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驱车意大利 </font> 入欧的第三天、即2019年的7月7日早上7点20分,大巴车带我们离开奥地利住宿酒店,驶向威尼斯,开始为期三天的意大利之旅。 <font color="#ed2308"> 意大利</font> 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在北纬36°28'~47°6',东经6°38'~18°31'之间。北部有阿尔卑斯山脉,东、西、南三面临地中海的属海亚德里亚海、第勒尼安海和爱奥尼亚海,其海岸线长达7200多公里。<br> 意大利是个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国家,面积仅30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六千万多一点点的国家,其世界遗产项目多达54项,位居国家排名世界第一。 <br> 意大利是欧洲民族及文化摇篮,曾孕育出罗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几个世纪以来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罗马帝国首都。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br> 意大利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欧盟和北约的创始会员国,也是申根公约、八国集团等重要国际组织成员国。意大利在艺术和时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font color="#ed2308">抵达威尼斯对岸 </font> 威尼斯离奥地利的住宿地约300多公里,大巴上路后,经中途两次休息、六个小时的奔波,终于在下午一点半左右抵达威尼斯水城的对岸。 <font color="#ed2308">亚德里亚海风光 </font> 等候进岛期间,立身岸边、放眼远眺,只见海天茫茫,亚德里亚海上巨型客轮、名式名样的游艇、快艇、、、、、或停泊、或行驶,或慢行、或疾驰,或静、或动、来回穿梭、生机勃勃、生动有趣,宛然一幅精美绝伦的海面风景画。 <font color="#ed2308"> 威尼斯</font> 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 现在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个著名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区的首府。据多名历史学家考证,早期的人口来自为了逃避日耳曼人攻击的罗马城市难民。<br> 城市始建于公元45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威尼斯人建造楼宇,先要在水底下的泥土上打下大木桩作为地基,木桩务必一个紧挨一个,打牢后,铺上木板,然后盖房。因为地基木桩埋在水下淤泥里,和空气完全隔绝,不会腐烂,反而会越变越硬。此前,考古者挖掘马可•波罗故居,挖出的木头坚硬如铁,出水后接触氧气才朽坏。<br> 威尼斯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古迹甚多。不足8平方公里的城市,分布着120座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罗克式大教堂, 120座钟楼,64座修道院,40座宫殿,不愧为驰名全球的旅游胜地。<br> 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滨,周围被海洋环绕,一个名副其实的“水上城市”,市区涵盖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岛屿和邻近一个半岛,只有西北角一条长堤与大陆相通,全城有117条纵横交错的大小河道,靠400多座桥梁把他们连成一体,一条倒S型的大运河把威尼斯城一分为二。城内没有汽车、 自行车, 只有小艇,扮演“公共汽车”的角色。<br> 意大利是非洲板块的一部分,非洲板块向北漂移,似乎要挤入欧洲板块下面,这种漂移引起了阿尔卑斯山的上升和威尼斯的下沉。据说,每100年,威尼斯就会下沉1.3厘米。更不该发生的是二战之后,为满足工农业发展需求,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整个城市加速下沉(20年内下沉了30厘米),这种行为虽然现在已被禁止,但恶果已铸成。<br> “水”,对于抗击外来入侵,曾经是道天然屏障、是保护神,公元810年,威尼斯就曾依靠水的保护而免遭查里曼王子的侵略。现在,“水”却成了威尼斯最大的敌人。1966年,发生一次大洪灾,城内水位高达1米,2001年1月,威尼斯又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洪水持续了4天4夜,城市的大半部分都淹没在水中。“防洪”现在成了意大利政府面对的国家头等大事。 <font color="#ed2308">威尼斯码头</font> 游客如织、排队上船,我们团队两点多上了游艇。<br> <font color="#ed2308">进岛途中 </font> 游艇在碧波荡漾的亚德里亚海面奔驶,面对壮美的海面景观,不由得人们不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贪婪地眺望、拍摄。<br> 前方的威尼斯城,就像漂浮于水面之上,摇摇欲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世上的“山城”并不少见,而“水城”?“威尼斯”似乎是绝无仅有的一座? <font color="#ed2308">风云突变</font> 渡海期间,天气大变,天空越来越阴沉,风浪越来越大,及至登上水城,已是乌云翻滚,风高浪快,大有风雨立马来袭之势。 <font color="#ed2308"> 云开天晴 </font> 本来担心这不期而遇的暴风骤雨会大扫游玩之兴,意想不到的是只零星洒了一些小雨点后即云开天晴,游玩的兴致没有减分,反倒意外目睹了这难得一见的海岛风云剧变的气象奇观。 <font color="#ed2308"> 圣马可广场 </font> 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总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是威尼斯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的重要地点,素有”欧洲最高雅的客厅”之称。<br> 广场两边高耸的钟楼、宏伟的教堂、美丽的哥特式券门长廊、华丽的拜占庭式尖顶,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精美建筑。一座座古老的建筑,透射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不由的对这座千年古城肃然起敬。 <font color="#ed2308">圣马可大教堂</font> “圣马可”是圣经《马可福音》作者,也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br> 据传,强盛时期的“威尼斯帝国”为求得一个地位较高的守护神,曾派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偷回圣马可的遗骸,并筹建圣马可教堂以安葬其遗骸,使之成为威尼斯城的守护神。<br> 圣马可教堂曾经是中世纪欧洲的最大教堂,也是基督教世界最负盛名的大教堂之一。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原为一座拜占庭式建筑,15世纪加入了哥特式装饰的尖拱门等;17世纪又加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栏杆装饰;外观的五座圆顶,据说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圣索菲亚教堂;正面的华丽装饰源自拜占庭风格;整体 结构,又呈现希腊式的十字形设计,建筑特色让人惊叹不已,不愧为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font color="#ed2308"> 圣马可广场的左右回廊</font> 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font color="#ed2308">开国国王埃马努埃尔二世雕像 </font> 骑着战马、威武雄健,屹立在广场中央。象征意大利独立和统一。<br> <font color="#ed2308">水城留影 </font> 威尼斯城桥梁、水街,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独具特色的尖舟,穿“街”走“巷”,它们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名字——贡多拉。 <font color="#ed2308">鸽子 </font> 数以千计的鸽子,俨然是广场主人,它们用独特的方式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br> 可爱的小精灵或行、或飞、或腾、或扑,甚至落脚客人肩上、手上。上演着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闹剧。 <font color="#ed2308">叹息桥 </font> 建于1603年,位于圣马可广场附近。照片中,水巷左旁是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右旁是重犯监狱,那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的铁栏杆封闭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连接总督府和监狱的通道就是叹息桥。也就是那座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除了向运河一侧开有两个小窗外,封闭得严严实实,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的桥。<br> 叹息桥是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据说,在议事厅里被判刑的重犯,一旦被打进死牢的地下室,就再也见不到外面世界,只有当犯人被定罪后,从总督府押过“叹息桥”的时候,才可被允许在那桥上稍稍驻足,透过镂刻的大理石花窗,最后看看外面的世界。<br> 死囚通过此桥时,常是行刑前夕,往往会因感叹即将结束的人生而叹息,此桥也因死囚的叹息声而得名。<br> 本来是个沉重的话题,不知为啥?这里却演绎出一个现代版的浪漫爱情习俗,传说情侣到威尼斯旅游,一定要坐威尼斯小艇经过“叹息桥,且在桥下拥吻,这样爱情将得以永恒。 <font color="#ed2308">广场咖啡吧 </font> 精明的商家撑上几把大伞搭个遮阳棚、或干脆就在露天场地排放些小桌椅,就经营起咖啡、甜品的生意。座无虚席的场景彰显生意极端兴隆、也表明这样的场所颇受人们欢迎。<br> <font color="#ed2308">威尼斯的铁路桥 </font>连汽车、自行车都被禁止通行的威尼斯水城,却通上了火车。鱼骨刺形状的跨海铁路大桥,连接坐落于威尼斯水城西北角的火车站。 <font color="#ed2308">大运河</font> 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 一条倒S型的大运河把威尼斯城切割成两半,这条长约4公里的大运河,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是威尼斯城最为重要的水上交通航道。<br> <font color="#ed2308"> 小水巷 </font> 如果说大运河犹如城市的主干大街道,肩负着与外界交通的重任。那么连接各家各户、为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提供方便的小街小巷,则由众多蜿蜒曲折、纵横交错的“小水巷”担当。不同的是,前者的运载工具是车,而这里的运载工具是船。<br> <font color="#ed2308">结束威尼斯水城游 </font>下午五点左右,和照片中的队友乘快艇离岛。上岸后大巴车带大家到下榻酒店,抵达时大约傍晚8:00。<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