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疫情三年回顾

唐昌潘贤明

回顾中国三年的抗疫历程,有许多瞬间深深地打动了你我他。大家还记得吗?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中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武汉骤然打响。庚子年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格外特殊,少了热闹的聚会,多了一些距离与冷清。注定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令世界遭遇百年未有的大变局。 2019年12月12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发病(2020年1月5日,武汉市卫健委通告中发布)。2019年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向辖区医疗机构发布《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首次发布肺炎疫情公告,共发现27个病例,其中7例病情严重。国家卫健委派首批专家组到武汉指导疫情处置。 1月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对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提出要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成功分离首株新冠病毒毒株。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疫情遇到春运,人员流动频繁。1月20日开始,各地开始通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截至1月23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29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830例,其中重症177例,死亡25例。 据武汉卫健委通报,第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感染者,61岁的男性患者,于1月9日经抢救无效死亡。病原学检测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该患者常年在华南海鲜市场采购货物。2019年末产生的新冠肺炎被世卫组织定名简称为COVID-19。 危难关头,14亿人守望相助、坚韧奉献,构筑起同心战疫的人民防线。当病毒肆虐荆楚大地之时,1月23日广东 浙江最先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病例的新增,中国各地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为了控制疫情,1月23日凌晨,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1月24日,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开建,上百台机械同时作业。竣工后,此地可容纳1000张病床。而开工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2月2日,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当年1月25日下午3点半,武汉市防疫指挥部举行调度会,决定在武汉火神山医院之外,再建一所“小汤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2月8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 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p class="ql-block">在危急时刻,党中央果断采取封控措施,人民解放军率先奔赴武汉,支援抗疫,成为战胜病毒的定海神针。紧接着,白衣战士,披甲上阵,与病毒生死搏斗,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齐聚武汉,极大鼓舞全国人民士气。几个月过去了,终于打退了病毒疯狂进攻,让病毒没有机会更大范围肆虐,抗疫进入持久战。</p> 面对疫情,全国多个城市开始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已全面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力量配置,规范开展对可疑病例的监测、筛查、诊断治疗和处置工作;在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重点场所启动体温监测机制,并做好隔离治疗和病例救治,确保将确诊病例集中在定点医院进行救治。 各地纷纷对进出区域道路关口、村社小区和单位进行临时管控提出守好三道门,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是守好区域进入口(交通)管控好“大门”,防范输入性风险;二是管好社区村居单位院门;三是看好小区门,群防群控守住最后一道防线以内防反弹。<div>同时,公共场所及重点场所严守“小门”,落实“扫码核验+测温+亮码+戴口罩”等防控措施,以及时发现处置异常健康码和未按规定开展核酸检测人员。</div> 截至2月20日,全国累计有255支医疗队驰援武汉,共计32,572名医护人员。3月10日,习总书记亲临武汉视察,现场指导抗击疫情。武汉市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3月13日,武汉市首次疑似病例清零。 3月17日,援鄂医疗队开始有序撤离。<br>3月18日,武汉市首次出现新增确诊病例清零。<div>3月24日,确定4月8日零时武汉解封。<br>3月25日,武汉市117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div><div>3月28日,武汉市六条地铁恢复运行,各火车站到达业务恢复运行。<br></div><div>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为期76天的封城结束。<br></div> 4月15日,最后一支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医疗队--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离开武汉。驰援湖北的数万名医疗队成员无一感染新冠病毒。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休舱。武汉解除封城一周,返汉离汉复工复产人数为66.1万人。<div>至此,中国内地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防疫进入常态化,经济社会发展也在稳步推进,春天的脚步如约而至。<br></div> 那些滞留武汉的人们,是守护这座城市的无名英雄;留在脸上的口罩压痕,是医护人员负重前行的印记;席地而睡的背后,是超负荷的日夜奋战;拼尽全力护送患者,是争分夺秒与疾病赛跑;隔窗相见的一吻,是执子之手的坚定;最萌的鞠躬礼,是最纯真的感谢;医患共赏夕阳,是治愈生命最美好的瞬间……<br><br>这是亿万中国人抗疫之路的缩影,而这一年,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br>从个人来说,口罩成了家中必备,最严重的时候甚至是“一罩难求”,重金购买n95口罩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人办公也变成了居家办公,学生们上课改成了网课,买菜变成了社区团购。<br>从企业来说,很多重工型企业面临了无法生产的局面,社会一片混乱,企业没办法复工复产,员工也没办法上班,社会经济也急剧下滑,罕见呈现负增长。出现了一大批的人房贷断供,贷款逾期... 截至2020年12月3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u>370</u>例(其中重症病例9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206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7071例,现有疑似病例<u>1</u>例。 <p class="ql-block">进入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变异的新冠病毒成为了2021年全球疫情中最凶残的“杀手”。从2020年新冠病毒被发现之后,医学专家就在研究中捕捉到了这种病毒极其狡猾的变异特性。</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在印度发现新冠变种病毒“德尔塔”,毒性超过原始毒株千倍,具有更高的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很快就传入欧洲,在6月中下旬带来了欧洲第四波疫情,随即也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9日,广东清远市人民医院在对闭环管理的隔离区工作人员例行监测中,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省疾控中心对童某新冠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确定为阿尔法变异株。该病毒最早发现于英国。</p><p class="ql-block"> 当年11月26日,世卫组织将两天前由南非政府上报的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并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奥密克戎新冠变异毒株的突袭,使得疫情走向再度变得扑朔迷离。这种比“德尔塔”毒株具有更多突变的变种新冠病毒,在传染性上较“德尔塔”有“后来居上”之势。</p><p class="ql-block"> 1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通报称,经过国家卫健委病毒学研究结果确定,浙江本土病例与上海、江苏两地疫情病例的病毒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为同一起关联疫情。经过宁波市疾控中心病例标本三代测序,结果为德尔塔变异株。</p> 2021年1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首次提出“动态清零”概念。 中国自疫情暴发以来便持续坚持“动态清零”,以“常态化”的防疫政策和手段,成功为人民的健康安全夯筑起坚强堡垒,这与许多西方国家防疫松松紧紧,甚至“躺平”所导致的全年遭受疫情反复折磨的“常态化”,形成了鲜明的对照。<div>2021年初开始,国人陆续开始接受新冠灭活疫苗的接种,从第一针至第二针,再至第三加强针。从对疫苗的千千结到认可,也有个认识接受过程。</div><div>据报道,全民免费接种疫苗、累计接种疫苗超34.5亿剂次,新冠治疗药物纳入医保。<br></div> 2021年年末,西安疫情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数量已成为武汉疫情后单地疫情确诊数量最多的一次。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div>2021西安疫情是从2021年12月9日确诊1例本土病例开始的,12月23日,面对突然激增的新冠疫情,这个人口近1300万的西北唯一特大城市,被强行按下暂停键。40天确诊超2000例。2022年1月24日起,随着西安市高新区和沣东新城两个街道由中风险降级,中高风险地区已全部清零。全市自1月24日起恢复正常出行。<br></div> <div><br></div>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u>2886</u>例(其中重症病例1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79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2314例,现有疑似病例<u>1</u>例。 <p class="ql-block">2022年,抗疫进入第三年。上海突发大疫情:上海市疫情是2月28日开始的,到了3月大范围漫延,3月28日起对浦东新区全面封控,4月1日开始对浦西地区封控。上海市成了2022年上半年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3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市累计报告628459例新冠本土阳性感染者。</p><p class="ql-block">4月3日上海全市暂停大规模核酸筛查,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可以更早发现阳性感染者。4月4日起,上海市近2500万人开展新一轮核酸筛查,本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全覆盖原则。来自全国15省市38000多名医务人员抵达上海,另外,军队抽组卫勤力量2000余人,支援上海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5月17日实现全市社会面清零,6月1日起上海解封有序开放。</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进一步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方向。</p><p class="ql-block">“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近三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p> 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国先后印发九版防控方案和诊疗方案,及时出台优化措施, 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为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创造条件。<div>11月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7+3调整为5+3,风险区由高中低调整为高低两档,不能随意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也不能随意扩大人员管控、社区封控、隔离转运范围。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这是首次提出要“精准防控。”</div><div>国家卫健委表示,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历了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和常态化防控探索阶段,目前已经进入全链条精准防控的“动态清零”阶段。</div>病毒变异加快、“抗疫鸿沟”加深、“抗疫疲劳”滋长、少数西方政客和媒体“抗疫干扰”不断……众多挑战面前,人类惟有同心携手,团结合作,用科学的手段打赢这场抗疫“持久战”。 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条优化措施出台,对群众关心的核酸检测,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管理,高风险区划定封控,老年人疫苗接种和群众就医用药保障,以及学校疫情防控和涉疫安全保障等防控工作作出进一步优化。12月8日起各地打开所有疫情防控卡口,高速公路畅通,上下高速快捷了。 <p class="ql-block">12月13日0时起,“通信行程卡”服务正式下线。</p><p class="ql-block">自2020年3月上线以来,“通信行程卡”累计提供查询服务超890亿次,最高单日查询量近4亿次,每天处理海量数据,为流调人员及时定位病毒传播链提供坚强助力,也在疫情严重时期为亿万人的出行安全添一份保障。</p> <p class="ql-block">随着跨省旅游不再与风险区实施联动管理等措施推出,旅游行业很快出现回暖。出行平台数据显示,机票瞬时搜索量增长7倍,火车票搜索量增长5倍。</p><p class="ql-block">高速公路货车通行量日均值回升至720万辆,比低谷时上涨超过100万辆;主要航空公司日均航班量持续回暖;12月10日铁路货运量创下近期新高……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运行指标持续向好,“主动脉”和“微循环”进一步畅通,将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12月15-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p> <p class="ql-block">三年来,全国人民与病毒展开持久战,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三年持久战,终于换来了病毒不再那么凶险,不再那么容易危及生命。三年多,我们终于熬过来了,从最初的恐惧,到现在从容应对,没有担心没有害怕,人民不再恐惧病毒。</p><p class="ql-block">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迈向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不等于结束疫情。今后,我想我们都要尽力做到:一是不害怕,我们已经认清了病毒,已经有了应对的招数,病毒的毒性也在减弱;二是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三是相信党和政府战胜病毒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最后胜利。</p> 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已经挺过来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我们一定能尽快平稳跨过转段期,迎来生产生活全面恢复。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