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通信总站的故事》,序言和后记

孙培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空军通信总站的故事》出版印发后,有些战友因故未能看到原书。为满足战友的要求,现将本书的“序言”和“后记”用美篇发出,以便了解本书的概况。</span></p> <p class="ql-block"><b> 情系空军通信总站</b></p><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我收到了一本厚厚的征文集——由部分老同志自发组稿的《空军通信总站的故事》,我既惊讶又感动:遑遑40万字,这是个不小的工程,蕴含着作者、编者们伏案耕耘的多少心血啊!几位空军通信总站的老同志要求我为这本书作序,我欣然接受了,因为对于通信兵、对于通信总站,我并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早在中央苏区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同志曾表扬截获破译敌军电报的我军通信兵创始人之一王诤:“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可是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1941年10月10日,毛主席为创刊一周年的《通信战士》杂志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毛主席的题词是对人民通信兵最真实、最生动、最准确,也是最高的评价,一直被传诵至今,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通信战士前赴后继,奋发有为。许多通信兵部队把这句话镌刻在军营最醒目之处引以为荣。</p><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民空军的诞生,空军通信部队也孕育而生。1949年12月成立了空军司令部发信台、收信台,不久改编为通信大队,她就是空军通信总站的前身,由此担负起空军领率机关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通信保障任务。直到最近的一次军改中,空军通信总站的番号被撤销,相关单位与其他通信部队合并整编为空军信息通信部队。随着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的确立和我军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信息通信保障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军事斗争中,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通信兵已成为我军战略支援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从上世纪60年代到空军机关工作时就与通信总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1967年10月调空司作战部任参谋。一天,我在办公楼大厅与另一人说话,一个女兵过来对我说:您是作战部徐参谋吧?我十分惊讶,问:你怎么知道?她说:我是一号台的。这真让我震撼!“红色一号台”的名声,我早就知道,想不到她们连我这个新参谋的声音都能辨别得出来,太厉害了!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担任作战部长、空军副参谋长后,开会或给新参谋讲课不止一次以此事作典型例子,激励大家:干工作就要像一号台一样,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到极致!做一个称职的参谋就要“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你特我变。”</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我在空军司令部曾经分管过作战口和直属队工作,与通信总站的工作和领导同志等有了更多的接触和关联。我始终认为,通信总站贯彻执行了空军党委首长、司令部党委首长的指示要求,政治坚定,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是一支好部队。在长期的机关工作中,我结识了不少通信总站的同志,如高步生、刘梦让、俞抗强、张家凤、徐东珠、郑秀吉等,尤其是因工作关系接触较多、比较熟悉的是从通信总站走出的、后来成为共和国将军的张广宗、王友才。张广宗曾任通信总站收发室通信员,通信总站政委,空司直政部主任,空军雷达学院副政委等。他对我很尊重,工作很支持,合作很愉快。王友才是通信总站的报务员出身,曾任空司军务部参谋,总参军务部局长,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等。他在总参军务部工作期间,对我分管的空军组织编制工作,给予了很大理解、支持和帮助,开创了空军组编工作最好时期之一。他们以及后来走上师、团级各领导岗位的同志们,是通信总站人才济济的代表,他们与通信总站的广大官兵并肩战斗,为人民空军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几十年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空军通信总站的故事》,经战友们踊跃投稿、精心收集,整理了各类回忆文章130余篇,其中在《空军报》发表过的有14篇,在军内外其他刊物中刊登过的有6篇。这些文章的作者都是曾经在空军通信总站工作生活和任过职的同志们,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8岁。作者中有通信总站的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基层的连排干部,还有服役几年的战士。这部书不仅作者具有一定的广泛性、群众性,而且文章涉及的内容广博,有空军授予荣誉称号的“红色一号台”“模范话务连”,有被誉为“空中灯塔”的短波对空台等集体,也有在国土防空击落敌机作战、在执行出国援建、攀登珠峰等重要任务中实施通信保障的报务员,有无线电收发报150万组无差错技术尖子李天明和空军“大比武”获得发报第一名的王桂宝,也有通信战备值勤,通信装备、线路维护的标兵,还有连队全面建设、日常生活、文化宣传等方面的骨干……书中更多的是空军通信总站官兵中的师徒情、战友情、兄弟情。</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空军通信兵部队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赓续红色基因,发扬优良传统的一个侧面一段历史的记载与总结,是对空军通信兵的家国情、军旅情、战友情的一次大回顾、大聚叙、大交流,过去许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熟悉而又陌生的战友,在这里获得了新的信息。战友们年轻时就投身通信总站大熔炉,在这里铸成了志存高远的钢筋铁骨,标兵模范,创造了诸多辉煌的业绩,他们的所作所为,英雄壮举,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他们尊重事业,珍惜友情,拼搏奋进,团结友爱,此书也是他们爱事业、重友情、惜情谊的真实见证。</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这本书的编印出版,圆了一些老同志的梦想,实现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也将会引发更多老同志的回忆和感悟。所以,它产生的作用是积极向上的,是值得庆贺和赞扬的。也期待这本书在其他部队的战友中广泛流传,声名远播,开花结果,情漫天涯!</p><p class="ql-block"> 空军原副参谋长 徐心德(签名)</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p> <p class="ql-block"><b> 后记 </b></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本书征文启事发出后,得到了全国各地空军通信总站战友们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截至8月底,共收集到92位同志撰写的133篇回忆文章。文章的撰写,打开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记忆,实现了多年的愿想;有的人不顾年大和身患疾病,寻访战友,收集资料,追忆往事。文稿的内容,既有在各级领导、战友们的帮助下个人成长的经历,也有当年连队的轶闻趣事;既有战备值班、军事训练、执行任务、生产劳动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有青春期战士内心的涌动;既有回忆、怀念已故领导、战友的文章,也收录了已故领导、战友生前的作品,以示他们并没有远去,他们永远在通信总站的行列中。</p><p class="ql-block"> 文稿的作者大都是业余写作,年事高底子薄,有的从未写过这类文章,也就难免不善藻饰,内容结构、组词造句,甚至标点符号等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篇篇质朴纯粹,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和客观态度,亦不乏可读性,而且有些提供的细节可能成为史料的补充和线索,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本书成卷之际,还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书中收录的仅是空军通信总站部分战友的文章,因种种原因,还有更多更为生动感人、值得记忆的故事没有来得及收录其中,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二是书稿中所涉及的内容,记述的人物和事件,是在通信总站期间的故事,离开总站之后更精彩更生动的故事,是其它书稿收录的。目前这些内容,均属个人所闻所见及观点,同时只是冰山一角,反映的并非空军通信总站的所有工作和全部史实,仅供个人在学习了解有关情况及相互交流情感时参考。三是由于撰写者个人受条件限制,掌握情况或有一定局限性,加之年代久远,难免会有疏漏或不准确,望读者多加包涵。四是鉴于编辑水平有限,文稿的编审不尽如人意,不当之处,敬请谅解,欢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最后,还要特别鸣谢空军报社提供了《空军报》1980~1999年及其它部分年份刊载的相关空军通信总站的文稿,鸣谢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提供了部分“空军通信总站大事记”,鸣谢蓝天出版社大力支持,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翔实丰富,也得以顺利付梓。特别感谢空军原副参谋长徐心德少将为本书作序,对书稿内容和成书给予赞誉和高度评价,体现了老首长对通信兵的关爱和对老同志此举的理解、支持。同时,要对参与本书的撰写、编辑、审修、设计、印发,以及付出心血和劳动的所有战友和同志,对所有关心关注和支持本次征文活动的各位领导和战友,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本书编委会</p><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