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西征三千里 — 2. 徒涉丹江 进军南化塘

河马HIPPOCHIN(谢绝送花)🙏🙏

<div><br></div>新集、土桥铺之战后,红四方面军突出重围,朝西北方向且战且走。蒋介石严令刘茂恩第六十五师继续在河南内乡、镇平、南阳等地布防,令胡宗南第一师、范石生第五十一师从枣阳新集直逼老河口地区,令其他部队尾随我军不断追击。<div><br></div> 1932年10月下旬,天气渐凉,我们在河南省境内,入新野,过邓县,避开敌人,向淅川前进。一路上,我们所到之处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原来这些年蒋、冯、阎军阀混战,老百姓为躲避灾祸,离乡背井,人走田荒。战乱使得富庶的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呈现一派凄楚荒凉景象。<br><br>我们走了几十里地,见不到一户人家,找不到吃的东西,只有忍饥挨饿。为避开敌人的锋芒,红军日夜兼程,一路渡过唐河、白河、湍河、刁河。在淅川马蹬铺与当地地主的民团干了一仗,歼灭了百余人枪。大部队在淅川的西南地区徒涉丹江。<br><div><br></div> 11月初,豫西南的天气说冷就冷。过丹江时,正值枯水季节,但几百米的江面仍然白浪滚滚。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江面腾起阵阵白雾。冰冷的江水刚齐人的胸脯,可我人小个不高,水漫到了我的脖子。我踮着脚在水中一步一步地探路,如不小心,一个闪失就会跌进水中,被江水冲走。江水哗哗地流淌,一个大个子战友扶住我,接过我的枪,扛在了他的肩上。我们在水中慢慢地朝对岸挪动。这时有人牵着马从我身边蹚来。我偏头一看是曾传六政委。他的警卫员在前面牵着马,曾政委在马的旁边扶着马上的人慢慢走着,马驮着的是个伤员。曾政委扶住我的肩膀说:“你个子太小了,当心江水把你冲走,来,抓住马尾巴,走稳了!”<br><br>我抓住马尾巴,被马拖着蹚水,脚步稳多了。<br><div><br></div> 红军队伍里官兵平等,大家亲如兄弟。望着曾政委的背影,看着身旁替我扛枪的大个子战友,我心里热呼呼,嗓子眼里像堵着一团棉花,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雨还在不停地下,我用手抹了抹脸,不知那是雨还是泪。我挪动着冻僵的双腿,坚定地朝河对岸蹚去。<div><br></div> 多少年过去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已记不清大个子战友的姓名,几十年枪林弹雨南征北战,也不知他是否能活到今天,但当年那替我扛枪,牵我过河的高大身影,我总也忘不了。还有曾政委和那匹拖我过河的马,在浩浩冰冷的江水中,组成了一幅红军官兵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画卷。这就是红军!这就是国民党白军要斩尽杀绝的红军。这样一支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的军队怎能不胜利!多少年来,每当我想起这一幕,一股暖流总会在心中涌动。<div><br></div> <h5>这是现在的丹江。1973年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建成丹江水库大坝,丹江口水库在大坝下闸蓄水后形成,横跨湖北、河南两省,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丹江口水库现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和取水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直达京、津、冀、豫四省市,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h5><div><br></div><div><br></div>涉过丹江,我军进入郧县黄桥、泊河,经柳林沟进抵鄂豫交界的南化塘地区。这里紧依鲍鱼岭,北靠伏牛山,真没想到在介于汉水和丹江之间竟有这么一块好地方,山势不大,米粮丰沛。吃了两顿饱饭,大家很高兴,刚刚想松弛一下激战后的紧张心情,总部就决定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div><br></div> 红军西出鄂豫皖根据地以来,一路苦战,得不到补充,也得不到休整。沿途冲破敌人道道必死之阵,能支撑到南化塘,全靠广大官兵对革命忠诚,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但继续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如若没有根据地,没有补充,无休止地转战下去,都是不可能的。是啊,有根据地时感觉不到根据地的重要,没了根据地才知道有这么多的困难。红军在鄂豫皖根据地时,有党和地方组织,有我们的政权,有游击队,有人民群众。敌人来了,群众给我们送情报,敌人还没摸清情况,就被红军狠狠揍了。有了群众,吃饭穿衣都不愁,人民群众节衣缩食支援红军,那就像一家人,鱼水难分,情深似海呀!离开根据地后,天天行军打仗,原来在根据地的便利条件都没有了,成天被敌人追打得没着没落的,心里真感到窝囊、憋气。听说要建立根据地,同志们举双手赞成。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div><br></div> <h5>南化塘当年战场遗址。</h5><div><br></div><div><br></div>部队在南化塘刚停下来三天,敌人追兵又到,枪炮声接踵而来,真是不得安宁。红十二师与敌萧之楚第四十四师在南化塘以北交火,红十一师和我所在的红十师在南化塘以东再次与敌刘茂恩第六十五师激战。胡宗南第一师到达南化塘东南七柯树,距南化塘仅十来里。范石生第五十一师也紧随胡宗南之后抵达白桑关、黄石坪一带。敌人再次从东、南、北三面形成了对红军的合围之势。<div><br></div> 战火又燃起,硝烟弥漫。红军被逼,仓促应战。南化塘之战没有相应的战场部署,不得不各自为战。我团抢占了两处高地,来不及修筑工事,就地散开,利用地形向敌人开火。这仗打得毫无章法,我团各营连建制都被打散了。团长陈友寿高喊着:“打乱了就乱打!”<div><br></div> 到处都响着枪炮声。敌军的装备比我们好,大口径迫击炮连续轰击,机枪的密度也大。我们连被压制,机枪手连续两人牺牲,连长冲上前接替射击,枪管都打红了。战斗不记得打了多久,接到撤退的命令。连长在最后面掩护部队撤离,机枪还响着,一发炮弹落在连长身边炸响,人被抛出丈余远,连长牺牲了。那时候,部队的营连干部每每战斗都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所以干部伤亡大,更替快。不记得连长的名字了,只晓得他是金寨人。<div><br></div> 红四方面军出大别山苏区后,沿途被敌重兵围追堵截,无法制定长远的计划,也没有最终的目标。此时17000多人的行动竟是走一步看一步,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可思议,可这就是历史实事。蒋介石在围剿红军的内战中用兵之速军令之严,以这次为最。<br><br>蒋介石各路大军猬集南化塘。红军在南化塘战斗中失利,看来南化塘地区是呆不住了,我军在此,战不能胜,守不能固,不得不放弃建立根据地的设想,被逼得继续向西转移。总部命令不与敌纠缠,火速前进,通过鄂陕边的漫川关,去陕南的汉中。<br><div><br></div> <h5>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在南化塘镇革命烈士陵园内,1987年建成,纪念碑高15米,宽2.75米。由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为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撰写碑文。徐向前元帅亲笔书写“南化塘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续 下一篇《3.血染漫川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