如今这本无意借到的闲书打破了我对他的看法,我承认书中很多心理描写真实、可信,也是大多数男人普遍存在的隐藏在内心的最真实的想法,但是,这些掩盖不了渡边淳一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他提倡平等,但是却说男人流连声色场所是本性,而女人则必须保持贞洁、洁身自好;他认为女人天然具有和金钱相交换的价值,这难道不就是把女性置于商品同等地位上吗?其实简而言之,这本书就是为男人出轨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说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那么就是可以了解部分男性的心理,而且可以为一些渣男的存在寻找更合适的理由,因为所有以性为前提的出轨都是不被原谅的。人之所以区别动物,是因为人有理性。</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体温》——这是王开岭献给已逝父亲的一本书,包括散文集和诗档案两部分。他似乎在寻找某种东西,灵魂的碎片?精神的分支?抑或是生命的片段?他把这些散落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宝塔坟地、亲朋好友、明星艺人、文学电影等等上面的精神片段,一一拾取,汇集成了这本《当年的体温》。这些文字有一种独特的神力,他把一些看似平淡幸福的生活在你面前撕得粉碎,就像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肥皂水泡泡,但他却不会让你感到绝望,只是让你对自己无法且无处安放的记忆和情感手足无措。王开岭的文字可以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一种怀念和渴望,每个人都在不断的失忆着,阿兹海默症悄悄地侵袭着每个人,当我们在成长的洪流中竭尽全力挣扎的拼搏时,发现自己已经沉溺在物资的欲望海洋中无法自拔,而这一切的努力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已,我们依稀记得的只是脑海深处残存的自己童年时日渐模糊的身影罢了。这本书的文字有些混乱、造作,不如《精神明亮的人》和《古典之殇》精彩。但是,闲来无事也可以读读[呲牙]</p> <p class="ql-block">《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是我目前读到的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本小说,但我却不知道从何说起。善良?勇敢?理解?教育?正义?偏见?很少有小说会拥有这么多主题。教育小说?人性小说?种族小说?很少有小说可以横跨这么多领域。</p><p class="ql-block"> 乍一看,我们会以为主人公是斯库特兄妹,但细读会发现主人公是他们的父亲阿迪克斯。这是一位近乎完美的父亲!他诠释了什么是精神明亮的人!他在教孩子什么是勇敢时,他说:“勇敢就是在你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并且不管发生什么都坚持到底。”也正是这种对于勇敢的信念,让他无视种族歧视,无视白人社会对他的排斥,无视家族中人对他的误解和谩骂,他勇敢的去帮助黑人汤姆•鲁滨逊。他不可能不知道含有偏见的白种人会无视汤姆并没有犯罪而去判处他死刑,但这种对勇敢的信念支持着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对自由、民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关于理解,阿迪克斯这样解释:“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他人,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对他人的行为做出百分百正确的判断,就像孩子们理解不了怪人拉德利一样,他被大家猜测着,甚至被大家妖魔化,但他却默默地充满温情地守护着孩子们,从放入树洞的口香糖开始,到杰姆那条被叠的整齐的裤子,再到他为保护孩子们而杀死尤厄尔,他是一只知更鸟,一只不别人理解的知更鸟。但是警长泰勒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这只知更鸟。阿迪克斯最后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他的保护,因为有时候在公平面前,法律是苍白无力的。因为阿迪克斯曾经拼尽全力也没能在充满偏见的人们中保护另一只知更鸟——汤姆•鲁滨逊。</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不管是坎宁安家族的人围攻他时,还是镇上白种人对他冷嘲热讽时,甚至是尤厄尔放出狠话要报复他时,他都可以泰然自若,可以很坦然的告诉自己的孩子们:“有一种东西不能遵循从众原则,那就是人的良心。”并且嘱咐孩子们“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犯罪。”因为知更鸟从不犯罪,只唱歌。他是一位神枪手,可是他从不带枪,甚至告诫孩子们:“不要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所以,何为善良、智慧、勇敢?他在孩子们面前交出了一份让我们所有父母都汗颜的答卷。他虽然是律师,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逻辑严密,但不会对孩子们进行空洞的说教,他会从行动中给孩子们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里面有很多语言非常精彩,也有很多人物值得去探讨研究,有我非常喜欢的莫迪小姐、保姆卡波妮,小说接近尾声时出现的多尔夫斯,还有警长泰勒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评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选取的是孩子的视角,其实以一个孩子为视角来写小说不算新奇,优秀的作家总会选取独特的视角来讲述文章,我目前读到的最独特的视角应该是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猫的视角讲述人类的故事。《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小女孩斯库特的视角展开叙述,采用倒序的手法,并且选取了两条线索串联全文。在小说视角和结构安排上不可不说是煞费苦心。而且作者用闲适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紧张故事,可见作者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p> <p class="ql-block">《额尔古纳河右岸》——本书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游牧民族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历史,我似乎回到了多年前阅读《百年孤独》的时光。那种弥漫全书的哀婉、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对生与死的坦然、生活在边缘地带又不得不被卷入宏大叙事中的无奈、个人甚至群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挣扎的痛苦……如洪水般向我袭来。而这些都是借助一位九十岁老人之口,她用了一天的时间讲述她和族人百年沧桑,“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种厚重朴实的话语背后,是历尽劫难但仍深藏于心的从容与温柔。老人在大兴安岭深处、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在为我们奏响了一曲驯鹿的挽歌!</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民族是有信仰的,他们敬畏生命和自然,“我们鄂温克人也是森林的一份子,我们与树木、鸟儿和其他动物一起共享这片神圣的家园,所以我们尊重和爱护自然,始终抱着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从希楞柱上面的熠熠繁星到温顺的驯鹿群,从神一样的萨满到对火种的珍视,从树葬、火葬到吃熊时的虔诚仪式感,他们神秘又纯粹。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萨满。妮浩是尼都萨满的继承者,她有拯救生命的使命,但她同时也是一位母亲。上天是公平的,让你得到某些东西时必然会失去某些东西,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妮浩的每一次救人都会以牺牲自己孩子为代价,最后她为了扑灭大兴安岭之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掌握主动权,责任往往成为我们心中无法翻越的大山,妮浩在救人时也会犹豫,但萨满的责任让她不得不每一次都直面自己孩子的死亡。在现代科技和医药面前,她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随着她生命的消逝以及马克辛姆被人为的阻止成为萨满,这个民族的信仰渐渐走向了衰亡,文化进入了博物馆,那么它终将消逝在历史的舞台上,这曲挽歌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死亡是迟早的事,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借老人之口说出了对死亡的看法:“我已经说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会死亡。人们出生是大同小异的,死亡却是各有各的走法。”死亡成了书中鄂温克民族族人不可避免的归宿,萨满神力的交换或是一场雨、一次打猎都可能会带走一条生命,在这里仿佛没有预料之中的死亡。出生犹如树上结出的硕果,死亡犹如树上的偶尔飘落下来的叶子,从生到死是一曲哀婉之歌,这首死亡之曲虽然平淡但却拥有着撕裂人心的力量。从列娜之死开始,一直到妮浩之死,每一场死亡的描写都是在近乎平淡的语言下撕裂着每一位读者的内心,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死亡带给我们的恐惧、震撼!</p><p class="ql-block">作者的语言是有灵性的,她笔下的鄂温克族人也是有灵性的。他们一直在追求着光明,他们认为:“光明就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那一棵连着一棵的树木上,在花朵的露珠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的犄角上。”这种灵性恰巧可以抚慰我们被现代文明禁锢的内心和灵魂,可以让我们这些语言中得到些许慰籍。其中很多精妙的语言,这里不一一列举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和农耕文明相对立的游牧文明,一直游离在主流文明之外,游牧民族之人也往往在夹缝中生存,既有在命运面前殊死抗争的勇气,也有眼睁睁看着家园没落的无奈。他们如驯鹿一样敬畏自然,在自然中自由生长,可一旦进入现代文明的包围中,他们该何去何从?迟子建为我们奏响的这一曲时而恬淡时而激越的民族挽歌,也唱出了人类历史进程的悲哀与伤痛。</p> <p class="ql-block">这些书是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翻阅的,只为了准备一节诸子散文的参赛课,结果如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节课是我从教二十年来准备最认真的一节课,一直没有任何思路,别人都开始录课了,我却还在看书,直到这些书都看完,十月中旬我才有了思路,但我感谢这段看似痛苦的经历,因为讲完课的一刹那,我心平静且淡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