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上的“坑事”——探索蹄窝的秘密

脑阔要爆炸

寻找蹄窝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京西古道寻找马蹄窝,带领大家探索“蹄窝”的秘密。相传马蹄窝是年深日久被骡马铁蹄踏出的深浅不一的蹄窝印痕。但一部分地质学家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看法,那就是这些被误解为“蹄窝”的坑穴其实叫做“壶穴”,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更可信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p> 实地测量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所在的地点是水峪嘴村牛角岭蹄窝处,精确位置位于(39°57'54"N,116°2'35"E),海拔353米。我们目测在牛角岭关城处蹄窝数量大致有三百余个,最浅的蹄窝深约6厘米,直径约15厘米。最深的蹄窝深约20厘米,直径约20厘米。整体上蹄窝的分布与古道的坡度变化呈正相关的关系,坡度变化大和古道转弯处蹄窝密集。呈串珠状排列的蹄窝之间距离多在40—60厘米。</p> 研究探索 <p class="ql-block">古道上铺就的坚硬石块被踩磨的锃光瓦亮,在基岩路面或较大石块上蹄窝有时零星散布,有时三三两两出现,更多的蹄窝成群、成串的出现在牛角岭等路段。我们观察到,在牛角岭关城东侧分布的蹄窝大多都高于流水通道,不可能接受强烈的水流冲蚀,并且蹄窝的分布方向与路面的走向基本一致,绝大部分蹄窝明显位于水流冲刷不到的高地。说明蹄窝的形成与路表面流水之间根本没有必然联系。</p> <p class="ql-block">有些的蹄窝分布在阶梯状的岩石断块上,这明显是骡马等上下台阶时的着力点。有的蹄窝中明显有骡马铁蹄的痕迹,这点是流水刷不出来的。而且我们听说有探访者曾拾到过两个掉落的骡马铁掌,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京西古道上的蹄窝不是通过长时间的流水冲蚀出来的,而是骡马等大型牲畜在运输货物时长期反复的踩踏而成。</p> <p class="ql-block">同时,我们在查找资料时发现,BTV纪实频道的纪录片«古道寻踪»也曾报道过有关蹄窝的科普,与我们的探究结果相同,更进一步证实了蹄窝是运送货物的牲畜长期反复踩踏而成,与地质学中的“壶穴”没有关系的论点。</p> 千年沧桑,璀璨遗迹 <p class="ql-block">北京西部的山地属于太行山脉,这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统称为西山。在连绵逶迤的群山之中,隐藏着几十条古老的道路,他们纵横交错,人们把它称为“京西古道”。古道按用途可以分为商道、香道、军道三个大类,当然还有御道,即皇家进香的古道。</p> <p class="ql-block">京西出产煤炭和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远近闻名,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只能依靠马、驴、骡甚至骆驼托运煤炭和其他货物。元、明以来,拉煤运货的骡子与马匹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久而久之,便在古道基岩中踩踏出壮观的蹄窝,至今仍清晰可辨。深深的蹄窝,既体现出时间的韧性,也显示出生活的艰辛。从商旅通行到朝拜上香,从筑城戍边到民族交融,马帮结队,驼铃阵阵,无数历史故事曾在古道上发生。古道蜿蜒盘旋年深日久,与沿线的关隘、村落、庙宇、碑刻一起,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京西人文景观。</p> 承载3000年历史的沧桑足迹 <p class="ql-block">🌈永定河,数百万年前,源自山西的桑干河和源自内蒙的洋河在河北怀来汇合,共同构成了永定河的上游,从此全长747公里的永定河开始驰骋在内蒙、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的广阔大地上。永定河途经北京境内房山、门头沟、石景山等地,随着自古以来人类在永定河流域的频繁活动,永定河途经的高山大川、沟谷平原就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各种道路,特别是金、元定都北京后,源源不断的物资通过京西山川里的古道运输到都城,支撑了北京的发展和盛兴。</p> <p class="ql-block">🌈潭柘寺,北京民间有谚语:“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康熙、乾隆皇帝都曾数次到访过潭柘寺进香,雍正帝不常出外也到潭柘寺拜佛。古时去往潭柘寺上香的古香道为满足皇亲国戚八抬大轿通行的需求,在规模上更加“大气”。</p> <p class="ql-block">🌈妙峰金顶,妙峰山位于京西门头沟群山当中,妙峰金顶最为人知的就是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为庆贺碧霞元君生辰而开办的庙会,庙会期间无数香众信徒纷纷来此上香,这样的盛会一开就是半月,进香者不仅有西山群壑中的山民,更有天津、河北远道而来的信众,无论如何都要在山中逗留两三日。而这期间所有食宿游乐、沿途祭拜都有赖于蜿蜒其中的香道,门头沟庙宇众多,香道也众多,从东部的九龙山到西部的百花山,从南边的马鞍山到北边的妙峰山,条条香道纵横交错,通往不同的信仰之峰。</p> <p class="ql-block">🌈煤炭,“京城内外人烟繁庶甲于天下,惟赖西山之煤,取用不穷”。北京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辽代开始就有开采。元大都定都北京地区后,西山更是成为元代华北煤炭开发最显著的地区,元大都旺盛的用煤需求带动了城内煤炭行业的发展,«析津志»中详细记载了元大都城中煤炭交易的场景:“城中内外经纪之人,每至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往来于此。新安及城下卖货,咸以驴马负荆筐入市,盖趁其时。”史料中提到的就是当年的煤炭经纪自九月开始买牛套车,出阜成门一直向西到达模式口,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到达琉璃渠,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采买煤炭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琉璃,琉璃烧制工艺是琉璃渠村传承千年的技艺,只有这里产的高品质页岩石料才能加工烧制成釉色艳丽、绚丽斑斓的琉璃制品。相信大家都去过故宫,也就是紫禁城,紫禁城以及皇陵、皇家园林等建筑使用的琉璃饰件基本都是由琉璃渠窑烧制,因此也成为皇家琉璃局。当然,除了供应皇家,这里的琉璃制品更是远销山西、内蒙等地。京西古道中的王平口是北、中、南三条古道的集合地,然后继续延伸西去。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经爨底下村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径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p> <p class="ql-block">“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路”,我们知道在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已经开始在京西地区出没,并留下了众多生产劳作的遗址以及古人类迁徙交流时所开辟的天然道路,这便是京西古道的前身。</p><p class="ql-block">封建王朝时期,随着北京的地位越来越高,古人因军事、商贸以及宗教等用途在此地人工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铺石古道,带来了京西地区文化交流与古道贸易最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近代,对于京西古道的修缮因封建王朝的衰败而停滞,此时京西古道文化迅速衰败逐渐被人忽视。</p><p class="ql-block">当代,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意识到京西地区蕴含着丰富历史资源和不同时期历史见证,京西古道及其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复兴。</p> 保护古迹让我们行动起来 <p class="ql-block">京西古道是一本书,它记载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走在京西古道上,我心中常常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为历史也为先民们的生存努力。古道为证,它一路的关隘、桥梁、寺庙、碑刻为证,13亿以上的华人为证:没有先民们的生存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我们。随着近代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京西古道完成了它的重要历史功能。如今它静静地躺在京西的大山之中,向我们诉说着先民生存的艰辛和曾经有过的痛苦、欢乐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京西古道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也是门头沟的一张“金名片”,近年来到访京西古道健身、旅行、徒步的人们越来越多,保护古道任重道远。</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门头沟区的初中生,我在这里倡导:请大家文明出行,禁止野外用火、保护野生植被,走到古迹马蹄窝时请把登山杖收起来,不要乱扔垃圾,禁止在石头上乱涂乱画,请大家一起传承文明,保护古迹!</p><p class="ql-block">最后欢迎大家来漫步京西古道,聆听那久远的马蹄声,行走在古道上,经历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总会触动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风微凉雁成行</p><p class="ql-block"> 夕阳斜照满苍茫</p><p class="ql-block"> 蹄窝深深古道远</p><p class="ql-block"> 驼铃阵阵商队长</p> <p class="ql-block">考察时间:2022年12月27日</p><p class="ql-block">考察地点:京西古道(水峪嘴村牛角岭)</p><p class="ql-block">考察人员:程熙涵、唐鑫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