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向南100公里,探访一座被遗弃的军工厂

清风徐来(丁浩)

<p class="ql-block">12月以来,基本上在家里呆着,最多也就是在周边拍拍秋树秋叶。前两天,趁着天气好,开车到一百多公里外的仁寿县禄加镇,去寻访一处三线军工厂旧址。</p><p class="ql-block">此次寻访的这座三线工厂,位于仁寿县禄加镇石坪村和天明村,军工番号4403工厂,生产坦克、舰艇和飞机的电器配件。当时为方便对外通信,又有了一个邮箱代号—102。于是在当地,普遍称呼它为102厂。</p><p class="ql-block">图为102厂一号门</p> <p class="ql-block">102厂地处仁寿县的丘陵地带,现在从成都过去,有成自泸和成宜两条高速路直通,免费的红星路南延线也可以选择,可以说是非常便捷的。但在建厂当年交通却十分不便,一百几十公里开车需要大半天。</p><p class="ql-block">坐落于丘陵地带的102厂</p> <p class="ql-block">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当时三线工厂的普遍现象,当时这些工厂选址就是要“藏起来”,隐蔽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这也成为后来三线工厂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102厂选址十分隐蔽</p> <p class="ql-block">102厂在1981年军转民,更名为国营庆光电子厂,1989年整体搬迁到成都市新都县,坚持了十几年后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原来仁寿的老厂址作为国有资产被移交给地方管理,但其实是被荒废了。</p><p class="ql-block">被荒废的102厂车间</p> <p class="ql-block">这次前往102厂旧址,我走的是成自泸高速,因为新开通的成宜高速通行费比成自泸高速贵得多。</p><p class="ql-block">从成自泸高速入口到禄加出口只需一个小时,再走数公里乡道就到目的地了。强调一下,导航的话只能输禄加镇石坪村,102、4403厂这些地名都是搜不到的哈。</p><p class="ql-block">建在岩壁下的车间</p> <p class="ql-block">102厂的建设从1966年底开始,到1970年建成,1971年正式投产。从选址、勘探到建成,在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荒郊野岭,不到四年时间从无到有建起一座3000人规模的工厂,不能不感叹当时三线建设者的效率和干劲。</p><p class="ql-block">车间前茂盛的野树</p> <p class="ql-block">车开进102厂区,发现整个工厂是环绕一座山丘而修建的,山丘中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工厂的两个核心车间就藏在这个山洞之中,洞外只能看到车间的大门和一小段建筑。</p> <p class="ql-block">我在想,当年选址时是否就是看中了这个山洞才确定建厂于此的?知道的朋友尤其是原来厂里的职工及其后代能否提供些信息?</p> <p class="ql-block">另一个建在山洞里的车间,也只露出门口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从车间旁几十米长的步行隧道穿过去,就是厂部办公楼,一排体量颇大的红砖楼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厂的典型风格。办公楼门前的花园已经被当地的村民种上了各种农作物,花园中间高高的旗杆还是旧物,说明这里就是工厂的中心区域了。</p> <p class="ql-block">隧道的另一侧口子,办公楼就在下面。</p> <p class="ql-block">从隧道口顺石梯下来,左边是办公楼,右边是车间。</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和它前面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102厂和当年众多的三线工厂一样,自身就构成一个小社会,除了厂部、科研、设计部门外,还有七、八个车间、十几幢职工宿舍楼,其它设施像食堂、医院、子弟校、幼儿园、招待所、篮球场等等也是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科研设计楼</p> <p class="ql-block">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篮球场,也是放坝坝电影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工厂的车间已经彻底荒废了,里里外外破败不堪,一片狼藉,令人唏嘘,不过还可以想见到当时正常生产时的规模。工厂搬走后,当地一家纺织厂和生猪养殖场还曾先后入驻,利用原来的车间生产,但也没有坚持下来,现在还能看到当年纺丝厂和养殖场留下的一些痕迹。</p> <p class="ql-block">纺织厂留下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养猪场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那个建在山洞里的车间,本想进去看看,结果走到入口就一片漆黑,果断打消了念头。</p> <p class="ql-block">与荒废的车间不同,原来的职工宿舍不少都被当地村民占用了。当地一位村民告诉我,当年他花两万元从当地政府手中买了一套住房,这种有产权的住房是经过政府修缮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村民是直接搬进宿舍楼的空房子,现在住得巴巴适适的,至于水电气这些生活设施,大可不必担心——只需向相关部门交纳一定的入户费,就可以全部开通!天下真有如此好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职工宿舍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几幢宿舍经过当地政府修缮而出售给村民居住。</p> <p class="ql-block">其它宿舍楼都是村民们自行占住的。</p> <p class="ql-block">宿舍楼栏杆上的历史印记。</p> <p class="ql-block">宿舍楼大多是这种通廊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原来规模庞大的集体宿舍,因为并不适合家庭居住,所以就不受待见,任由它空置破败了。</p> <p class="ql-block">集体宿舍楼的门厅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荒废的还有那所子弟校,一路打听进入校园,发觉教学楼已经掩没于杂树荒草丛中。如果继续颓败下去,过不了几年,建筑终将倾塌而只剩残垣断壁了。</p><p class="ql-block">子弟校远观</p> <p class="ql-block">被荒草杂树掩没的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破败的楼廊</p> <p class="ql-block">子弟校叫天明中心校,墙上的标语为:教天明学子皆成才。</p> <p class="ql-block">残破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厂幼儿园的运道比较好,一是地点适中,二是建筑质量很好,如今被村民们当作了居家之所。</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教学楼成了村民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还有厂职工医院,曾经在这一带是医疗条件最好的,不仅医治职工和家属,而且还为周边村民服务,102厂的二代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医院的建筑修得不错,现在住在里面的人家还不少。</p> <p class="ql-block">医院里住的村民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102厂曾经的辉煌已随风而逝,留下的印记也将逐渐淡去。但从更大的层面讲,三线建设还是会在史书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p><p class="ql-block">2018年,102厂旧址被当地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既然如此,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将这个厂址作些必要的规划和整饬,保存下来供人们参观,回忆过往的峥嵘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