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痛与烦恼“减轻一半”,只需破除这四种“执念”

阿弥陀佛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学会放下和减少,人生将会更加轻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减少这四种“执念”,病痛与烦恼也将“减轻一半”。自由与解脱,也近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01、身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执,就是执着于自己的身体,认为种种身体感受,和身体本身是“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身体就像一个“旅馆”,人们只是居住于其中。当人们能够定静地觉知种种身体感受,平复焦躁、恐惧的心,人们将不会成为病痛本身,病痛也将变得不再有控制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身体、自我、与病痛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维摩诘”为毗耶离国的大乘居士,他患病在家。佛派遣诸比丘、文殊师利菩萨来看望他。</p> <p class="ql-block">“你的身体病了,但我想知道的是,你病了吗?”文殊师利一见到维摩诘开口便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身体病了,但我一点也没病。”维摩诘答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很好,很好”文殊师利说。“但既然你的心一点问题也没有,你的身体怎么会病呢?”文殊师利又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摩诘答到:“事实上,我的身体也没有病,但众人都说它病了,我也跟着说它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怎么回事呢?”文殊师利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摩诘说:“被众人称为身体的这个事物,有一百万条路要走,它本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而它有可能发展的所有形态,对它来讲都是正常的。但众人不那样认为。有的身体的形态发展,导致它健硕长存,有的身体的发展形态,导致它快速极灭。导致身体健硕长存的,是人们想要的,他们说这是身体正常的、应该的,他们称这为健康,并视健康为好的;导致身体迅速极灭的,是人们不想要的,他们说那是不正常的、不应该的,他们称这为疾病,并视为不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维摩诘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在本来没有任何概念的清净的身体上,人们关于身体疾病及健康的观念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并且久而久之他们看见了疾病现象,且显得那越来越真实无疑,并无法逾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中维摩诘的话语,很好的阐述了身体存在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从某种角度,人们的身体,有着属于他自己的命运和业力。血液和心脏的运动,有着自己的频率;毛发与指甲的生长,也有自己的规律;就连人们对食物的口味,也是由肠胃中的细菌种类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谓的这具身体,某种意义上,就像一台编程好的机器,我们其实并不曾主宰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养身,贵在养心。当人们给与了身体必要的爱惜和治疗,要相信,身体会照顾好他自己。人们只需要在病痛中保持安静,平和的心灵,将是最好的药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说,当前的新冠导致感染,人们能否意识到,头痛、身体疼痛,高热,种种现象,只是一种种身体的觉受而已。而人们的担忧与抗拒,反而会增强病痛的觉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足够定静,静静的仰卧或是坐着,尽量让呼吸平静至细微,逐渐消除掉心理层面的焦躁和对抗。当人们能做到足够安静、甚至是一念不生时,身体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病痛将不被思想赋予负面意义,进而会不再明显,可有可无,逐渐不再被人们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02、情执</b></p> <p class="ql-block">情执,是人们把种种情感当成自己,当做真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记载,佛陀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成道,在八十岁的时候过世。佛陀的过世,是因为食物中毒。在食物中毒后,长达数日病痛中,追随佛陀的一名医生未曾离开佛陀一步。佛陀告诉医生,不要因为“情执”而放不下,要去救治更多需要被救助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在佛陀即将过世的那一天,弟子阿难开始哭泣,他说:“我们要怎麽办?你就要过世了。如果没有你,我们将会陷入黑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佛陀回答:“什么?你在说些什么?阿难,我在四十年以前就死了,这个存在只是一个幻象的存在,或是一个影子。不知道怎麽样,它还继续在走,但是那个力量已经不在了,它只是来自过去的动量。”</p> <p class="ql-block">佛陀在四十年前成道时,已经放下了对身体和情感的执着。放下身执,不再认为身体是自己,进而平和的面对病痛与身体变化。放下情执,并不代表没有了感情,而是不陷入对具体感情的执着,从而体会更广阔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佛陀的眼中,真正的情与爱,不是弟子对老师的爱,不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更不是恋人之间的爱。而是一种对所有众生无差别、深厚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脱了对感情的执着,人们的将是自由的、独立的,人们的爱也将是深厚的。人们在爱他人时,并不会有任何控制、占有的成分在其中,自己和他人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人们如果能做到,对所遇之人,都能付出同等的爱,无论高贵或卑微、熟悉或陌生,都能具备同样的尊重与耐心,那么,人们自身的高贵与独立,也将从中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03、我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虔诚的修道士,死后来敲天堂的门,上帝问:”是谁?“修道士说:”是我,一个虔诚的修道士“。上帝关上了门,说:”你不属于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道士很不解,自己明明一直在赞颂上帝,一直在传播着上帝教导,为什么不能去天堂呢?于是,修道士又去敲天堂的门。上帝问:“是谁?”,修道士说:”我一直信仰你、感恩你,我是你的教导,是爱。“上帝又关上了门,说:”你不属于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次,修道士有所领悟,再次去敲天堂的门。上帝又问:”是谁?“修道士回答:”是你“。这一次,上帝打开了门,说:”欢迎回来,这世上没有别人,你即是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很好的说明了什么是”我执“。我执,是人们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如果人们仔细观察,“我”究竟存在于哪里呢?是人们“口中的我、还是思维中的我?”。当人们处于沉睡的无梦状态,“我”又是否存在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显然,“我”并不是一种连贯和不变的存在。当人们沉浸于一段美好的音乐,人们可能会“忘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当人们沉浸于某种思想时,人们即是思想本身。当回过头来反思时,才会发现:“哦,我刚才想到了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我”是思想和记忆的产物。人们活于”我“中,便是活于思想和记忆之中,从而远离了存在本身广阔的真相。所以,这也是故事中,上帝关上门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而那个能觉知一切思想和念头、觉知一切“我”、觉知一切现象,那种如如不动的“知道”,才是恒常的“真我”。所以佛陀也曾说,“我”不入涅槃。因为“真我”即是涅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并没有一个”我“会真正受到伤害。只是人们觉知到了一种受伤,又或是快乐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人们破除了“我执”,烦恼也依旧会出现,但已经与“我“无关。但没有了“我”的参与,烦恼就会变得毫无针对性,病痛也是如此,其中并没有一个“我”需要承受。人们也将因为”无我“,而获得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04、法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法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印度的”吠陀“经典中,神的化身“奎师那“带着”阿朱那“外出。快傍晚了,他们很疲劳,借宿在一个老人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人是一个吝啬的人,自己吃了一顿非常美味的晚餐,但他只给阿朱那和奎师那面包屑吃。并让他们睡在角落的泥地里过夜。当早晨到来时,奎师那把他的手放在老人的头上,祝福他,说:“愿你变得十分富有。”</p> <p class="ql-block">傍晚再次来临。他们来到了另一栋房子。在这栋房子里,住着另一位虔诚的、令人愉快的、心地善良的老人,他唯一的财产是一头奶牛。老人把自己的晚餐给了他们。并让他们睡在自己的床上,他睡在地板上,并整晚都在赞颂奎师那和阿朱那的到来。当早晨来临时,奎师那把他的手放在老人头上,说:“愿你的奶牛死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朱那没有说一个字。但他这一整天都在思考。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问奎师那:“老师,我不明白,我们不是应该爱每一个人吗?你祝福了第一位老人,为什么不去祝福那位和善的老人,还诅咒他的奶牛死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奎师那说:“我意识到,第一位老人因为贪婪,将会经历更多的轮回,他的亲戚也都会缠着他要钱。税务局也会追着他。他不得不被迫工作生生世世,遭受更多的痛苦,所以我祝福他更加富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见到另一位老人时,我意识到,他已经把一切都放下了,他虔诚的修行了很久,已经为最终的觉悟做好了准备,他唯一的挂碍和财产是那头奶牛,而这阻碍了他最后的了悟。所以,一旦我拿走了他的奶牛,他就会获得最终的觉悟,了悟到实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事中的“阿朱那”,心里只看见“爱他人”的理念,而错过了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神的化身“奎师那”,并不会固定任何的方法和理念,并不会对所有人都说一样的“法”,只是基于真相本身而施教。</p> <p class="ql-block">破除“法执”,有时需要瓦解多年积累的经验,质疑那些始终坚守的智慧与洞见。因为真相,往往是鲜活的,不是一种种陈旧的、过去的教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当人们试图用书本中的智慧、话语,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或者是辩驳他人的观点时,那么在这一刻,人们是否已经沦为了观点与教条,远离了真相本身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的智慧,无论人们怎么样看待,他都是在每个人的内在,不增不减、不多不少,本自具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学习经典、学习智慧,旨在明心,不可当成一种学问、一门功课,来追求究竟的正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求真不必,唯有息见”。有时在停歇与放下中,自身本自具足的智慧,反而会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真正的修行,很多时候,也不光是体会到了这个,明白了那个。更是人们不断的发现,自己不是这个,不是那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人们发现自己不是“口中、思维中的我”,不是这具身体,不是种种情感执着、不是经论中的智慧和“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人们发现自己不是一切,一切反而会如其所是,各自安好。人们也会变得自由与超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也便是“活在这个世间,又不属于这个世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烦恼与病痛,将在人们身外。真实、自由与解脱,也将离人们更近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