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疑现】:大总统 • 徐世昌铭 《月梅残石图》端砚

鸣岐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明岐</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New Discovery in Zhengding: Duan Inkstone with Moon Plum Engraved on Remnant Stone Inscribed by Xu Shichang,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r></div><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Xu Mingqi</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right;">《月梅残石图》端砚</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月梅残石图》端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拓片</span></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弢斋</h5> <br>此砚高29.5厘米、上宽23厘米、下宽20厘米、厚3.8厘米。这是一方随形端砚,属老坑,有青花、蕉叶白及火捺、银线、玫瑰斑等品。砚石左面刻梅树、残石,右面上方刻砚池,下为砚塘;月形砚池之下篆刻一枚方章为“弢斋”二字。<div>端砚能够独领风骚,在于它有助研墨,以及具有发墨的石质,也在于它天生丽质的石质。<br><br></div>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砚背诗刻</h5> 砚底面有随形宽边,围绕深塘一圈,左下角扔保留原石残破断面,未曾修整,古朴自然,别有洞天。更可贵者,砚底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刻行楷铭文和篆刻印文。其行楷铭文为:“案头破砚留余墨,画出梅花分外香”。“水竹村人”。方章篆文同为“水竹村人”四字。<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总统•徐世昌像</h5> 这方大总统•徐世昌铭《月梅残石图》端砚,造型随意,构图巧妙,刀法功底深厚,将一树梅花镌刻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画面梅树高大,揠枝数珠,老干屈曲苍健,润枝刚柔挺拔,纵横自如地舒展于月空星天;满枝灿烂的繁华密蕊,随夜空舞色,娇娇绰约之姿,方显其蓬勃景象的美好。正合宋代诗人杨公运:“梢如鹿角月如眉,月到梢头分在宜。梅得月来无限好,月和梅看越清奇”。咏梅诗词之意……<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拓片</h5> 细观砚背,虽字数不及30,但石刻线条畅达,神采飞扬,具金石意趣。徐公创造性地发挥出强烈的笔墨意识,将书法中融入了秦汉以来碑版石刻篆文的体势,大有委婉任意之态。无论流丽而刚劲的冲刀,还是婀娜多姿清秀的线条,都融进了扑茂古朴的韵致。在章法处理上虽然表现出平整之感,但从根本上改变了稳平竖直的形态,且横不平板,竖不僵硬,直中带曲,曲中寓直;在刀法上体现出笔画方圆结合有序,灵活而不失气势。特别是它的虚实变化,体现了绝妙的形象思维,使章法更为紧凑,富于变化,显然已把书法上的千变万化姿态、运用到了石刻之中。其字势左右两边虚实关联,相互生辉,使笔画多的字,迭在一起而不显沉闷,笔画少的字迭在一处而不显松垮。深感洗练清逸,流畅娴熟;刀味儿、笔味儿、墨味儿倶全,有“令如春花舞雪”之魅力。<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于非闇·张大千·黄宾虹·福开森·钱桐·周肇祥·徐世昌·江朝宗 1938年合影</h5> 这位中华民国大总统 • 徐世昌,是袁世凯的生死之交,慈禧太后眼中李鸿章的接班人,从落魄书生,出任清朝重臣,再到北洋元老,他一手促成了大清王朝的覆灭,这便是人们眼中的“北洋文胆”,文治总统,翰林总统,诗、书、画、印大总统。<br><br> 徐世昌(1855-1939年),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其生于河南卫辉府,早年中举,后中进士。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1916年3月袁被迫取消帝制,恢复民国年号,起用他为国务卿。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尤善书画及文玩,一生钟情编书、刻书,共出版30多种版本;成为研究清代历史中一座绕不过去的文化高峰,被后人称为一代“国学大师”。<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书法</h5> 20年代初,徐世昌67岁时,发表致电申请辞职,携堂弟徐世章及自己的两个女儿乘火车去了天津,暂住在徐世章位于意租界的家中。当时是初夏,他以“徐弢乔”名义买下英租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汉森洋行宅地9亩,开建一幢三层洋楼。期间他多次亲自到工地查看工程进展,觉得不够完美,又在别墅旁边买下15亩空地,请中国营造学社社长,也做过北洋政府一任总理的朱启钤亲自帮他设计了一处花园。<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花卉</h5> 民国初年徐世昌就曾在辉县老家营建新居别墅,规模颇大,但始终宿愿难偿。天津这所花园别墅,正体现了徐世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别墅大楼在东,园林在西。园内曲径通幽,小径旁有竹栏,漆成朱红色,与果木花草映衬,假山凉亭旁引水种荷养鱼,一派田园风光。<br><br> 初秋9月,徐世昌迁到新居,随后也将夫人家眷接到了天津。又以“宝墨堂”名义,购买了英租界牛津道(今新华南路与睦南道交口)一块空地,兴建了九幢小楼,共4000多平方米。其中徐家自己是一个独立大院,院中一幢三层小楼,1000多平方米(一点号语)。<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书法</h5> 在天津,徐世昌每天早晨4点起床,洗漱后写字作画,吃早餐,然后到园中散步,回书房读书。他在家中辟出一间“退耕堂”,另间“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斋”,表示退隐不问世事。他信奉道教,晚饭后登楼向吕祖烧香,然后饮普洱茶,9点就寝。每天如此,长年不变。<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花卉</h5> 徐家上上下下八十多口人,长幼尊卑一丝也不马虎。他对自己八十多岁的婶母毕恭毕敬,每日清晨必到婶母跟前请安。徐世章见到哥哥也必须垂手侍立,不敢造次。徐家有很多清规戒律,比如禁止听戏、看电影、赌博,如有违反就要到祖宗祭堂罚跪。<br><br> 别看徐世昌曾贵为总统,但一生简朴,平时餐桌上也只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若掉在地上米粒,定捡起食之;他吃饭时间较长,每次要用两个小时,吃饭时不许说话、不许剩饭菜。徐家还有一条家规,就是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不做饭,也不吃其它食物。因为徐世昌年轻时曾一度落魄遭难,所以提醒家人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他还带着佣人在园中一角开畦种菜,亲自锄草浇水,乐在其中。<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与张大千合作书法</h5> 袁世凯评价徐世昌时说到:“菊人,真妙才也”。在清末民初这些军阀政客中,吴佩孚算是国学水平比较高的,但仍不及徐世昌。徐世昌本人也以“文艺全才”者自居。<br>徐世昌的书法多为行草、行B楷,书风学苏轼稍瘦劲,明朗流畅,一气呵成。他在天津题写过“正兴德茶庄”、“成兴茶庄”、“直隶书局”的匾额;安阳袁林“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几个字,就是出自徐世昌的手笔。北洋三杰中王士珍墓志铭亦同为徐公所为。<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山水</h5> 但他更精于绘画,从6岁便开始学画,善画山水松竹,每画必题诗,其诗简洁清远。1920年,徐世昌以大总统身份在北京发起成立“国画研究社”,聘书画大家周肇祥为主事;又成立了北京美术学校(今中央美院前身),专门教授绘画等。在天津寓居时期,京津两地名画家都是他家的座上客,他还曾办过画展。现在分析徐世昌留下的画作,明显看得出,先生不但国学功底深厚,且具有驾驭社会的超长经历,其书画水平自然可以比肩于张大千、齐白石等,甚至更为深邃。<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花卉</h5> 徐世昌和他的弟弟徐世章,都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八大山人的《河上花图》都曾为其收藏;他平生喜砚、爱砚、刻砚,收藏了许多名贵砚石、名家制墨及大量的文房用品。徐公家中藏书已多达八万多卷,其中不乏大量的宋元珍本;藏书楼名为“晚晴簃”、“书髓楼”。1907年严范孙创办天津第一家官办图书馆——直隶图书馆时,徐公向其捐赠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稀有碑帖。<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花卉</h5> 徐世昌另一个嗜好是编书、刻书,家中设有“徐东海编书处”,相当于私家出版社,他本人任总编辑,刊刻过柯劭忞编著的《新元史》257卷。他的书法汇集成《水竹邨人临帖》三册、《石门山临图帖》一册刊印发行。晚年他在天津与林琴南、严范孙、赵湘帆、华世奎等名士成立“晚晴簃诗社”,编撰了《晚清簃诗汇》,也在自家编书处印刷出版刻(一点号语)。<br><br> 在天津,与徐世昌交往最密切的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羲李四爷。每当李四爷来访,徐世昌就把客厅门关起来,两人在屋里谈笑风生。<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花卉</h5> 天津书法大家华世奎在清末任内阁中书行走,和徐世昌同拜入户部尚书祁世长之门。后来祁世长幼子贫困潦倒,来天津求助,华世奎赠他200块大洋,又带他前去徐世昌家中求助。徐世昌对于华世奎说,您卖字日进斗金,我也卖字,但跟您老真比不了,我也就能给他100块。华世奎气乐了,后来他总爱跟别人调侃:“字练好了,比当民国总统都强”!<br><br> 其实徐世昌不缺钱,而是烦华世奎。华世奎是一个坚定的“保皇派”,连辫子也不肯剪,溥仪住在天津日租界张园时,他每逢初一、十五必去朝见,其实溥仪早都把辫子剪了。民国后徐世昌出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华世奎好几次当面嘲讽他“辜负皇恩”。徐世昌对前朝本来还真有所愧疚,觉得华世奎说的不能算错,但华世奎没完没了,徐世昌心里越来越不痛快,终于等到机会,就得反击华世奎一下(一点号语)。<br><br>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徐世昌册页</h5> 徐世昌80岁大寿,在英租界咪多士道家中设宴,诚邀京津两地各界好友500余人,当天加开了北京至天津的临时列车。除了曹锟、颜惠庆等大人物以及清朝遗老、工商教育界名流之外,到场的还有天津城南诗社社长陈诵洛、藏书家傅增湘、著名书法家赵元礼及华世奎等书画名家。徐世昌特向来宾逐一赠送亲笔楹联一副。<br><br> 此时徐世昌仍身体强健,喜欢与人谈论养生之道,常提起陆游的诗:“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他在天津生活了17年,84岁时因膀胱癌病故。去世后他先是寄葬于天津桃园村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老家辉县百泉镇苏门山下,未修墓,仅竖起了“水竹邨人之墓”一座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