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天寒地冻,数九过冬

丹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邯郸冬至夜思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唐)白居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邯郸驿里逢冬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抱膝灯前影伴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想得家中夜深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应说着远行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冬至起源</b></p><p class="ql-block">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23日,今年的冬至日是12月22日,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冬至习俗</b></p><p class="ql-block"> “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过了冬至,白天会越来越长,阳气回升,大地消寒回暖,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应该祝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是冬至比过年还要隆重,还要重要。古时候,每到“冬至”这一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相互拜访。唐朝和宋朝的时候,冬至是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日子,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明朝和清朝,皇帝就在北京的天坛举行祭天仪式,而老百姓也要在冬至这一天向父母亲祭拜。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冬至美食</b></p><p class="ql-block"> 冬至馄饨夏至面。在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馄饨吃饺子的习惯,在南方则有吃冬至团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冬至吃饺子,俗称“捏冻耳朵”。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风刺骨的冬至李,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不少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于是吩咐弟子把羊肉、辣椒还有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以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送给百姓吃。后来乡亲们的冻耳朵都治好了,从此,每逢冬至,人们争相效仿,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馄饨的习惯与纪念盘古有关。天地曾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是盘古将天地于一片混沌之中分离开来,开天辟地。冬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是阴阳二气变换之时,所以这一天,人们会煮馄饨吃。</p><p class="ql-block">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p>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过了冬至就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了,人们称为“数九寒天”,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完“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气就暖和了。后来,又发展为“画九”“写九”等习俗。温暖一天天到来,寒冷一天天消去,就在“九九消寒图”里形象地呈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创意“九九消寒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