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怀旧心理,也许80年代初期在龙山公社度过那段美好时光,每次回铁岭时,我都有意从位于铁岭市南面的铁南大道进入市区,只是想看看位于铁南大道西侧的龙山公社(龙山乡)办公地址。每当看到那座灰色的三层办公楼,雨搭下面悬挂的单位标牌,暖暖的亲切感油然而生。那是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也是我引以为骄傲的一段人生经历,充满了岁月情怀,时常让我魂牵梦萦。</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与爱人、孩子路过龙山乡时,特意下车,在办公楼前拍照留念。那是个星期天,遇到当年公社会计,如今副乡长的王德福。他陪我们在楼内转转,简要介绍龙山乡近些年来的变化,虽没见到更多熟人,重返故里,触景生情,一切那么熟悉,又那么亲近,内心仍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2005年,龙山乡党委和政府搬迁至龙首山东麓七里屯村,原址拆为它用。这似乎拆掉了我心中一座偶像。再去铁岭,也不必刻意从铁南大道进入市区了,然而,当年龙山公社那些温馨相依的画面,却时常在脑海中浮现。</p> <p class="ql-block"> 1982年夏季,我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龙山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当时龙山公社2万多人口,11个行政村,环绕铁岭市城区四周。龙山公社定位是“蔬菜公社”,保障铁岭市城区居民蔬菜供应,要做到“旺季不烂,淡季不断”。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乡村企业相对发达,社员生活比较富裕。无论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收入,在铁岭地区名列前茅,号称“辽北第一公社”。</p> <p class="ql-block"> 刚到公社时,我还没成家,住办公室。第二年结婚,结婚那天是周日,婚礼在公社二楼会议室举行,公社机关和我爱人单位同事、同学们来参加。大家吃喜糖、磕瓜子、喝茶水,讲些祝福的话。婚礼仪式简单朴素,没摆酒席,却不失喜气洋洋氛围。</p><p class="ql-block"> 成家后,没有住房,公社领导考虑我俩家都在外地,在办公楼三楼南侧腾出一间屋让我们住,楼内没有卫生间,有很多不便,但并不感到寂寞。一楼有值班室,机关干部轮流值班。派出所有值班民警,随时处理治安问题。公社有食堂,饭菜简单,却干净卫生。那时生活虽然艰苦,但感觉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我和爱人时常顺着铁南大道散步。那时候,铁南大道西侧,临近公社办公楼南面的前八里和后八里村之间是一片开阔的菜地,爬架的豆角、黄瓜,青红相间的辣椒,沉甸甸的紫皮茄子、青茄子,还有一簇一簇的卷心菜,一畦畦麦苗般的韭菜,一垅垅连片的大葱,各种青菜生长茂盛。清沏的渠水映着夕阳余辉,潺潺流进五颜六色的菜田里。我和爱人踩在菜地软软的田埂上,伴着清爽晚风,边走边聊,心情格外舒畅。</p><p class="ql-block"> 后来爱人怀孕了,再到菜地散步时,她说非常想吃葱叶,想想这么简单的需求,应该满足她,但还是有几分忐忑和羞涩,一是顾忌公社领导身份,二是顾忌葱是集体的。每次揪葱叶时,我总是先看看葱地周围是否有人,没人时再挑几根稍嫩一点的葱叶揪下来,从不多揪。那时不懂得怀孕时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的道理。现在回想起来,倒有几分悔意,不如多揪点嫩葱叶,让她吃个够。</p> <p class="ql-block"> 我到龙山公社时,党委书记董维魁,管委会主任安克勇。董书记已近60岁,满头银发,双眼炯炯有神,在干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对我这位新来的年轻人,他尽力关照和培养,平时下村考察,时常带着我,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我还清楚地记得,到公社报到那天,已是傍晚时分,机关干部已下班,董书记一直等着我来。在公社食堂土炕上,围着小饭桌,他用四菜一汤热情地招待我,边吃边聊,还喝了点白酒,这已是公社最高接待规格了。</p><p class="ql-block"> 听说我还没处对象,他亲自到市直机关找一些老熟人,介绍我的情况,帮我解决个人问题。知道我处对象了,让我带来给他看看。在冬季的一个星期天,他骑着自行车,冒着寒风,特地从家里赶到单位,帮我把关,亲人般的关怀,使我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公社第二年,组织上选派安克勇到辽宁师范学院读书,董书记极力推荐我担任龙山乡乡长职务。那时,我刚从校门出来,学生气十足,也有点傲气,处理问题难接地气。他指点我说:“如果大队或小队的干部有事来找你解决,一定要耐心接待,认真解决。即使从你的角度看,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要认真对待。下面干部找你,必然有他难处,否则他就不会来找你了,容易解决的事,他自己就解决了,何必找你呢?对基层的事不能简单处理,也不能冷淡,这些事如果处理不好,常了以后,大小队干部就会对你疏远”。这些只有长期在基层工作才能提炼的至理名言,如同座右铭,一直提醒着我,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何时何地,一定要认真对待和解决基层反映的问题,这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我在公社期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农村经济体制转换的变革期,我恰巧赶上了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亲身经历了这段变革:如对村集体财务进行整顿,实际是在实行包干到户前,对村集体财产状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摸底和清理;推行家庭式联产承包责任制,我直接负责西辽海和英城子这两个村包干到户的推行工作;运转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向政社分开,建立乡人民政府的行政体制,我成为龙山乡第一任乡长;参与了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这个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等。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目睹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对乡村经济所带来的触动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7点钟,董书记会准时来到他办公室。公社其他领导安克勇、乔永森、任维俊、王祥高、李洪志、张文玉、方友会等,也陆续来到董书记办公室。各自简要汇报前一天工作情况,开了什么会,遇到什么矛盾,怎么解决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董书记办公室面积不足二十平米,我们或坐或站着,半月形围着他。董书记时而细听、时而抽烟、时而点评,对事情利弊分析简练透彻,对工作指示明确清晰,令人信服。就是在这耳濡目染熏陶中,我学到了基层干部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早晨办公会是不成文的规矩,不似制度的制度,只要董书记不外出,除去星期天,几乎天天如此。遇到重要事情,再召开党委会讨论决定。他带领公社领导班子恪尽职守,严于律己,兢兢业业,开拓进取,是乡村基层工作模范的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与我共事的其他乡领导,以及乡村干部和社员们都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他们诚恳朴实的做人做事态度,不事张扬,不计辛苦,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对我之后的成长进步,给予很深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不可倒流,龙山公社已远逝于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我心中,龙山公社那段特殊的历史映象,不会湮灭,依然那么清晰,那么珍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