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陈梨百年诞辰纪念

微言

<h3>  一、一生唯党最关情<br> 母亲陈梨,原名黎肖芳,又名黎克荔。1923年1月19日出生于广西陆川县城治区<br>泗里乡五柳村,一个极其封建的重男轻女的地主家庭。我们母亲是第六个女儿,外祖母嫌弃女儿多,欲溺杀之于襁褓中。幸而嬸娘愿意认领抚养,才保住性命。母亲从小就有反封建反压迫追求光明的潜意识。<br>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母亲当年12岁,共产党的主张开始注入心田,激起了誓死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家园的满腔热忱。!<br> <br>  </h3> <h3><br>  1938年冬,周恩来同志到广西与广西省政府商议动员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工作。于是,由共产党主导,国民政府组建了“广西学生军&quot;。母亲当年15岁,认识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quot;的道理便毅然冲破家庭的羁绊,投笔从戎加入了“广西学生军”,参加宣传抗日救亡工作。作为中华儿女,能尽义务,无愧于时代。这是共产党的教育和引导啊!<br>  <br>  </h3> <h3><br>  学生军以延安抗大的模式,充满民主、团结友爱的生活气息及声势磅礴的革命气概。母亲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受到共产党员的关怀和教育,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乡村妇女建立游击队,真正成为一名抗日小兵。母亲觉得这是她追随共产党,追求革命理想走出的茁壮的有意义的人生第一步<br>  “广西学生军&quot;深得爱国人士赞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害怕群众组织起来,害怕学生军赤化,政府下令限期解散。学生军被解散前夕,母亲未能如愿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但三年来所受到的共产党的熏陶,革命理想和人生观从此植根于母亲心灵,成为她一生的执着追求。<br>  </h3> <h3><br>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要抢夺人民流血牺牲换来的胜利果实,制造白色恐怖,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斗争。现实残酷,环境险恶。当时一般人对日宼仇恨,但对国内阶级斗争就不那么容易理解。母亲在广州中华文化学院(解放后合并到中山大学)读书。多年对共产党的了解,她能分清是非,辨明敌友。她渴望靠近共产党,找机会办报宣传革命。<br>  1947年,她冒着被国民党军警追捕的危险,不顾一切,参加中山大学学生(共产党)领导的“五二0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quot;示威大游行,走在队伍的前头。事后被学院训育处公布缉拿。她不能再在学院露面,转到广州北郊沙井村小学,在党小组的领导下,刻腊纸,搞油印,宣传解放战争的形势,宣传党的土地法大纲,组织农会,办妇女识字班。能够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母亲感到生活很充实,很有意义。<br>  1948年7月,沙井村的地下组织遭国民党破坏,三名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被捕。母亲在乡亲掩护下,逃到广州。被国民党追捕,正在走投无路时,是广州党组织伸出援救之手,把母亲送到广东鹤山游击区,在解放军粤中纵队六支队参军。母亲把未满周岁的女儿寄养在家乡农民家里,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全国解放战争中,在伟大的时代里,履行一个解放军战士的义务。<br></h3> <h3>  母亲在粤中纵队六支队时留影</h3> <h3>前排左四为母亲</h3> <h3>  前排右四为母亲</h3> <h3>  解放后,从南海支前指挥部为前线筹集物资到南海政府机关县土改队,从县法院审判员到县供销合作总社会计;从县机关到基层教育系统,从石门中学总务主任到盐步中学、南海一中、平西小学、夏北小学的普通教师,她一直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哪里需要到那里去,不为名利,默默奉献。</h3> <h3>1950年~1951年父母在南海第四支前指挥部和县人民政府秘书处、县土改队工作,父亲为秘书长。</h3> <h3>  老四区土改队联谊会,三排右2为母亲</h3> <h3>  妈妈于1951年~1953年在县法院当首席审判员,与同事彭丽华合影,右为妈妈。</h3> <h3>  县供销合作总社同事合照。前排右一为母亲</h3> <h3>  父亲任石门中学校长(前左二),母亲为总务主任。</h3> <h3>  妈妈站在二排右一</h3> <h3>  母亲与石中学生在一起。前排左一为母亲</h3> <h3><br>  人生的道路是崎岖的,追求革命理想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左倾路线伤害,母亲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参加革命几十年,职级没提升过,梦牵魂绕的党籍没能解决。“文革”期间,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令人难以捉摸,曾经为自己敬仰的革命前辈成了“走资派&quot;被批斗,好人变成了“坏人”,面对乱糟糟的事物,母亲也曾迷惘。但党的光辉形象还在心里,母亲始终眷恋、信赖着党,把党作为心中的精神支柱,从而勇敢地跃过深渊,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br>  <br>  十一届三中全会象春风吹散了乌霾,砸碎了左倾路线枷锁。母亲享受到了离休的待遇,走上理想的巅峰,成为中共党员。当上南海县直机关易地安置离休支部书记。<br> 母亲自觉年青了,誓要抓回失去的时间,为伟大的党献出所有。<br>  <br>  </h3> <h3>  图右三为母亲</h3> <h3><br>  母亲激情焕发。在南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培养革命后代服务;<br>  。<br>  </h3> <h3> 在南海图书馆采编,徜徉在南海诗书画社,在南海老干局主办的《南海老干》杂志撰稿、编辑,为宣传南海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传递老干工作信息,反映老干学习生活,展示南海老干的革命风采,全身心投入到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过去踩着硝烟去追求,蹬着崎岖、坎坷也要追求,当今沐浴着春阳更令她不知疲倦地默默地,有时是灿烂着去追求,去奉献。<br>  1987年~2OO2年十五年内为《南海老干》投稿,诗词126首,散文44篇。南海图书馆为她的诗文编辑成册,取名《缈缈情怀》,作为赠贺她八十寿辰礼物。母亲赋诗为序:<br> 缈缈情怀何所依<br> 一生唯党最萦思。<br> 诗书翰墨耆年乐<br> 晚翠朝晖慰故知。<br>  </h3> <h3>  母亲为《南海老干》创刋二十周年笔耕不辍。前排右一为母亲。</h3> <h3><br>  直致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要在医院病榻上强撑着编缉完《南海老干》2007年最后一期(总第54期),笔耕不辍,死而后已。母亲于2008年3月9日离世,享年85岁。<br>  广东省协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岑泽波教授为她写挽联:<br> 陈情壮志当年投笔御侮纾国难<br> 梨花带雨今朝春蚕吐尽献丹心<br>  </h3> <h3>  二、相识相知永相守<br>  母亲从小受共产党影响,心中眷恋着共产党。人生伴侣也是非共产党人莫属。这在当时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环境下,心中有这等情愫,是多么难能可贵!<br>  母亲在广州读大学时,认识了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共产党人吕任远。这年青人经常从中大送《新华日报》给她看,教育她,让她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性,鼓励她参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使她对解放战争,对共产党有了深一步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她认定了这年青人是她的引路人,铁定跟他走。从相识到相知,他们喜结连理。</h3> <h3>  从此,在广州“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反对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大游行中,在队伍的前列他们走在一起。事后成为国民党追捕对象,他们又双双转移到广州北郊太和乡沙井村小学,一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宣传、发动、组织农民群众,为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打基础。<br>  1948年夏,沙井村党组织遭国民党破坏,我们父亲及党小组党员遭逮捕。母亲背着未满半岁的女儿在乡亲掩护下脱逃到广州。地下党组织送她到鹤山参加解放军粤中纵队,把女儿寄养在广西老家农民家里,夫妻失去联系,天各一方。母亲暂时放下儿女情长,为能站在武装斗争前线而欣然战斗。<br>  解放后党组织帮助,夫妻终于团聚于南海,并肩战斗。<br>  </h3> <h3>  母亲对爱情是坚贞的。从此,无论我们父亲政治穷途末路(受冤屈,一而再开除党籍,从县秘书长到普通教师臭老九),贫困潦倒(从职级14级飞流直下至文革期间每月20元工资,八口之家住八平米房间),疾病折磨(肺结核、腰椎病、积郁成肝硬化腹水),直致死亡,我们母亲都不离不弃,陪伴左右。<br>  <br></h3> <h3>  妈妈离开县机关,陪丈夫调到石门中学当总务主任。</h3> <h3>  母亲爱他是革命的引路人,志同道合;爱他是解放前白色恐怖时代并肩战斗的战友;爱他平易近人、温和的笑态,与农民兄弟、与革命同志侃侃而谈的风姿;爱他淡泊平凡、毫不计较、赤心奉献、对党忠诚,多冤屈都初心不改的品格。她坚信,总有一天党会为之平反昭雪。</h3> <h3>  我们的父亲走后五年,母亲盼到了,党组织恢复了我们父亲的党藉,恢复了名誉!组织部在县府分配了两房一厅住房安置我母亲。母亲从此在阳台上种植象征我们父亲的长春花。写了令人泪目的散文《长春花》,发表于《南海老干》(1989.12),怀念已故同志、战友、爱人!<br></h3> <h3>  并赋诗《咏长春花》<br> 篱畔盆中默默开,<br> 嫣红翠绿问谁栽?<br> 风霜雨雪无所惧,<br> 宛似春光四季来。</h3> <h3>  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br>  母亲虽出生于地主家庭,在她身上却丝毫看不到有富家小姐那种娇奢浮糜的作风。她从小离家,投笔从戎;在地下斗争中,组织发动群众,与工农打成一片;在鹤山武装斗争的前沿与百姓的鱼水之情使之脱胎换骨,锻造成劳动、战斗、奉献的革命战士,形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br>  </h3> <h3>  五十年代,她喜穿军装。即使离开部队,离开机关,她也一直穿着洗得发白的解放初期部队发的制服。</h3> <h3> 六十年代,照着破旧了的军装,自己裁缝做衣。用破布纳鞋底,做布鞋。</h3> <h3>  我们六姐妹,每年的新衣服都是妈妈亲手缝制的。妈妈生活俭朴吃的也不讲究。我没见过家里有滋补品,一天三顿,早餐是自己做的,午餐晚餐吃食堂的(两人一份菜),星期天食堂休息,才在家煮饭。买两块猪骨头,和白菜干一起煮,就是全家的滋补汤了。妈妈善于用普通的食材煮成香喷喷的菜,虽然简朴,全家都吃得津津有味。端午节妈妈自己动手包粽子,比外面买的还好吃。妈妈懂得节省,有一次带我们姐妹六人去佛山玩,中午不上饭店,在昇平路的一家小食店吃“凉办粉&quot;,七分钱一碟的酸辣粉,大家都吃得有滋有味,象过节一样。</h3> <h3> 妈妈勤俭朴素的品格形成了我们的家风。七十年代,姐妹们渐渐长大。都学着自己裁缝衣服。课余,我们背着竹箩去“执树叶&quot;做柴火,去捡稻穗养鸡下蛋,去挖番薯根,去田里捡田螺,捉哈喇(小螃蟹),去河沟摸虾抓鱼,跟妈妈一起开荒种菜,做手工挑手袜挣零钱。就这样,我们熬过了经济困难,经受起了知青艰苦的历炼。<br></h3> <h3>  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我们六姐妹都健康成长。爸爸妈妈解放初期的老战友都说:“陈梨,你的女儿都很争气,很出色。”</h3> <h3>  是很争气。上大学读书,对于当时“黑七类“的我们,是白日做梦。改革开放,我们的梦实现了。凭着在工作单位的出色表现,业余的刻苦学习,我们都考上各类学校进修学习。教师、医师、会计师、经济师,都学有所成。这都是父母的文化基因;逆境临风坚忍前行、艰苦奋斗的品格;追求革命,奉献国家的理念潜而默化;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结晶啊!<br><br><br><br><br></h3> <h3>  妈妈,女儿们都退休了。外孙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竞竞业业工作,你的遗志后继有人。<br>  </h3> <h3>《追寻》这首歌,最能表达妈妈的襟怀,献上这首歌词,母亲尚饗<br> 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br> 敞开心的世界记忆的闸门,<br> 一幅幅一帧帧<br> 不能忘却的画卷<br> 引领着我<br> 默默地前行<br><br> 追寻<br> 我生命的那份纯真<br> 心中<br> 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br> 追寻那永远<br> 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的忠贞<br> 忠贞<br> 抚平冉冉逝去的光阴<br> 又见过去岁月如歌的年轮<br>  一页页一篇篇<br>  刻骨铭心的画面<br>  我心驰神往不懈的追寻<br><br>  追寻<br>  我生命的那份纯真<br>  心中抺不去的那一片云彩<br>  追寻那永远<br>  属于我们的那份无悔和忠贞<br><br>  追寻<br>  我生命的那份纯真<br>  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br>  我苦苦追寻<br>  那人世间的大爱无疆<br>  大道无垠<br>  我执着地求索在漫漫路上<br>  那传颂和不朽的真爱<br><br>  追寻<br>  我生命的那份纯真<br>  心中抹不去的那一片云彩<br>  我苦苦追寻<br>  那人世间的大爱无疆<br>  大道无垠!<br></h3> <h3>  <br>  妈妈安息吧!<br> <br> <br> 女儿薇 菱 莉 茵 芹 芽泣悼<br> 2O23年1月19日<br></h3> <h3>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