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山古名“太主山”考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金竹山古名太主山(太主即大主、大王、太王,峒主梅王苏甘也),也叫大主山。金竹山镇今有太主山居委会、土株煤矿(土主,梅山太主公苏甘;土著,指岩口苏氏)。太主山东麓岩口为梅山苏氏发祥地和梅王苏甘出生地、葬地及梅王宫殿等遗址,西麓是张氏聚居地,为梅山教张五郎、抗元义士张虎的活动场所(张虎曾向太主山梅王苏氏后人借得兵马反抗蒙古兵)。杨源村还设有梅山总坛,张氏从事梅山道教、师公的人皆师从于此,太主山在唐宋时期作为梅山十硐的行政区域中心,以太主山为大本营是梅王发号施令的大后方与根据地。梅山教尊翻坛倒地张五郎为梅山神(猎神),而梅山黑虎教张虎是梅山武术的创始人,由此可见太主山在古代历史上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太主即大主(古代,太与大互为通假字),所以这儿的大主指的就是梅山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梅王太主公苏甘,因太主山是苏甘老巢,所以山名命名太主山也就很自然了。</p> <p class="ql-block">北宋神宗时期的梅山十硐蛮,其中以太主山为中心,梅王苏甘是十硐中实力最强的硐酋(硐主、酋长),也就是十硐中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最强,地盘最广,人口最多的部落首领,与其它梅山九硐结成部落联盟,被梅山十硐蛮各硐主尊为梅王,太主公苏甘其实统治势力范围并不包括梅山十硐全境,真正实际统治范围只有二百里地(东起花桥,西至坪口),也就是新化太阳乡所辖11都加上城厢。宋熙宁5年开梅置县,苏甘纳土称臣,梅山十硐改成十乡分置安化、新化二县,上梅五硐改置五乡:太阳乡、石马乡、永宁乡、龙回乡(隆回)、龙潭乡(溆浦龙潭),归属新化(新开归化),隶属邵州(邵阳);下梅五硐也改成五乡:蓝田乡、丰乐乡、常安乡、资江乡、东平乡,归属安化(王德安化),隶属潭州(长沙)。其中新化县五乡中地域最大的当属太阳乡(太通大,也就是大阳乡),太阳乡完完全全是梅山苏氏的领地,太阳乡地名最初来源于新化十二溪中的太阳溪(十二溪上五溪:筱溪、球溪、麻溪、柳溪、连溪;中三溪:化溪、太阳溪、辇溪;下四溪:油溪、白溪、澧溪、苏溪),后改为大洋江,其发源于隆回雪峰山东麓黄金井,最后从游家汇入资江,是新化县境内第一长支流,今游家仍有大洋村,游家镇资江东岸即小洋。</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金竹山出产煤炭,产煤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明嘉靖县志记金燭山,即金烛山),最早开采的是东风村之露天煤,而金竹山又是湘资分水岭,金竹山西距资水沙塘湾码头仅五公里,因此煤碳被源源不断经人力担至沙塘湾炭坪里(太平里)等待装船,放毛板至益阳汉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与发展。清代《道光县志·卷七·山川》记有:“金竹山,治东七十里,上立庵所,右有清泉流绕”。《同治县志》大同团图十二村地图上标注了“金竹山”(永溪、车田、铁山大同团三村图另有附图),而《同治县志》卷第二《舆地二·形胜·十一》有这段文字:“花桥之杨牛山、龙盘山,岩口之石子坳、猴子岭、木山坳、赤石岭,阳洞之金竹山、金子柴(砦或寨),时竹之郎概山,西坪之洞峻岭、插花岭、聂家岭、钟家岭无非高山,惟木山、石子二坳稍平,然可以千人守断也。”而这时的金竹山明确在阳硐村境内,山有金子砦,只能说明当时的阳硐村所辖范围之广(同治县志载:阳峒村其小村落有水竹、落马江、黄土边、杨龙山、马步桥。有故宋水竹寨、有门公堡);又《同治县志》卷第三《舆地三·大同虎柴西坪·十七》(柴为错别字,或砦的通假字)关于虎柴(砦或寨)村的文字记载:“在县东南七十五里,广八里,袤六里。东界阳硐村,东南及南界时竹村,西界当正村,北界岩口村,有金紫砦(金子柴)。南首朗概山,西北为金燭山,二山东皆为阳硐,有故宋柴(砦)桑枣园,有虎砦社仓【虎砦、花桥、水竹、阳硐四处建】”。从这段文字分析,金燭山与金紫砦是虎砦、阳硐、岩口三村的界山,其三村交界点就在金子寨。由此推断分析,因位于阳硐、花桥、岩口、虎砦、当正、柳筻之间的这些群峰山脉是相通相连的,皆为古太主山的组成部分。其中木山坳、石子坳建有茶亭,是岩口村出入当正村和柳筻村的山口必经通道,为安化蓝田经岩口木山坳南至沙塘湾与经岩口石子坳北走冷水江和新化县城的道路延伸。县志中并无山名“太主山”,而太主山周边大地名称“沙塘湾”,所以古籍地图上也只有“沙塘湾”地名。当时金竹山的煤炭、瓦窑坪的煤沙鑵统统被冠名为“沙塘湾煤炭”和“沙塘湾沙鑵”,并一度成为畅销品牌,几百年来驰誉湖广各州县,并深受武汉三镇百姓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太主山”无论如何都绕不开“太主公”苏甘。太主公苏甘及岩口土著苏氏主要集中定居生活于“太主山”之中心及其周边地区。金竹山就是“太主山”的中心,在梅山苏氏后人眼中就是一座“神山”、“圣山”。而有不同的梅山文化研究专家学者明确指出“太主山”就是典籍当中的“梅山”(这个可能性很大)。“太主公”是梅山十硐蛮的精神领袖,而“太主山”却是梅山蛮之精神图腾。有人推断,自太主公苏甘纳土招安及后来的虎岩寨主张虎向岩口苏氏借兵抗元失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防止梅山蛮死灰复燃再次反抗,蒙古兵将梅山苏氏所有军马赶至花桥全部宰杀,还将“太主山”强行改名,斩断梅山硐蛮对太主公的念想,彻底消除太主公及苏氏在梅山地区的影响力,让梅山蛮放弃信仰和对太主公的个人崇拜。从此,“太主山”从地图上突然消失。</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还没有金竹山乡。清同治元年以前,金竹山东麓属太阳乡十都岩口村,西麓隶属于太阳九都当正村,金竹山曾是太阳九都与十都的天然分界线;撤都置团,金竹山隶属大同团岩口村与当正村,位于大同镇境内。1950年沙塘湾设沙市乡,金竹山隶属沙市乡,1953年改沙塘湾镇,1958年属禾青公社,1960年建冷江市设金竹山镇,1962年为金竹山公社,1969年冷水江恢复建市设金竹山人民公社,1984年改金竹山乡,2010年改金竹山镇,而金竹山镇是解放后由金竹山煤矿延伸演变而来。金竹山(太主山)多金竹(又称黄竹),金竹用途广泛,成片竹林、竹海不仅可用于观光旅游,还可作建筑材料,竿可作小型建筑用材和各种农具柄,又可作为造纸原料,篾匠师傅用来打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但主要还是金竹山(太主山)当地人用来制作土纸和篾匠师傅做篾活。太主山周边的人们将生产出来的纸张与竹器挑至杨家滩、蓝田、筱溪、麻溪、沙塘湾、炉埠等水运码头销往长沙、湘乡、邵阳、武冈、安化、益阳、汉口等地。</p> <p class="ql-block">1951年始建金竹山煤矿,煤矿于1959年并入涟邵矿务局,1960年初建冷江市设金竹山镇,金竹山地名自明代以来一直保留至今,而原名“太主山”反而慢慢消失与遗忘,但现在金竹山镇还保留有太主山居委会的古老名称,仍旧依稀可以看到太主公梅王苏甘的历史影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光明,巫山云。诗人,作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12.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