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军旅(连载1)

杨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府影视】优秀奖</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上塞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元1977年元月8日,川南屏山县城像过年似的,张灯结彩,人民广场,城区大街上,锣鼓喧天,鞭炮声声,机关干部、企业工人、街道群众、学生及新兵亲友们站在街道两旁,高高地举着“一人参军,全家光荣”,“欢送人民子弟兵"的红布标语,场景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们在县武装部操场整装集合,参加了屏山县革命委员会隆重举行的新兵入伍欢送仪式。大会结束后,新兵队伍在干部、群众、学生和亲友们的欢送下,敲锣打鼓,途经人民广场、三八面粉厂、西正街,来到轮船码头。下码头的石梯两旁站满了欢送的群众,这里人山人海,鞭炮声声,在父老乡亲们的欢送下,新兵们登上了开往宜宾的[红卫22号]客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沙江,这条长江的上游,以其湍急的水流、金黄的江面和险峻的峡谷而闻名遐迩。今天,新兵们乘船出川奔赴北疆,感受它的壮丽与神秘。船缓缓驶离码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我们逐渐深入了金沙江怀抱。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浪花拍打着船舷,发出阵阵悦耳的声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轮船在湍急的金沙江上行驶,此刻心情非常激动,我走过轮机舱来到船尾,站在甲板上,双手护着客船栏杆,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看着金沙江上飞起的浪花朵朵。在甲板上,时不时的看见金沙江上漂过来的木排,看着那长长的木排,被客轮行驶的巨浪,驱赶的一高一低,很似险峻,让人浮想联翩。江上漂浮着木排,两岸风景如画,是金沙江上一道美丽风景,她深深地记忆在我的脑海里。在客轮上,吹着微微河风,想着千里从戎北上塞外,憧憬着美好的革命理想和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轮船在金沙江上行驶了四个多小时,下午五时许,[红卫22号]轮船驶达宜宾港,停靠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合江门码头。长江、金沙江与岷江在这里深情相拥汇合而得名,三江口美不胜收,共同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江河画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合江门之巅,放眼望去,只见江水浩渺,波光粼粼。金沙江的浑黄与岷江的碧绿在此交汇,仿佛是大自然最巧妙的调色盘,绘制出了一幅清浊分明、界限清晰的壮丽图景。这一刻,你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流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江汇合处河风特别大,冷飕飕的河风吹打在新兵的脸上。上岸后,新兵们整队集合,背着背包三路纵队,徒步经过东街、大观楼、人民路到达宜宾火车站,由于军列晚点还未进站,兵站戴红袖套的值班首长,指挥新兵们在站台上等候军列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处于困难阶段,基础设施也在恢复建设,人们生活贫穷,交通落后。每年,运送新兵到部队的交通工具,不是现在的飞机、高铁和绿皮火车,而是解放军总后勤部,调拔铁道部装货物用的黑皮闷罐火车。我们在站台上等候了一个小时后,一辆蒸气火车头牵引着十多节闷罐车由西向东缓缓开来,在部队接兵首长的指挥下,新兵们有序整队登上了军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列闷罐车厢,是一个能装载六十吨货物的长方型铁厢,四壁空空,没有电灯,没有日常用水和厕所,窗户既少又小,还不能完全打开。车厢车顶悬挂着一盏昏暗的小马灯,用来夜间照明。上车后,车门和车厢用一条二十公分长的铁链连子挂扣着,这个二十公分的空间既用作白天通风采光,也是在闷罐车上唯一能大小便处的地方,新兵们要大小便,都在此处解决问题。上车后,车厢内已用红砖垒起了一条铺沿,铺上的稻草就形成了一个大通铺。张大喜排长和吴学仁、李二平两位班长叫新兵们各自打开背包,将床单铺在闷罐车厢的草垫铺上,大家铺好各自床单后,就这样席地而坐,席地而卧。不一会儿,车厢外传来“哐当”一声闷响,闷罐火车伴随着“轰隆”、“轰隆”及汽笛鸣声,徐徐地从宜宾火车站启程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列黑皮火车,驶过了川南丘陵和成都平原,一路快速行驶在宝成线上。宜宾籍六百多名入伍的新兵,乘坐在这列黑皮闷罐军车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天的旅程中,在张大喜排长、吴学仁和李二平班长的组织下,新兵们一路歌声嘹亮,在车厢里唱着欢快的军旅歌曲,随着军列从四川北大门广元出川,穿越风景秀丽的秦岭大巴山 、西北黄土高坡,途经“古都西安”、“商都郑州”、“塞外明珠张家口”、“平城大同” 和丰镇等城市。历经六天五夜的长途颠簸,于1977年元月13曰晚 ,从“天府之国”四川驶达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火车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兰察布的冬季,是冷的极致,也是美的极致。它以一种不加雕饰的纯粹,展现了自然界的另一种风情,让人在刺骨的寒冷中,也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壮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夜,天上飘扬着鹅毛般的大雪,地上结着厚厚的冰雪,寒风凛冽,雪风刮得"呼、呼、呼呼”的直响,这已是乌兰察布盟最冷的冬季了。新兵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戴着皮帽皮手套,脚上穿着大头鞋,都感觉非常寒冷,下车后冻得全身手脚冰凉,瑟瑟发抖,有好几位新兵下车后脚踏冰雪摔倒在地上,宜宾还有两位战友,在闷罐军列上着凉后感冒高烧,军列到站后,马上就被救护车送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80医院治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集宁火车北站,各团接兵首长有条不紊的将新兵列队集合,等候接兵车辆,组织大家有序上车。我们屏山县大乘区入伍的杨宁、王刚、陈兴富、欧阳戎、廖汉初、杨立银、杨期怀、杨怀树、王道全、陈国祥、杨相华、刘泽银、刘从荣、舒进兵、廖永高、李家乡、龙承军、喻地成、王治松、谭昌富、尹国伦、洪克林、尹林、李家勇等20多名新兵 ,在集宁北站站台上列队等候去连队的车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一会儿,一辆敝蓬军车向我们列队地方驶了过来,这时,张大喜排长立急指挥新兵们有序上车。上车后,吴学仁班长用浓浓的乡音河南新乡话,神秘地告诉我们说:“你们知道不,这是一辆炮团拖重炮的苏联嗄斯牌汽车”。不一会儿,又调头面对我们神秘说:“以后你们啥都会知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乘岩门入伍的小个子杨期怀战友,是这次接兵在大乘中学挑选的应届高中生,在上车时,由于后车板很高,又背着背包行李,穿着大头鞋,爬吊了好几次,都爬不上车,还好车下的接兵班长和车上的战友们,又拖又推,才把他推扶上汽车了。这辆苏联嘎斯敝蓬军车,才慢慢地行驶出了集宁火车北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乌兰察布的深夜,一片静悄悄。军车在110国道察哈尔右冀前旗的一条漆黑公路上行驶,行驶中车灯射往公路远方,我们在车上还看到不远处有好几只在雪地里寻食的野兔,听见嘎斯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后,这几只野兔迅速逃窜,逃离了我们的视线。刺骨的雪风吹刮在新兵脸上,很少见过冰雪严寒的四川兵在车上冷得冻手冻脚,双脚在车板上直跺脚,也不知道,军车将要把我们运送往何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敞篷军车在国道上行驶了一个小时,途径侯家沟,就进入到营区公路,经过了师部、医院,汽车向左行驶开进了一条弯弯曲曲进脑包山上公路,在进入营区的一个山坡处,新兵们在左右摇摆的军车上,看见了远处半腰山上有像星星一样的灯光,车上有几个战友激动地跳了起来,指着亮灯光的地方用四川话说:“你们听,还有敲锣鼓声音,好像要到连队”。不一会儿,军车就在半山腰的营房操场上停了下来,操场上站满了前来迎接新兵的指战员们,锣鼓声和战友们的欢迎呼声,响彻云霄,场景非常感人。带队的张大喜排长,从驾驶室里下来,向车上的我们大声喊道:“战友们,到家了,炮一连欢迎你们”。新兵们这才知道到了部队军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大山,炮一连从1969年11月奉命北上,就住扎在这大山沟里,后来才听老班长们讲,这里就是乌兰察布盟有名的“脑包山”,“脑包山”最高主峰海拔有二千多米。新兵们带着自己背包行李,纷纷从汽车上跳到半尺多厚的雪地上,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冰天雪地,荒凉的大山。新兵们都瞪着大眼,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一个个心都凉了,脸上表露出不安和焦虑。短暂的集合列队后,连部值班长宣布新兵分班命令,我和李家乡、王治松、李家勇、喻地成、刘泽银,还有几个山西晋城的战友分到新兵二班,王道全、刘从荣、尹国伦几个战友分到了二连。分班宣布后,连队干部战士热情地,帮新兵们背提背包,问寒问暖。送我们到二班营房,老兵们送茶倒水,取暖火墙烧得寝室内暖和和的,忧如回到了家的感觉,让我们万分感动。先前的不安和焦虑,已被连队干部、老兵们这热情而瞬间熔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蒙乌兰察布的冬季非常寒冷,寒风凛凛,恰似一幅美丽的北国风光景色。每年,最冷的寒冬腊月,气温都是在零下20 —30摄时度。205师指战员们北上后,为了解决取暖这一难题,采取了传统用烧煤的方法取暖。这种取暖的方法,还真比较特别,就是在建营房时两个班共用一个进门通道,在通道里各建一个取暖火炉,同时在各班寝室里用砖块砌一个长1.5米、宽约0.25米、高1.3米的取暖火墙,将火炉烟道出口连接着寝室取暖火墙。取暖原理,就是火炉煤烟,经过取暖火墙内的循环烟道,将热能保留在了取暖火墙内,再连接室外烟囱管道,把燃烧后的二氧化碳煤烟废气排放出去。这个取暖方式虽然比较原始,但是效果不错,安全节能环保,火炉烧的取暖火墙可使室内温度能达20c度以上。班里战士们每天的开水、洗脸热水等生活用水都靠它来解决。军训一天下来,到了晚上睡觉前,新兵们都把大头鞋里潮湿的鞋垫、袜子,放在热腾腾的火墙上烘烤,这样第二天穿上更加舒服些。这对很少有见到雪景的四川兵来说,室外冰天雪地,室内像春天一样暖和和的,就是天壤之别,确实让人不那么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包和行李放好后,班长又通知我们新兵到连队操场集合,整队徒步到了饭堂。连队饭堂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十多张矮矮的四方桌,战士们在这里就餐没有吃饭坐的板凳,饭堂里整洁明亮,连队干部战士都在这里吃饭就餐,按照班排序列以班为单位,战士们一块蹬着围在四方桌前吃饭就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晚,炊事班李天林班长和老兵们还特意为四川新兵,准备了辣椒多一点的土豆丝、白菜炒肉片和热气腾腾的番茄蛋花汤。这一晚,是我下乡当知青,离开四川家乡吃得最香的一顿。记忆里,火车开往内蒙沿途有兵站的地方没几个,印象里成都、广元、西安、郑州、大同火车站设有兵站,到了兵站才能吃上一顿米饭和馒头。记得那天夕阳西下,已过吃晚饭的时候了,被闷罐军列颠簸已饿的饥肠辘辘新兵们,还趟在铺上做自己的美梦。排长一声急哨并大声喊道:“列车马上就到广元兵站,大家准备下车,集合开饭去”。军列驶进广元火车站,列车徐徐停靠,在张大喜排长的口令下,新兵们下车后,集合列队带上自己的漱口盅到兵站就餐,饥饿状态下的新兵们,听到开饭的口令后,就不听指挥了,大家迫不及待,蜂拥而上,几十个人拥挤到一个装满米饭的大簸箕周围,同车厢的战友刘泽银在用盅盅盛米饭时,被后面来盛饭的战友推挤进了大簸箕里,一只大头鞋踏进了装满米饭的大簸萁里,脚刚刚从簸箕里退出来,不到三秒钟,大头鞋印就没了,被抢米饭的战友用漱口盅全盛去了。那场景,狼籍一遍,大家都在围着大簸箕盛抢米饭,生怕盛不到饭吃,斯文一点的新兵,根本无法抢盛到米饭充饥。广元这顿晚餐,等战友把米饭都盛满后,大簸箕里只剩下一点点米饭了,我和杨期怀、陈国祥各自只盛了半盅盅米饭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晚上,饿来睡不着觉,就和班长讲起晚餐抢米饭的事,班长吴学仁才悄悄给我讲:"到了兵站就餐时,一定要早点去排队盛饭,盛第一盅盅饭不要盛满了,只勺一半,赶紧吃完,再去盛满第二盅盅,你就一路不会 饿肚子了”。凭着班长传教的"盛饭经验",列车行驶去内蒙的沿途路上,每到兵站就餐,都会用上班长的“盛饭经验”,班长的“言传身教",使肚肚吃得饱饱的,没饿上肚子。遇上没有兵站的时候,排长就会把在兵站事先准备好的面包、馒头发给大家解决温饱。临时停车和等候绿皮客车通过时,新兵们是不能下车停留的,不管等候多长时间,都只能在车上等候。闷罐军列在规定火车站停靠后,新兵们才能跳下闷罐车厢,像放风时的,跑步上厕所,抓紧时间解手方便及洗漱,方便洗漱完毕,赶紧拿着自己的军用水壶,去开水房排队装开水,解决车上饮用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军列驶达河南郑州兵站,开水房前排着四路长长的队伍,等到我放开水时,锅炉开水绿灯变红灯,开水放完了。就在这时,站台执班工作人员吹着急哨,叫新兵们赶快上车了,此刻,我也就没多想了,为解决列车上饮水解渴,我放满了未开的一壶水跑步上了军列。幸好那会儿年青身体好、身体棒,喝了这么多生水都没有闹肚子。这晚,第一次来到连队食堂,看到这么多可口的饭菜,忍不住一口气,就吃下了两大碗米饭。至今,也忘不了入伍到部队的那一夜,忘不了连队那一顿丰盛的晚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经了知青岁月,又踏上从军生涯,在这片白雪皑皑的要塞边关,幢憬着美好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军之路,从军之梦,道路坎坷而漫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部分来源网图,鸣谢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宁,四川乐山市人,曾下乡当过知青、当过兵。热爱写作,有四百余篇文章先后刊载于《人民政协报》、《中国质量报》、《四川日报》、《四川旅游报》、《宜宾日报》、《天府作家》、《天府散文》等,其中有十余篇文章荣获省市好新闻奖。2019年【难忘的军旅】,荣获《天府影视》优秀作品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