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你们好,转瞬又是一年冬至到,首先给您送去顺庆校区心理中心最真挚的问候。这一期的家长心课堂想要来聊一聊有关于情绪和帮助孩子应对负性情绪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喜、怒、哀、惧这四个字和它们带来的感受绝大多数的人不会陌生。“就是四种情绪”一位家长脱口而出,再接下去问:“如果后三者是孩子长时间体验到的情绪,你们怎么处理?”家长们沉默,似乎在思考,似乎迷茫者更多。没有家长希望自己孩子长时间的处在“怒”、“哀”、“惧”的情绪状态下,甚至如果可以选择,部分家长可能更希望自己的宝贝永远不要体验它们。但是很遗憾,它们四个是我们人类的基本情绪,在人类的口中它们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分,但在情绪的江湖里他们的地位却不相上下。</p> <p class="ql-block"> 情绪的出现,跟我们需要的满足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我曾经为了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发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我用精美的圣诞老人布袋装满了糖果,进班第一件事情就是问他们“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有同学饿了想吃糖果吗?”很多人举手,我随机挑选,被选中的喜笑颜开,其他人则是鬼哭狼嚎,懂礼数的学生被告知他可以随便抓糖无所谓数量的时候,眉眼笑的更甚,其他同学更是怨声载道:“那么多,分我们两个嘛”。饿了想吃东西是需要,拿到糖果的同学需要被满足,情绪:喜;有需要但没拿到糖果的同学,情绪:哎!合情合理。</p>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的生活里,学生们的需要更多。能学业成功、有三两之心好友、受老师喜爱、家庭和睦、有钱买AJ等不胜枚举。有需要就会有两种结果,需要满足以及不被满足,带来的情绪后果我想在看文的你已经很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 家长应该如果应对孩子的负性情绪?</p><p class="ql-block">一、不将负性情绪妖魔化</p><p class="ql-block"> 所有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对于畏蛇人看见蛇的第一情绪是恐惧,但是也恰好这一份恐惧能让我们绕道走保护自身的安全。心思细腻的同学迟到被罚站体验到的情绪可能是羞怯,这一份羞怯可能会让孩子更有时间观念。看到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比沉浸在负性情绪的消极感受里更能让孩子成长。《黄帝内经》当中提到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喏~喜悦也有害处,但是这里可能更强调过度。负性情绪确实会对人造成伤害,但也在“过度”二字。这一段尤其要讲给那些孩子有半点儿风吹草动就紧张到无法自控的家长。</p> <p class="ql-block">二、用心看见孩子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一些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合作,研究母亲和婴儿是如何互动,并用纪录片《面部表情停止实验》记录了下来。前一刻还与孩子亲密互动各自甜蜜的母亲,下一秒突然面无表情,来观察小婴儿的反应,婴儿们从最开始放大声音和动作,到努力尖叫抗议来吸引母亲的注意未果然后绝望的哭嚎,直到母亲重新与其互动,婴儿们才逐渐从哭嚎到迟疑到恢复如初。这个纪录片在提醒我们不被亲近的人看见本身就具有伤害性。你有没有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A不和你玩了,你就去找B 嘛,一天敏感的很。”、“年纪小就是想的多,等你到我这个年龄了,你就不会在意这些了。”这些都是看不见孩子内心需要的典型话语,在需要被满足的这条路上,孩子正在被实际不被满足的需要和家长的反应双重打击。柏燕谊在她的《焦虑的大人和不被看见的孩子》中反复提到,家长应该避免孩子不被自己看见而带来的伤害,听起来很简单,给予孩子不被允许锁门的注视、给予孩子口头上嘘寒问暖、给予孩子理性说教、给予孩子吃新鲜饭菜而自己只吃剩菜的关心……呃,只能说质朴且长期下来无效。</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看见要用心,抛弃一些已经形成的对孩子的自动化想法:他就是懒、他太敏感了、他就是想玩游戏、他就是不想学习……试一试保持毫无预设的空无心态,去感受你正在经历负性情绪孩子背后的需要,答应我即便你觉得再荒诞请别着急打断和说教。然后尝试着给自己和他一些时间还有理解,可能这才是让他们有温度成长,从负性情绪中走出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 我遇见过一个学生小西,他曾告诉我他很挣扎,以卓越的中考成绩进南高,但是这里的高手太多,已经快看不到他的位置了。我想复述他说的几句话让你们听“我现在是长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别人、成绩不如别人、在体育课连跑都跑不过别人,我从未想过自己能透明如此。”、“我中考完的假期犯过错,我打游戏影响了一定的学业进度,后来我发现了问题,就不打了,我想把成绩再提高一点,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上,我只做学习这一件事,竟然还做不好,我真不知道我还有什么用!”</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的孩子正处在小西的境遇中长期低落,那你明白他此时的需要是什么吗?极优异的成绩、不再那么透明、成就感,都不太容易对不对?如果有一次他在考试中发挥的特别好,带着一个很漂亮的成绩回家跟你分享的时候,你是决定防止他骄傲自满抓细节批评打击还是大大方方给他点赞承认他一直以来的努力见到了效果真的很有进步?</p>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情景中,因为有打压式教育的理念,选择前者的家长不在少数,但对于小西这一类他已经感受到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同学,家长层面不顾孩子需要和情感再去泼一盆冷水是否真的合适?所以家长朋友们请用心看见孩子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下期家长心课堂我们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