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与朋友聊起“益阳禅”正在兴头,不料朋友一盆冷水泼来,他说,益阳禅这个概念是否成立,还有待考究,理由是禅是一个有机整体,冠以地方之名有些不妥,朋友的话,引发了我对“益阳禅”又一次深入的思考。<br></br></h3></br><h3> <h3>我发明“益阳禅”的灵感来自于灵悟法师的著作《常德禅》,常德禅并非指禅的一种新理论新学说,只是记录讲述禅宗的发展在常德留下的光彩照人的历史事迹。由此推出“益阳禅”也只是发现挖掘、整理禅宗在益阳地域发展的踪迹。益阳是一个几千年都未改名的地方,但它所在的地域范围不断在缩小,在唐代宁乡是属益阳县的地域,禅宗的第一个分支沩仰宗是在宁乡沩山创立的,因为沩山当时是属益阳县所辖,所以禅宗发展在益阳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于是就有了我所说的“益阳禅”。</h3></br><h3>在离沩山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的资江河边有山名叫龙牙山,在这里有座寺院叫龙牙寺又叫做妙济禅院。晚唐时期,曹洞宗开创者洞山良价的入室弟子龙牙居遁禅师在这里传法40余年,不仅把曹洞宗的禅法带到了益阳,而且还在益阳龙牙寺丰富和发展壮大了曹洞宗的理论与实践。因此“益阳禅”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变得更为充实饱满。也就是说“益阳禅”包括“沩山禅”,还包括了“龙牙禅”,益阳既是沩仰宗的发源之地,又是曹洞宗的重要传承之地。</h3></br><h3> <h3>经过进一步查阅资料,我发现以地名名禅以人名名禅的典籍也不在少数,如如来禅,祖师禅,达摩禅,五祖禅,六祖禅,南岳禅,青原禅,洪洲禅,临济禅,赵州禅等等,常德禅,益阳禅是以地名名禅,代表着禅的地方特色,从这一点来看是完全没有问题的。</h3></br><h3>至如朋友所说禅是一个整体不可分说,也是没错。我们知道佛教中有真谛与俗谛二谛之说。真谛是佛性,是真如,相似如哲学上说的绝对真理,用语言文字是不可描述的。在真谛层面即禅的本性层面是不可分说的。任何常德禅、益阳禅、如来禅、祖师禅都是错误的,即通常所说的“开口即错,动思即乖”。但佛教还有另一个层面俗谛,在这一个层面是可以说的。人类都是生活在俗谛层面,如果没有语言文字这个工具,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相当困难。在俗谛这个层面,你尽管充分地说,尽管无法将真谛说完整准确,但语言文字可以为人们指出真谛的方向,让沿着某一方向你去参修领悟真谛。</h3></br><h3>真谛俗谛又是不二的,圆融的。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说益阳禅这个概念是没有用错,但它只是俗谛,不过你也许可以通过益阳禅包括沩山禅和龙牙禅去理解禅宗的真谛。</h3></br><h3>龙牙居遁在益阳龙牙寺传法四十年,主要是传授曹洞宗的禅法,但也有他创新与发展而且颇具特色。需要说明的是,我说创新与发展,不是针对佛教的基本理论而言的。</h3></br><h3>佛教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万法皆空”,一是“万法唯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宗派,其中较大的八个宗派即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看似不一,但说的基本佛理是一致的,只不过所说的角度,重点,方法不同而已。禅宗由佛教的一个小流派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大的一个宗派。禅宗阐发的道理仍然是佛教的基本道理,不过禅宗的方法是简单明了,直指人心,也就是没有烦琐的理论,单刀直入,强调明心见性。</h3></br><h3> <h3>性即是佛性,也就是“空”性与“藏”性。空性是指“万法皆空”,藏性是指如来藏(藏识)性指“万法唯识”,就是说人人都具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只不过心中的佛性被分别执着的烦恼的乌云所遮蔽得不到显露,心中的乌云驱除了佛性就自然显露出来了。</h3></br><h3>我们知道禅宗内部也有很多派系,如南宗、北宗,南北统一之后又出现了五宗,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宗所阐发的基本理论都是一样的,都来自于六祖慧能所创的曹溪禅。曹溪禅能够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都纪录在《坛经》里面,不能用文字表达的则靠师徒之间密传。六祖慧能奠定了禅宗的理论体系基础,提出了禅宗的根本宗旨是“本来无一物”,以及“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h3></br><h3>禅宗真正的形成还是在五宗形成之后的晚唐及五代时期,通过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发展禅农经济,实现自给自足,禅宗庙多、人多、田多,出现了天下寺院一归禅的盛况。</h3></br><h3>前面我们介绍了沩山禅的主要思想,即以镜智为宗,去除三种生(想生、相生、流注生),其实这些并没有突破曹溪禅的基本框架,只是另外一种传播六祖慧能禅学的新的说法。镜智即大圆镜智即就是佛智或真如智性,即“本来无一物”的思想,去想生即就是曹溪禅的无念,去相生即就是无相,去流注生即就是无住。</h3></br><h3>所以沩山禅在理论上并没有创新与发展,只是针对当时当地弟子们的悟性等因素提出的一种教学育人的新方法。</h3></br><h3>曹洞宗的禅法也是一样的,都是曹溪禅的变相,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法。曹洞宗倡导“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五位君臣”等特色理论,进一步阐发曹溪禅的基本思想。</h3></br><h3>“即事而真”就是从事(复杂纷繁的现象)出发寻求真理。世界之所以表现为森罗万象,归要结底,是真如佛性(真)的变现。事中有理,理中有事,理事不二,理事圆融。</h3></br><h3> <h3>而五位君臣则是表达理事关系的五种状态。是曹洞宗特色理论方法之一。其内容是,用“正”、“偏”、“兼”三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分析理事关系。</h3></br><h3>①“正位”即“君位”指真如本体(理),本体是空,“本来无一物”。</h3></br><h3>②“偏位”即“臣位”,指万事万物之相。</h3></br><h3>③“偏中正”,即“臣向君”指唯见真如不见事项,“舍事入理”。</h3></br><h3>④“正中偏”即“君视臣”,指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h3></br><h3>⑤兼带即“君臣合道”指将体用,真俗,理事,净染等统一起来,不要偏于一边。</h3></br><h3>曹洞宗关于事理圆融,五位君臣的理论对后来的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3></br><h3>龙牙居遁在益阳龙和寺传法40年,主要是传播曹洞宗的基本理论,不过他在传法过程中也有方法上的创新。</h3></br><h3> <h3>一:强调悟道要“透得过佛祖</h3></br><h3>师示众曰:“夫参学者,须透过祖、佛始得。所以新丰和尚道:‘佛教、祖教如生怨家,始有学分。’汝若透过祖、佛不得,则被祖、佛谩。”有人问:“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云::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师又云:“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透过不得,所以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过祖、佛不得,所以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与摩透得祖、佛,此人却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祖,则万劫无有得期。”<br></br></h3></br><h3>龙牙居遁的禅法思想,强调超佛越祖。龙牙居遁引述洞山良价之说,要把佛之言教与祖师言教看作冤家对头,才有参学的缘分。因为如果执著于佛教与祖教,同样会产生“净障”,也无法得到解脱。龙牙居遁提出了似乎有点耸人听闻的“祖佛谩”的问题,佛陀与祖师真会骗人?龙牙居遁之意,正如江河湖海虽无阻碍人们渡江渡河的本意,但客观上成了人们跨越江河的障碍,如果执著于佛教与祖教,结果无法悟道,使得佛教与祖教同样客观上产生了欺谩学人的后果,尽管佛陀与禅门祖师并无欺人之心。为此,龙牙居遁强调超佛越祖,超越经教与言教,通过自证自悟,而悟道成佛。<br></br></h3></br><h3>二:主张“无法可得”、“无法可修”</h3></br><h3>居遁的悟道之路,伴随着对“祖师意”锲而不舍的不断追问。而当他成为一方龙象之后,对于弟子的提问,又会作何回答呢?《景德传灯录·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h3></br><h3>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曰:“石乌龟语也。”师曰:“向汝道什么?”</h3></br><h3>石乌龟说话,正如洞水逆流。龙牙居遁显然牢记了洞山良价的教导,只是在开示弟子时换了一个说法:等石头做的乌龟会说话时,再告诉你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弟子并未因龙牙居遁的回答而开窍,而是自作聪明地追问:“石乌龟已经会说话了。”龙牙居遁反问:“它跟你说啥了?”</h3></br><h3> <h3> 佛不可说,但祖师西来意却是学人必须参透的,故龙牙居遁经常会面对这一问题。“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此一问最苦。’”(《景德传灯录·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追问佛祖西来意,在龙牙居遁看来,依旧未脱出苦海,真正的悟道者,又焉会在意祖师西来意?尽管言语道断,龙牙居遁偶尔也会正面引导。</h3></br><h3>问:“古人得个什么便休去?”师曰:“如贼入空室。”(《景德传灯录·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h3></br><h3> 贼入空室,一无所得,正如修道,修无可修,得无所得。那么,究竟道在哪里?</h3></br><h3> 三:指出道心即是人心,人心道心不二</h3></br><h3> 问:“如何是道?”师曰:“无异人心是。”又曰:“若人体得道无异人心,始是道人。若是言说,则勿交涉。道者,汝知打底道人否?十二时中,除却著衣吃饭,无丝发异于人心,无诳人心,此个始是道人。若道我得我会,则勿交涉。大不容易。”《景德传灯录·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br></br></h3></br><h3> 在龙牙居遁看来,道无异人心,心即是佛,只有体认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悟道之人。道就在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中,道心和人心并非二致,那颗你分明能感觉到的人心,就体现了道心的作用。只不过,道心不可得,道心不可会,道心不可认知,需要在无一丝虚假无一毫自欺的状态中去直下顿悟</h3></br><h3>四:通过运用偈颂来引道弟子参悟。</h3></br><h3>龙牙居遁禅师深得洞山真传,深通曹洞法门。在益阳龙牙寺传法四十年,他传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运用偈颂使禅理变得形象生动,朗朗上口。他在龙牙寺创作了大量的偈颂。禅宗名著《祖堂集》收录了六首,《景德传灯录》收录了十八首,《禅门诸祖师偈颂》则收九十五首。龙牙居遁禅师的偈颂,大部分是对道与悟道的描写,即刻画无形的道,又指明悟道的方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禅学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也有一少部分偈颂描述了禅僧的生活,童趣盎然,活灵活现。</h3></br><h3>龙牙禅在龙牙居遁禅师圆寂之后是怎样传承的,暂时还没有找到可靠的资料,但可以肯定龙牙禅对后世益阳思想文化,乃至湖湘文化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h3></br><h3> <h3>北宋时期,在龙牙寺不到一里的地方,益阳县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书院:松风书院,松风书院据说是湖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书院一般是伴随禅院而出现,书院的出现应该晚于禅院。因为当时禅院是一个地方的思想文化阵地,在这里有藏有许多书籍,要知道古代的书籍是珍贵稀少的。禅院一般建在丛林辟静之地,是读书的好地方,部分儒家学子常去寺院读书悟道,但禅儒还是有别,于是儒家弟子就在寺院附近修建读书的安身之所,加上理学与禅学的渊源深厚,相互切磋的机会甚多,逐渐就在寺院附近形成了书院,松风书院估计也是这样形成的。</h3></br><h3>松风书院出了不少益阳籍人才,北宋的名臣黄照,字䀲甫,就是松风书院附近人氏。黄照是如今可查的益阳历史上最早的进士,庆历六年(1046),34岁的黄照登进士第。黄照的六个儿子后来都登了进士第,形成了一门七进士的盛况。明未时期的巡抚郭都贤也是龙牙寺附近人士,其女郭纯贞是益阳历史上有名的才女。</h3></br><h3> <h3>另外,由于龙牙寺地处梅山边境。龙牙禅对梅山文化,应该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具体情形有待进一步研究。北宋熙宁五年(1072)九月,宋神宗派章惇经略梅山,梅山归顺朝廷后置新化、安化两县。龙牙寺处在通往安化县的官道之上,龙牙禅影响梅山文化是无容置疑的。</h3></br><h3>明清时期梅山文化与汉文化进一步融合,使得梅山文化在清道光年间大放异彩。安化县人陶澍担任两江总督,倍受道光皇帝信任,由此在他周边聚焦了一大批湖湘人士,从而使湖南人逐步登上国家的政治舞台,湖湘文化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无疑梅山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互动是对此有重大影响。</h3></br><h3>汉文化除了儒家理学文化的影响,还有禅宗文化的作用,禅宗文化的作用点有两处,一处是沩山禅,一处是龙牙禅,因为密印寺,龙牙寺恰好都处在梅山文化的边境,即沩山禅,龙牙禅,我称之为益阳禅。</h3></br><h3> <h3>扫码关注,获取更多</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f_aWEOnrIgyS3ovv6jYH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