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章华寺

重重52232045

<div><br></div>“寻找太师渊”团队此时开始向着荆楚名刹——章华寺的方向去朝觐。 <div><br></div>携一份超然,穿过烟火红尘。以向往的神思,且探且寻,自在随缘。 <div><br></div>敞开的山门热诚欢迎四方游客,所以“铺首衔环”在这里只能是对千年铜器艺术的一种欣赏和回顾。 <div><br></div>作为本市人,自以为章华寺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它风华千年的内涵,怎么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一下说清。 <div><br></div><div>章华寺简介是这样表述的:<br></div>章华寺位于荆州沙市区太师渊,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公元1325年左右),为荆楚名刹,同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丛林。章华寺内的章华古梅、沉香古井、银杏古树、石碑古刻被称为“四古之绝”。<br> <div><br></div>章华寺原名章台寺,明初更名为章华寺至今。清代章华寺重修,有山门、天王殿、财神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弥陀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净月堂、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体建筑,规模巨大,雄伟壮观。整座寺庙为宫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辉煌。寺内藏有清代皇室御赐《藏经》,及许多宫廷珍品,还有缅甸国王敬赠的两尊玉佛。 <div><br></div><div>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祝福大家好运!</div> <div><br></div><div>“四古之绝”的白果树因植于唐代,又称唐杏,至今已有1428年的树龄。它高约25米,枝臂伸展约宽21米,3个成年男子指尖碰指尖才刚够环抱树干。唐杏高耸于大雄宝殿前东侧 ,犹如威武的守卫。据传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就曾到此游历并留下了“楚歌赵舞今何在,惟见寒鸦绕树啼”的诗句。</div> <div><br></div><div>它在老旧的时光里默默生存,难免因饱经风霜而枯萎。后经过市园林绿化中心园丁们的细心呵护和修理,它又奇迹般地死而复生。别看唐杏此时苍桑古朴。黄叶满地,等来年春雨飘飘洒洒淋出片片新绿,它会容光焕发地展现出枝繁叶茂的勃勃生机。</div> <div><br></div>在沙市久负盛名的摄影家、曾任荆州市佛教协会秘书长的赵楚辉先生来到了寺内,想到他知识的渊博,会给我们指点更多的迷津,大家都心生欢喜。 <div><br></div>果然,他不负重望,开始给大家讲新鲜的故事。 <div><br></div>他讲的是:大家站立的地下,当时正在修缮挖掘的过程中,他曾发现了春秋时的”贝壳路“,由于各种原因,只能暂时将它们先填起来,待条件成熟后再打开进行研究。 <div><br></div>我查了百度后,才知道”贝壳路”原来是这个样子。 <div><br></div>据传:楚灵王是个享乐主义的实干派,他不仅修建了宫高十丈,方圆四十里,台高十八丈的章华台,而且还动用大量财力在全国各地搜集贝壳,然后用来铺路!在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拥有一串贝壳是相当显贵的事情,用密密麻麻的贝壳铺满章华台的宫殿,楚灵王每天起床走下宫殿,踏上这贝壳路,身后跟着一众朝臣小心翼翼跟着享受脚底按摩,确实能显示出他富庶的国力和高贵的身份。<br>作为朝臣之一的屈原,就曾经在著名的《九歌·河伯》赋中很形象的再现了当时贝壳路给章华台带来的震撼性效果:“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br> <div><br></div>如果说这个地下真的能挖掘出一条贝壳路,它的意义就在于为相传章华寺是在章华台(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即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的遗址上修建的,找到了历史凭据。 <h5>赵楚辉先生拍摄先前的“四古之绝”的沉香井。</h5><div><br></div><div>在寺东院有一口古井,名沉香井。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章华寺“四古之绝”之一。传说该井是楚灵王建章华台时挖成,供宫妃们沐浴、饮茶、浇花之用,井底用沉香木铺就。</div> <div><br></div>群主祝长华先生介绍:以前的石碑在井的南边,而现在沉香井的石碑移到了东边的放生池边。 <div><br></div>他接着说:由于地基不断抬高,沉香井以前的井口埋入地面,现在的井口是另外加上的一个井口,这样的情况在荆州很多的老井都有这样的情况,包括铁女寺的井也是原井上另外加上的一个井口。 <div><br></div>从网上得知:在明清时期,随着两沙运河(今沙市至沙洋的运河,沟通长江与汉江)船运的兴盛,章华寺东部附近一个名叫太师渊的地方,自发形成了一个供谷米集散的大码头,前来该码头办货的商人们也渐渐多了起来。至清代晚期,豫章岗一带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经济水平也一度十分发达,并顺利跻身于“江陵八景”之一,成为“章台春霁”风景地。 <div><br></div>清明时节,来此处祭祖之人颇多,在为亲人烧纸扫墓之后,他们往往会顺路来到章华寺进香许愿,或是拿出银两,请寺中僧人为至亲做一场法事。临走之前,香客们往往都会亲自打上一桶井水,专门用于泡茶或者洗脸,不仅可以借此去掉身上的晦气,而且还能享受到井水中独特的沉香味。 <div><br></div>井水中何来沉香味?有人猜测,公元前537年,楚灵王在此建一离宫时,令人挖了一口井,常看美女们提水浇花,欣赏美女献上的歌舞。当时此井之水常常散发出香气,大概是官女们提水吋把花瓣落入水中所致,故得名“沉香井”。至于真相,直至上个世纪,最终的答案才被清晰地揭晓。 <br>1937年2月的一天,荆州《大风周报》上登出了一则重要报道。报道中称该报一名记者偶然从该寺住持妙泉禅师口中得知:早在1934年,沉香井曾出现淤塞被堵住无法汲水,为了不影响寺内的正常生活,妙泉便亲自挑选了寺中几名健壮的年轻僧人,让他们系上绳索下井疏通。没想到下井僧人上来后,告诉住持一个惊人的消息,即井下用于过滤水的物质并非常规的泥沙,而是一段段排放整齐的木头,说罢还将一块木块碎片交到师父手中。<br> <div><br></div>妙泉禅师经多见广,仔细鉴定之后作出推测,僧人于井下所拾的碎木块,来自于沉香木板,它有可能是修建章华宫时所用沉香木的余料。由此,沉香井散发香味的秘密被显现。原来楚灵王以沉香木置于井底的传说并非虚构而是真事,沉香井果然名副其实。 <div><br></div><div>网上有人回忆:五十年代太师渊街大办集体食堂时,所用水就是这个沉香井的水,当时没有水泵和管道,是用大楠竹剖开后架空瓦片搭接,通过高度差让井水流到200米开外的食堂。可见井水用量之大。</div>后来由于相关部门认为沉香木奇特稀有,应该予以保护。于是命相关人员对沉香井进行了填堵,不允许寺中僧侣在此汲水。这算不算是一种最科学的保护方式?有人认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上千年来水源不断,正是由于井内的水被不断取用的结果。另有人认为,任其取用,会加速沉香木的腐烂,究竟该怎么处理更合理更有效果,还需要后来者能快速拿出答案。 <div><br></div>打开的井盖,石井围栏上还有绿色的植物在顽强地生长。由此让我想到:有生命的种子,就有活着向上的抗争和勇气。 <div><br></div>民国以来历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师灵骨。灵塔在每个人心中所产生的不同感触,自然是取决于每个人凝视它时的心态和不同的目光。 <h5>上净下月,老和尚之灵塔</h5><div><br></div>从百度上得知: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净月大师奉旨入京,在紫禁城为皇公贵族讲经说法,深得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欢喜,清廷颁圣旨,赐《龙藏》一部,銮驾半副,龙椅三把,另有黄缎五龙袈裟,旗伞、如意等宫中珍品,钦封净月大师为四品大僧正,敕建藏经楼,重建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及佛像,寺院建筑占地达八十五亩,其僧团组织为荆楚之冠,鼎盛达三百余人。 <div><br></div>群中有德高望重的先生请出了章华寺方丈释心继。 <div><br></div>释心继方丈,湖北省长阳县麻池乡人,1963年12月生,土家族,俗名田昌国,大专学历,荆州市政协常委,荆州市章华寺方丈,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湖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荆州市佛教协会会长。 <div><br></div>1988年,释心继来到刚刚开放的荆州市章华寺,拜宽莲法师为师,礼师披剃,法名心继,号宏霞。1997年7月,章华寺方丈宽莲法师圆寂,寺院两序大众一致推举心继法师继承任章华寺方丈,并于农历九月初二举行升座典礼。 <div><br></div>心继法师作为新一代年轻僧人,不论何时何地都特别注重自身的修持,常对人说:“我们出家人必须以戒为师,相信因果,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法师爱国爱教,荷担如来家业,上弘下化,慈悲济世,为佛教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是当代中国佛教界有影响、有作为的法门龙象。<br> <div><br></div>大雄宝殿,这四个字出自中国佛学院院长赵檏初先生之手。只是比较特别的是在“大雄宝殿”四字牌匾上还有“御赐”二字,昭显着章华寺曾经蒙受的恩宠。<br> <div><br></div>念佛时,心净方能入深;修身中,纯净方能入道。无专心致志无以喻其理,无寡欲焉能养其德。学则在其悟,修则在其真。 <div><br></div>信仰,是人的生命情感。只要是引导人们遵循和平与幸福的方向,只要能拯救灵魂,使之更具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菩提心,就都值得我敬畏和尊重。 <div><br></div>感谢你年纪轻轻,就有心搭建起《荆州记忆》这一平台,让故居往事并不如烟而消逝。<div>尘世的每一种遇见,都是修己修心。淡泊之中,才会内心无尘,因为慈悲,才会情深意长。</div> 沉香井 <div><br></div>文中录像和部分照片来自于《寻找太师渊》群,深情谢谢各位摄影大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