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草沟往事(连载2)——门前那块大石片

x p

<p class="ql-block">1964年正月初八,我家开始建造新房,房子刚建成我们很快就入住了。房前有条十来米高的小山岭,由于山岭上有许多错落无序的石头立于岭上,人们就形象的叫它石橛(jué)坡。</p> <p class="ql-block">而面对我家的那块石头有点大,长若丈二、宽有九尺,表面似平不平,它突兀地躺在山岭外侧并与山岭的上面平肩。那年月物质贫乏,所以这块石片是各家各户抢着晒粮食、蔬菜的宝地。</p> <p class="ql-block">这儿不用席、还淋水、又通风、日照时间长。那时候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小伙子,对什么都感到新奇,属于好事者。吃个饭也好打个呼拢聚堆。这块风水宝地就是俺灯草沟当年吃饭时聚堆的场地。尤以秋末冬初的早饭、夏天傍晚的喝汤为最盛。</p> <p class="ql-block">这里离各家最远也就百十米,我家最近也不到五十米。那年那月也没什么好吃的,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下来好做饭。一家六七口人,做早饭就是往饭锅里抓两把玉米糁子,砍上十几斤红薯放进去,就生火煮起来。锅滚了,再烫一把红薯叶扔锅里继续煮。当锅里红薯能扎透了,饭就成了。这时候正好下工了,那些饿得嗷嗷乱叫半大不小的小伙子,纷纷放下工具,手也不洗,拿起勺子,盛上一大碗红薯肘子,边吃边向那块石片上走来。</p> <p class="ql-block">该来的都来了,王留占、王申、王铁柱、王会、刘抓子、刘其娃、来生都端着同样的饭用的大小不一的碗,坐在石片的周围津津有味的啃着红薯喝着汤。不同的是有人碗里还有就吃(咸菜)。这些就吃是用熟红薯梗或生萝卜丝兑点辣椒丝、拌上用柿子做成的柿子醋、盐,有细心的母亲还破费地滴上几滴油。不说吃了,闻着都老有味了。</p> <p class="ql-block">当山沟里还阴影中时,这石片上则阳光高照。来这里吃饭能够边吃边暖和。有就吃的还把就吃让给没就吃的人吃就吃。没就吃的人不好意思地吃了点有就吃吃的人的就吃。那时,越是没啥吃,我们却饭量都大。一般的碗,一碗不够还要再回去弄一碗再来。甚至有吃3碗的。往往饭前饥得前心贴后心,腰带紧了又紧;吃饭时就再松回去。后来我们都聪明地用大疙娄(大碗是常用碗容量的二倍多)或小瓦盆。没大疙娄的就在碗上多垒上两层红薯。</p> <p class="ql-block">吃饭中间还交流着八角沟哪天晚上有电影,谁借来了小说,还有哪个地方有酸枣之类的话题。虽然来这儿吃饭要上个小坡,路又崎曲。但来这儿吃饭能唠嗑美不胜收。这里又是夏晚喝汤圣地。晚饭一般都是手擀的杂粮面条、再加点野菜、辣椒葱什么的。母亲们说,晚上吃顿咸饭,夜里不用起来方便,能睡好觉。由于饭稀,碗里有星星、月亮,所以吃晚饭又叫喝汤。太阳落山以后这里一般有丝丝的凉风。来这里喝汤比较凉快。不一会儿就能呼噜下去几碗。吃罢晚饭人们可不受时间限制,乘着凉风,尽情地在此说东道西到瞌睡。</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灯草沟广播站成立了。每天晚饭时节,著名广播员王平安同志就站在这块宝地上,手持铁皮喇叭,把生产队长王贵生口授的生产劳动中的好人好事及近期生产计划内容,广播给灯草沟群众。风雨无阻坚持数年。把一个贫瘠的灯草沟,点燃了社员群众战天斗地的激情与冲天干劲。带上了艰苦创业、自我脱贫的新路子。</p> <p class="ql-block">河边地垫上土、栽上了水稻。里沟修了水库,外沟又修了自来水渠,扩大水浇地面积。还引进了小麦、玉米良种。粮食多了。还是在这块石头上打呼拢吃饭,端得饭越来越稠了。还有小烙饼、馒头。居然有了香喷喷的大米饭,另外一个碗里是粉条萝卜丝熬的菜。再也看不到吃饭松腰带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家里安上了广播,尔后又换成了电视。吃饭时间往往是在听广播,后来是在看电视。在一起聚堆吃饭的时间越来越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少了。似乎相互之间的吸引力有点少了。是不是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再把它补上来?啊,有了。</p> <p class="ql-block">随着进一步的发展有了手机。人们相互之间又可以用微信互相沟通了解了。请相信不弃往事,不畏将来。那时生活质量是低下,但是精神生活富足。每每端起饭碗,还想去石橛(jué)坡那块石片上去吃。还沉浸在那段青春里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团结友善、激情与无私斗志的时光里。</p> <p class="ql-block">《灯草沟往事》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p><p class="ql-block">作者:王贵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