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中共南岸区委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华诞,编辑出版了《图说南岸党史》。正文第一页,有一份留美学生表及解说:"《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关于广益中学学生陈茂康留学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岸党史》正文首页。方框内为留美学生表</p> <p class="ql-block">△留美学生表(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表格和解说文字赫然跃入眼帘时,我心中充满惊喜。2014年,我写著《广益校史》、编辑广益校史馆图文,虽然都把陈茂康收进了"校友人物"章节、专栏中,但限于对他知之极少,仅有20余字介绍,心存遗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广益校史》陈茂康简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都随时留意蒐集他的信息,至今也有了一些收获。这次《南岸党史》开篇载入陈茂康,是他个人的殊誉,广益中学的殊誉;我决定趁此时机,就手头现有资料,向大家讲讲他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字晋侯,生于1890年,四川巴县人,从小入读广益学堂。</p> <p class="ql-block">△陈茂康(1910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降生那一年,重庆被迫开埠。英国基督教公谊会进入重庆传教,1892年在大梁子九井开办了广益男子学校。1893年男校迁仓平街,1894年更名广益书院迁下都邮街,1898年更名广益学堂,1904年更名重庆广益中学迁巴县崇文里今址。</p> <p class="ql-block">△1904年巴县崇文里广益中学已竣工的校舍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益中学是一所新式学校,按照英式教育办学,他的课程设置,与当时充斥重庆"以'四书五经’纲常伦理为主"的书院旧教育课程迥异。广益遵循"学贯中西,明体达用"的理念,开设语文及文学、英文英语、算术、几何、代数、物理、化学、中史及外史、欧亚地理、生物、图画、音乐、体操、手工等课程,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占比很大。对此,有清代廪生时任广益教师李某撰文赞曰:"本校之设立重庆也,新政方始,科学独先"。一个"独先",点明广益中学开启和引领重庆教育的先行者角色,因之,大受社会青睐,入读者众多。</p> <p class="ql-block">△广益中学早期开设的部分课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正是在这样的新学里,从小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给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04年,他在广益中学旧制2班毕业,当时,学制为七年,相当于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业。2班毕业生只有硕果仅存者4人,多数同学被淘汰出局。毕业后至1910年,他的经历我无由知晓。</p> <p class="ql-block">△姓名上画圈者为2班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9年,清政府外交部游美学务处,开展选派第一批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留学工作,从630多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同年10月送抵美国留学。消息有如惠风吹拂,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激起了留美躁动。</p><p class="ql-block"> 1910年7月,游美学务处启动考选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的工作。清政府定下章程,考生所报的留学专业,以理科为主占比十分之八,文科仅占十分之二。陈茂康欣然报名参加考试,并选报了他中意的理科专业。考试分为两场举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场是初试考选,于7月21日进行。考试科目为国文、英文。陈茂康对这两科胸有成竹。7月25日初试放榜,从来自五湖四海的400余名考生中,录取了平均分及格者272名,进入第二场角逐。陈茂康以第72名上榜。</p> <p class="ql-block">△初试录取名单(第二页未完,省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场是复试考选,自7月26日开考,至29日结束。考试科目为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文或法文,物理、植物、动物、生理、化学、三角,高等代数、立体几何、英国史、美国史、世界地理、拉丁文。按考试规定,绝大多数科目需用英文答题。对陈茂康而言,在广益学的西学课程,与考试科目契合度高,而且由英人执教的英文更让他耳濡目染功底厚实,在考场上他有底气沉着应对,气定神闲地完成了考试。</p><p class="ql-block"> 考生们在8月初盼来了发榜。3日,《北京日报》《申报》等各报,争相报道了第二批游美学生70人录取榜单,以考生各科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至第70名为止,最高79分,最低50分。</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以"六二十分之三"分,列榜单第39名,成为唯一一个在川、渝地区接受中学教育而考取清末庚款留美的考生。查初试榜,陈茂康居第72名,名次在他前面的71人中,有30人在复试中名落孙山。复试上榜的还有第55名胡适、第24名赵元任、第28名竺可桢三位后来斐声中外的大学者。</p> <p class="ql-block">△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名单</p> <p class="ql-block">△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年8月,陈茂康随第二批庚款留美生乘中国号邮轮,从上海启碇西航。大家挥别祖国,胸中豪气干云,横越浩瀚太平洋,去彼岸追寻经世济时的梦想。9月,抵达美国,开始了留学逐梦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以美方记录的第二批庚款生入境名单为基础列表(局部)</p> <p class="ql-block">△1910年9月抵达美国留影。后排左一陈茂康、左三赵元任,前排右三胡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和胡适、赵元任等16人,就读康奈尔大学。陈茂康攻读电机机械工程专业,1914年获得学士学位。其后,进入协和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深造,并于1915年获得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就读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胡适、赵元任、陈茂康等10余好友,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民间社团,主张以学术进步,促进国家近现代科学进步,促进民权国力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社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面列表中关于陈茂康参与创办中国科学社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16年,陈茂康学成归国以后,投身教育事业,出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务长;该校在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今西南交通大学)。陈茂康是该校著名教授,又担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在无线电方面的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唐山交大校门</p> <p class="ql-block">△西南交大校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斐陶斐励学会",是1922年成立的民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团体之一,在全国各主要大学设立分会,皆以校内最知名和品德高尚的教授为会员。唐山交大同时成立斐陶斐励学会唐山分会,陈茂康和校内几位著名教授当选,成为唐山分会首批会员。</p> <p class="ql-block">△斐陶斐励学会唐山交大分会会员名单(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华北沦陷。唐山交大被迫南迁。陈茂康不离不弃追随学校,辗转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各地;全校师生不惧战火,共克时艰,颠沛流离,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弦歌不辍,直到抗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唐山交大冶矿系民三二级(1943届)毕业合影,前排坐者右五为陈茂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唐山交大肩负起支援兄弟院校重任。1953年,全国第一次院系调整,陈茂康调往前一年创办的华南工程学院,任电讯系教授。</p><p class="ql-block"> 1956年,全国第二次院系调整,陈茂康和华南工程学院大部分教师,服从国家需要调往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当时,成电草创,条件差,困难多,工作重,但陈茂康把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视为自己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荣耀。他无怨无悔地挑起重担,主讲电工原理、电力实验、无线电实验、电磁波学、雷达学等多门课程,出色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陈茂康晚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他在自己的桑榆之年,用对人民教师情操的坚守,抒写出人生的晚霞华章。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茂康学长,留给南岸党史一段佳话,留给广益中学一页青史,留给广益师生和校友永远流传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