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汀宿雁”的前世今生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东钱湖西北方有一座小半岛,一端与陆地相连,岛上有座“岳鄂王庙”,是为了记念民族英雄岳飞,当地人简称“岳庙”,俗称“西瓜庙”。</p><p class="ql-block"> 每当秋深鱼肥、月明星稀之时,西瓜庙周围,成群南飞的候雁栖息于此,响成一片。待到晚风吹来,芦摇花飞,瑟瑟发响,“芦汀宿雁”遂成钱湖一景。这从忻恕的诗作“声断衡阳水国秋,满湖芦荻白花稠”,以及忻鉴所写“寒雁声声下荻洲,一湖风景接三秋”的诗句中可见一斑。另外,清人忻宇春有诗云:“秋水苍茫夜色微,宿产汀雁浑忘机。风来瑟瑟忽惊起,明月满湖花乱飞”。</p><p class="ql-block"> 根据民国《东钱湖志》记载:“之前有岳庙,其前为芦汀”。由此可见,从前的岳庙前,无疑是“芦汀宿雁”的真正位置,而且,1989年所立的“芦汀宿雁”石碑,至今还依然竖立于岳鄂王庙进门处。</p> <p class="ql-block">一、“芦汀宿雁”如何消失的</p><p class="ql-block"> 距“芦汀宿雁”1公里不到,是有名的湖塘下古村。过去,该村以制作瓦片而闻名,而“芦汀宿雁”的最后消失,就是与湖塘下人制瓦有关。</p><p class="ql-block"> 据80岁的湖塘下张文光老人说,20世纪50年代,夏天之时,他儿时常来到西瓜庙,而且,还游到湖中的芦汀上玩耍。这块露出水面的芦汀,其位于岳鄂王庙正门外,与岸相距仅60米左右,与如今的陶公岛黄鱼跳相望,大小约有60平方米左右,呈腰子形,长度方向与岸平行,孤零零高出湖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位于湖塘村前的谷子湖,基本已被攻泥挖得很深,再也无法继续挖取。于是,湖塘下人不得不瞄向附近的地方,浮出水面这块孤零零的芦汀,自然成为了湖塘下人理想的攻泥地。据他回忆,在60年代里,“芦汀宿雁”水面上的泥土被攻个精光。到了70年代,他本人也参与水下攻泥。最后,水上水下彻底被攻得个一干二净,以上情况也得到了笔者88岁父亲的证实。</p><p class="ql-block"> 芦汀不存,宿雁何有。就这样,“芦汀宿雁”从此销声匿迹了。</p> <p class="ql-block">二、“芦汀宿雁”如何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芦汀宿雁”的形成,首先要从西瓜庙的位置和形状说起,岳鄂王庙建立于南宋端平年间(1234年左右),位于东钱湖西北岸的突兀处,大小仅1万左右平方米不到,略呈圆形,三面环水。在未建成湖心塘之前,这里曾是一个遭受东钱湖有名南风浪侵袭最厉害的地方之一,一年四季风高浪大。因此,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状,决定了必然要建造一条防浪堤护岸,从而保证岳鄂王庙整座建筑的长期安全和牢固。</p><p class="ql-block"> 而芦汀之所以说它当初为防浪堤,除了具备以上客观条件,还有二个并非巧合的内在理由,一、浮出水面芦汀为长腰形,且长度方向与西瓜庙岸相平行,相距岸边60米左右,这合符东钱湖防浪堤的建造特征。二、从芦汀挖取的泥土还可以烧制砖瓦,这意味芦汀就是当初所建的防浪堤(都是就地挖取湖泥建造的),并非来自其他地方的杂土。至于为什么最后演变成露出水面不大的芦汀,根本看不出当初防浪堤的模样了,这是几百年时间变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象,当时,古人建造保护庙岸的防浪堤(当地人俗称“渚水墩 ”),不排除最初时,估计有200米之长,将西瓜庙围绕起来,这从笔者父亲口中得知,位于西瓜庙邻近左侧的水域,也有一块不小的湖汀得到佐证。到了清代时,由于这里芦苇丛生,环境奇幽,以至引来南飞的候雁夜宿于此,遂成为文人眼中的“钱湖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为何旧照里没有芦汀</p><p class="ql-block"> 关于“芦汀宿雁”的旧照很少,英国摄影师唐纳德•曼尼曾在1920年拍过岳鄂王庙的照片,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影像,当时“芦汀宿雁”还在。那么,当你看到这张照片时,问题就来了,却发现岸边没有一点芦汀的迹象,这又是为何呢?</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这有二点原因造成的,其一,到了民国时期,芦汀浮出水面并不高,而且,随时会受到水位的影响。当东钱湖水位涨的时候,就会将其湮没殆尽。当东钱湖水位下降的时候,则会露出水面。其二,根据拍摄的方位,笔者实地进行考察,站在相同位置,朝向蚌壳山方向拍摄,这与后来“芦汀宿雁”的真实位置(在门前旗杆外)偏离了将近90度,而且,刚好被近岸旗杆后的房子挡住视线。</p><p class="ql-block"> 经过笔者实地验证后,得出结论,如果按英国摄影师拍摄的方向和高度,距正大门前120米内都是摄影盲区,而根据当初芦汀所在的水面位置,就是刚好处于这个盲区之中。因此,根本没有办法将其拍摄到。可想而知,若要见到照片中的芦汀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他的拍摄时间,是否是多雨水位较高的春天,还是少雨水位较低的秋天,这也很好解释英国摄影师唐纳德•曼尼所拍的岳鄂王庙照片中没有“芦汀宿雁”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四、“芦汀宿雁”定名于何时</p><p class="ql-block"> 要弄清“芦汀宿雁”定名时间,首先要了解描写“钱湖十景”诗作,以及其的定名时间。</p><p class="ql-block"> 民国《东钱湖志》《文献三·艺文》收录了历代关于描写“钱湖十景”的诗文,如南宋时无“东钱湖十景”之名,但史浩的《咏东钱湖·中国东湖游山》等诗作中,就有“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陶公霞屿峥嵘出,秀杰绵延数非一”的诗句;元、明尤其清代,关于“钱湖十景”的诗歌创作则达到了高峰。通过现存的诗作,再结合其他史料可以得出,“钱湖十景”的形成始于清代中晚期。其中,包括“芦汀宿雁” ,其理由有三。</p><p class="ql-block"> 其一,虽然各代文人不乏写过关于十景的诗作,但明确以“钱湖十景”称之,而且每首以景观为诗名的,唯有清代的忻宇春、忻恕、忻鉴三人。除此之外,忻恕还创作过一组《东湖十景应诗社诸友作》。值得一提的是,三人均为陶公山忻家人,生活于清代年间。其二,五里塘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可想而知上虹桥、下虹桥也同时建成。换而言之,“双虹落彩”是有了两座双虹桥才冠以其名的。那么,“钱湖十景”是当时形成的,而且为清代中晚期。其三,根据“上林寺”得名,为清康熙间(1662—1722)重建时更改而成。那么,“钱湖十景”必定冠名晚于改名之后,这样才合乎情理。</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芦汀宿雁”同“钱湖九景”一样,定名于清代中晚期,而且,并非东钱湖自然形成的产物,它的前身应是古代为保护岳鄂王庙所建的人工防浪堤(建于岳鄂王庙之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被长期风浪侵袭以后,再加上无人修缮。到了清代,成为一块候雁喜欢栖息于此的芦汀。待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又被邻近制瓦为业的湖塘下人看准,经过几十年的攻泥挖取。最后,有名的“芦汀宿雁”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同学在东钱湖湖心堤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