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日建立正常外交关系50周年的大庆,这是一个大日子,但是因为肆虐世界的新冠疫情和其他问题的阻碍,中日政府都没有隆重庆祝这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日子,这多少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1972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的中后期,随着与前苏联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西进就成了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的重要的选择。与美国的关系已因1971年发生的“乒乓外交”而大幅改善,双方人员往来频繁,都有进一步往下走的打算,而此时如何与东邻的日本改善关系这是也上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1972年7月10日,上海舞剧团《白毛女》剧组在孙平化团长的带领下,正式访问日本,开展了著名的“芭蕾外交”。在36天的演出活动中,成功炒热中日友好气氛,从而顺利地铺平新当选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北京之路,实现了中日关系正常化。</p><p class="ql-block">照片:1972年7月19日,全团游览箱根,中立者孙平化,左二唐家璇。在这儿,团领导向大家传达了周恩来的三句话:“孙平化要平地起高楼,肖向前要向前进,舞剧团要舞起来”。为避免窃听,很多重要的信息都在确认安全的地方传达。</p> <p class="ql-block">其实,“芭蕾外交”出现绝非突然发生,除了有1971年的“乒乓外交”以外,更重要的是有相互的基础。对上海芭蕾舞团来讲,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厥功至伟。松山芭蕾舞团从1958年第一次访华公演《白毛女》到1971年第四次访华,为我们团1972年的访日打下了重要且坚实的基础,我们在访日的演出中,处处受到松山芭蕾舞团的帮助。同时,我们团的《白毛女》最早也是受到松山芭蕾舞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照片:松山芭蕾舞团1971年第四次访华,松山树子来我校作辅导,在302教室上课。</p> <p class="ql-block">访问东京时,我们经常去松山芭蕾舞团的练功房练功。</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间,日立造船厂正与上海江南造船厂商谈合作、引进技术的项目,在关键问题上据说分歧不小,但双方合作的决心都没有动摇过。7月28日,舞剧团在贸促会的安排下,在日立造船厂演出。船厂为了让更多的工人看到我们的演出,特地在广场上搭了一个大舞台,面积与普通的舞台相仿,我们在上面的转、跳都没有问题,这是我在露天舞台上演出最过瘾的一次。</p><p class="ql-block">照片:白毛女(余庆云)大春(史钟麒)第七场相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八任外交部长唐家璇和我们兄弟俩</p> <p class="ql-block">中日官方没有隆重庆祝中日建交50周年,但民间还是有不少活动。照片是日本东海大学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佐佐木莉子的有关中日建交密幸的毕业论文,她的指导老师是前中国留学生,现在的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成文前,佐佐木莉子曾经与我用Zoom做过讨论,叶教授在旁当翻译和解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