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诗圣草堂

草科人

<p class="ql-block">原创王培青 中国旅游文学 2022-12-01 00:00 发表于浙江</p> <p class="ql-block">诗人杜甫在成都西效仅仅生活了四年,但留下的却是一千多年来久盛不衰的"杜甫草堂"。每当读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了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即使如此艰辛,诗人也没忘记天下苍生,内心的愿望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兼爱天下的诗言总是让我几十年来对这位诗人的景仰。总是在心中对杜甫草堂一如神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深秋的草堂在阳光的照耀下,宁静的树林里漫步着南来北往的游人。枯黄了的荷叶还在荷塘里拱卫着傲然的莲蓬,阁楼式的一览亭静静的沐浴着秋天的阳光巍然屹立在那里,守护着草堂里的一草一木,聆听着杜甫留下的吟唱。我轻轻地走过挂有吊匾的“唐朝遗迹”,沿着修竹茂林掩映的小道从工部祠来到“少陵草堂碑”前,观摩着这通清代果亲王的题书。堂堂正正,大气挺劲的书法使得″少陵草堂"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亲王,康熙皇帝的第十七个儿子,清代著名书法家。据史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从北京往道孚县惠远寺,为七世达赖喇嘛返藏饯行,经过成都,游览草堂,被杜甫的生活和诗言深深感动,于是挥笔写下少陵草堂四个行楷大字。从此,少陵草堂碑便成了草堂的文物标志,参观草堂的人,一定少不了要在碑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曲拱小桥,流水萦回的幽径旁,我缓缓地走进了诗圣的"茅屋故居″,那"茅飞渡江洒江效,高者挂罥长林梢"的低吟仿佛就在眼前,无可奈何的诗人即便要在风雨交加的夜晚难以入眠,但还是思念着天下的寒士们。发出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愿望。要天下的苍生都有房住,自己冻死也无憾。这只有充满抱负的诗人才能够做到,那些醉生梦死的人当然不会有这样的理想了。</p><p class="ql-block">作为任过当时朝廷的官吏,发出了这样的愿望。如果不具备大胸襟和为天下苍生的忧虑品性,哪里能够有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呢?诗人的济世情怀实在值得景仰!</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诗人之所以称为诗圣。除了诗人的诗通俗易懂外,那就是字字如血,句句如泪的关注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济世理想支撑着代代人无可替代地景仰着这位诗圣。</p> <p class="ql-block">踩着卵石路,经过盆景园,杜甫千诗碑就在眼前。我背向“春夜喜雨园”,面朝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碑,一步一行"万步千诗碑廊",徜徉在各种书法的海洋里,顿时全身心都有一种非常舒畅的感觉。走进诗歌的意境,回头再看春夜喜雨中的杜甫雕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正好是千诗碑的注脚吗!千秋诗圣,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人。</p> <p class="ql-block">抬首那午后的茂林翠竹,已被深秋的阳光染上点点的金黄。绕湖长廊上,踱着休闲的游客。那掩映在林中的亭台楼阁在温和的阳光陪伴下,静静地等候着每一个游客的来临。我慢慢地行走在幽深曲径的林中,与一个个走出茅屋旧居的谒客,移步千诗碑廊的读者擦身而过,只见他们在林荫道上怱怱而去……</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因诗人而生,因诗人而名。但是一生落魄潦倒的诗人,也许没有想到在逝去千年后,这里竟然成了千万人拜谒的文学殿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