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留下的花

WL

<p class="ql-block">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37年了。</p><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岁月里,我眼前时时闪现出母亲那慈祥坚毅的面容。就像她留给我的这盆绿意盈盈垂满了浅红色的灯笼的蟹甲兰,在温暖的阳光下肆意地开放,一朵朵小灯笼飞起了红色的翅膀,就像母亲翘起唇角的微笑。,又像在说:闺女要坚强,要过好自己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的小女儿刚满一岁时 ,我们离开母亲搬到了新家。那年春天母亲送来了这盆不大的蟹甲兰,虽然不大但显然是经过了嫁接,根部粗壮长势良好。它就成了我新家阳台上的第一盆花。没想到这盆不起眼的花 竟然成了我和去世的母亲的心心念念的媒介。</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命苦的人。她年幼时,就跟我姥爷姥姥和哥哥去闯关东,小时的她常常是穿着空心的棉袄在鸭绿江上跟男孩子一样滑冰。姥爷当年在老家也是个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在东北经常给人写诉状。哥哥入了军校,当了兵。不幸的是十八岁就夭折了。姥爷这才带着一家回到了故乡。临去东北前姥爷跟他好朋友(我爷爷)告别,两个老人就决定了儿女的亲事,将我母亲许给了我爷爷小她四岁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21岁的母亲嫁给了17岁的父亲。进了门就担起了一大家人的重担,婆婆还刚刚生了双胞胎。母亲忙得顾头不顾脚,一年春节忙年,就像《祝福》里的祥林嫂烧火蒸馒头煮祭祀的菜肴,居然忘了刚生不久的小婴儿,等去看时,儿子已经在炕头烤出一身汗,救不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  后来全家跟爷爷来到青岛。爷爷的生意小,不足以养活全家,父亲的工资又不高,母亲要照顾5个孩子,还要出去做临时工,贴补家用。母亲爱学习,参加扫盲班,获得了能看小说,和写简单书信的能力。我们小小年纪就学会了和母亲一起做手工活赚学费和生活费。最不能忘记的是母亲语重心长的教诲:女孩子一定更要加倍努力,要独立奋斗,不要依赖任何人。谨听了母亲的教诲,我们家三个女孩子都学有所成:一个大学教授,一个医生,一个中学高级教师。</p> <p class="ql-block">  60年的饥荒年代,我还上中学,两个弟弟也都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饿肚子的滋味太难受。母亲想尽办法捡菜叶,去中山公园捡橡子,甚至摘来法桐树叶子煮来做菜窝头充饥,仅有的粮食母亲也尽量少吃,省下给我们吃。由此母亲得了胃病动了手术。我体味到做母亲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  后来又熬过了文革,我们也都有了工作,成家立业,家里的生活有了好转。可是母亲的身体却日见衰弱。记得母亲的最后一个春节,母亲下好了饺子,自己只吃了一个,还是因为掉在了地上,不舍得丢,用水冲过,吃了下去。</p> <p class="ql-block">  85年6月,一个草木旺盛万物生长的季节,母亲撒手人寰,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了,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这盆花就成了我思念母亲的念想。我不会养花,也不会给它扎个漂亮的花架。早出晚归的工作和养育孩子的忙碌,常常顾不上培土换盆。只是让它一直跟着我肆意地生长,后来我搬家了三次,都没舍得丢掉。</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退休的我,也不想改变它的模样,还是随它肆意生长。我喜欢看它伸展的枝丫,喜欢看它每一朵花开。母亲,你在天上一定能看到它,能看到你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2022年冬月22日 雨林W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