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唐.李约《观祈雨》)。1944年春夏之交,米脂久旱,农人心急如焚。部分村庄由男丁操持将神明请入神楼,便顶着烈日,光膀赤脚,敲锣击鼓,抬出庙宇,奔向山野,“视察灾情“。一时间飞尘滚滚,悲歌如泣如诉,祈求神明开恩,布云施雨,解除旱象,名曰祈雨。据常森墓碑记(后立),陈岔村周边也有农人从本村庙宇抬出神楼,冥蒙中似有神灵左右方向,有三座神楼竟在吴仲山八塌湾处不约而同至,就地打转。旋即挖掘出一通石碑(《米脂常氏家志》续编本载常文章撰写的《米脂常氏祖墓考》一文说是1935年,族人在吴仲沟火神庙山祈雨时发现的),刻字依稀可辩,是明嘉靖五年,常氏旺公立的请先碑,请的是常遇春公及冯、蓝二氏。这在族人中引起轰动,由此解开了"银州(米脂古称)常氏不知宗,亦以柯公为立祖"的迷团。随之又发现了遇春公季子森公墓,至此米脂常氏脉络便清晣了,系明朝开国功勋常遇春季子常森一系,与安徽怀远遇春公另一支系的家谱传递来的信息相吻合。常柯父常旺,常旺父常刚(弟兄五人),常刚父常森(弟兄三人),常森父常遇春。围绕森公墓,方圆有常石畔、常渠、常高山等二十多个以常姓为主的村落。</p><p class="ql-block"> 下面便以史实为据,从源头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 远古时期的黄帝,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居姬水,便又以姬为姓。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料载,周文王姬昌是黄帝19世孙。世系如下:1黄帝一2少昊一3蟜极一4帝喾一5后稷一6不窋一7鞠一8公刘一9庆节一10皇仆一11差弗一12毁隃一13公非一14高圉一15亚圉一16公叔祖类一17周太王古公亶父一18季历一19周文王姬昌。</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姬昌,周朝(诸侯国)奠基者,在位期间周朝一片昌盛。与正妻太姒生有十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卫康叔,十子冉季载。</p><p class="ql-block"> 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政权后,实行分封制,卫康叔受封康国,故称康叔。后因功改封为卫国国君,故称卫康叔。统治区域横跨豫、翼、兖三州,相当于今天的豫北、翼南和鲁西地区,彊域辽阔,人口众多。卫康叔又分封采邑,其中把他的一个儿子封于常〈后称南阳,今山东邹城、滕州、微山县一带),公元前209年,秦灭卫国。卫康叔的后裔或以封地、或以官职、或以国名、或以祖上字为姓,先后产生有13个姓氏,即卫、甯、凌、冰、鹿、石、孙、戚、及、常、冦、商、康。其中封于常的一支便以常为姓,世居于此。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撰《通志.氏族略》载:“卫康叔支孙食邑于常,因以为氏。”由此结论:山东南阳常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血脉传承与延续明朗清晰、根深蒂固。</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金兵压境,宋室南渡。据常氏另支考证,山东南阳常遇春公先祖为避兵祸,迁至安徽省怀远县贾村(今常家坟)。至六六公己历六世,生遇春公。遇春公武功娴熟,生逢乱世,随朱元璋横扫天下,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建大明王朝后,感念其功勋卓著,官拜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惜天不假年,在洪武二年的北伐中,卒于柳河川(今河北宣化县东北盘常河)班师途中,时年39岁。葬毕,朱元璋又追赠遇春公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并追封上三代:遇春公曾祖常四三公、祖父常重五公、父常六六公都被追封为开平王。以上三王墓至今完好,贾村便更名为常家坟,从此声名远播。 </p><p class="ql-block"> 如此殊荣,朱元璋认为尚不足以常遇春之功,便又于洪武三年特授其长子常茂为郑国功,洪武二十年继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季子常森为昭勇将军。遇春公长女常美荣嫁于朱元璋长子一一太子朱标。二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婚后琴瑟和鸣、恩爱甚笃。且她端庄贤惠,也颇得朱元璋和马皇后喜欢,洪武四年下诏册封为太子妃,是为嫡妻。洪武七年为朱标生长子朱雄英,洪武十一年为朱标生三子朱允熥后薨逝,年仅24岁,朱元璋赐谥敬懿皇太子妃;建文元年,明惠帝朱允炆追尊嫡母常美荣为孝康皇后;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又复称为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帝即位后,又复称孝康皇后。</p><p class="ql-block"> 在太子妃常美荣薨逝前,侧妃吕氏于洪武十年为朱标生下次子朱允炆(即建文帝)。</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在明洪武、建文年间,遇春公的上三代和后裔荣极一时。怎耐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少殁,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嫡妻的地位在死后也是要保留的(犯有重大错误的除外),嫡妻所生的儿子在嫡妻死后也是嫡子,新任正妻及子女的地位要略底于前任嫡妻及子女的,也就是说朱雄英死后,朱标的嫡长子应该是常美荣所生的朱允熥,但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放弃朱允熥,立吕氏所生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违背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使他以此断决其他皇子企图皇位的效果打了折扣,也是朱允炆登基后迫不及待削藩的原因之一。果不其然,建文元年,朱允炆便力行削藩。燕王朱棣借机造反,于建文四年攻入南京,夺得大明江山。在朱棣围攻南京期间,森公眼见朱棣谋逆而力不能及,满腔怒火喷涌而出:"一个忠臣九族殃,全身远害也天常。夷齐之后君臣薄,力为商王固首阳。"(峨眉亭题)英烈之气跃然纸上。以诗铭志后,便携家眷北上避难,途经河南、在山西兔番(临县)过黄河,寄家室于穷山僻壤。即今米脂印斗镇陈岔、常石畔一帶。常森育有五子,其中三子、四子、五子分别落户河南、山西、甘肃,长子常刚、次子常强,随森公。为避株连灭族,列长子常刚为七甲,次子常强为十甲,在此开荒种田,繁衍生息。随时间推移,人丁逐渐兴旺起来,讫今分布在榆林、延安及米脂各乡镇,乃至全国部分省区也有居户,人囗逾三万众,成为米脂姓氏旺族,于是有"常一千艾八百,高杜各占半道街"的说法。 正所谓:</p><p class="ql-block"> 涓流汇聚成大海,</p><p class="ql-block"> 枝叶繁茂为深根。</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8日修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