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土厚

踏雪寻梅

<p class="ql-block">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短短八个字,世人皆知,它是人世间最高境界的追求与梦想。苏杭的繁华与富庶自不必多言,而北邙的山水形胜之妙,备受历代王朝的推崇与青睐,最终成为天下皇权贵族安息地的不二之选。</p><p class="ql-block">北邙,亦称邙山、邙岭、白邙、北莽、北山等。邙山,崤山之余脉,谓之山,并不高峻,皆土山也。它是横亘在黄河与洛河之间的高原分水岭。崤山自西向东逶迤连绵,至洛阳地区西段,山随平野尽,化成为高原岗阜。狭义上的邙山指的是孟津、洛阳,至偃师之间的东西长约五十千米,南北宽约十六千米的这一段高塬土岭。它海拔不高,偃师境内的首阳山为最高峰,其高三百六十米。洛阳正北的翠云峰是次高峰,高度为二百五十米。而山不在高,有龙则名。众所周知,中华大地上的三大龙脉之中龙,便是西出昆仑,越岷山,穿秦岭,逾崤山,过邙山,再至秦山归饮东海的。逢石不葬,遇土结穴,因此北邙厚土便契合了中华丧葬文化里的首个用地条件。</p> <p class="ql-block">站在邙山的厚塬高岭上,南瞰伊洛二水,北望黄河,面对苍嵩岳苍苍,背靠太行巍巍。其山厚重,其水灵动。山为阳,水作阴,地势缓平,不易积水,土层深达二十多米,土厚水底,土壤平燥,质地紧密粘结,渗水率低。伊洛瀍涧四水贯城,北邙绵绵起伏不断,依水傍山,地势旷阔,即俯仰天地,又枕山蹬河,山水拱卫之,势甲天下,宜归葬。故而又有:“邙者,亡人之乡也。郭璞,风水学之鼻祖者,其所著《葬书》中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下,谓之生气“。人亡之后,化而为气,遇风易散,有水则聚。北邙有高岗丘阜阻风,有河流环绕聚气,故而即藏风,又聚气,因而逐渐演变为华夏大地上的一块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气在地下走,山在地上行。洛阳居九州中,十省通衢。西挟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燕,南接荆楚。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是皇城王池所在地。“五都荟洛“是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从东到西短短三十多千米的距离内,密集分布着偃师商城、夏都二里头、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和东周王城共五座都城遗址,洛阳当时的繁荣昌盛由此可窥一斑。十三个王朝(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在此建都史长达一千五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位帝王归葬北邙,最终让邙山成为埋葬帝王位数最多的天下名山。邙山自从成了君王的安息地,因为政治地缘的缘故,权贵遂纷纷效之,再后世人也皆争相仿之,几个朝代下来,邙岭声名大噪,寸土寸金,遂扬名天下,为世人所追逐,风骚独领。悠悠邙岭之上,单是王候将相的墓地便有千座之多,真可谓跺一脚能惊三皇五帝,刨一镐尽皆秦砖汉瓦。而那些官绅富贾、社会名流的墓地更是星罗棋布,不计其数。当时又有多个外邦国的国王或领袖在驻洛其间,因患疾身亡而身葬北邙的,诸如高句丽、新罗、百济等地。那亡国之君中乐不思蜀的刘禅,南唐后主词圣李煜,及后蜀的才艺皇帝孟昶,邙山也都成了他们的最终归宿地。据统计,邙山的古墓总数在十万座之上,加上当地平民百姓的坟堆,可以说是新冢累累旧坟平,再无闲地栽柏松。更是应了那二句北邙岭头无闲土,邙岭之上几无卧牛之地的古话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帝王的坟地称陵,候为冢,名人作墓,平民叫坟。其地上的封丘大小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密切相关。《吕氏春秋》云: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小大厚薄之变,贵贱之等级。帝王的封丘规模宏大壮观,直径在百米以上,高五十米,呈覆斗型或圆锥型,状若山丘。一品大员的封丘高不过十八米,而平民的坟堆高不过数尺,形如馒头,故云: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p> <p class="ql-block">如今,徒步邙山岭,阡陌纵横,田野规整,树木罗列道旁,苍翠如流云。楼台高阁,满眼锦绣。在荒野外的沟壑边、土崖断层处,青砖陶瓦与断碑残碣的遗存,还能触目可见。史书上短短几页姓名,北邙上无数荒丘。红土湮灭过往,岁月淡泊了印记,世上的一切,都归作了消失与沉寂。然而,地上曾经的繁荣,地下蕴藏的文化,总是让人久久不能平复对那份荣光的敬仰与追寻。</p><p class="ql-block">——北邙土厚。</p> <p class="ql-block">宋志文,根植河洛,寄身四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