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方塔园寻古

云中马

<p class="ql-block">方塔园,位于上海松江,以北宋方塔为主体,汇集诸多古建,1981 年建成。 这里原是唐宋松江府的中心,府衙、城隍庙与兴圣教寺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穿透历史弥漫的烟云,俊秀端正的方塔在湖水、波光、竹林、古木中矗立千年。 </p> <p class="ql-block">清代黄霆诗:“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p><p class="ql-block"> 黄霆诗碑。</p> <p class="ql-block">全园占地面积 182 亩,东有爱民街、西有三公街,从前是古代文人会聚地,如今是松江古城中一座寻古访幽、 观赏历史文物为主题的园林。 </p><p class="ql-block">北大门。 </p> <p class="ql-block"><b>浦江原石,</b>正对北门,上有费孝通“方塔风铃”题刻。 </p> <p class="ql-block"><b>古井和银杏树,</b>在原石后,为明代府城隍庙后院遗存。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照壁,</b>位于广场中央的方塔前。 </p> <p class="ql-block">壁高 4. 75 米、宽 6. 1 米。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庙门相对。建于明洪武三年( 1370 ) ,距今已 650 多年, 是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之一。 </p> <p class="ql-block">两侧白墙中间,分别镶嵌圆形砖刻图案,东为青龙,西为白虎。 </p> <p class="ql-block">正中由 70 多块特制的大方砖,组成约 30 平方米画壁,上面精雕细琢走兽、飞禽、树木、花卉和珍宝等;包含着 40 多个宗教神话故事。 </p> <p class="ql-block">相传历代赴松江做官的人,第一件事就是去拜照壁。一求为官圆满,二警示自己要为政清廉。 </p><p class="ql-block">其中奥秘就在图案中。图案四角为: “奉献天书 ” 、“平升三级 ” 、“封侯挂印 ” 、“福禄双全” 。 </p><p class="ql-block">宣示为官圆满一生。 </p> <p class="ql-block">图案中部神兽,龙头狮尾、鱼鳞、牛蹄,民间俗称四不像。 </p><p class="ql-block">传说这个怪兽叫 “ 犭贪” ,力大无比, 天下无敌。它脚踩元宝,珊瑚,玉如意,犀牛角,已拥有世间一切。但仍贪得无厌,一天在海边看到红日,想要吞食,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 </p> <p class="ql-block"><b>古水陆池,</b>位于照壁前,凿于唐五代后汉乾佑年间 (948-955) 。宽 4 米余, 长 8 米余。 </p><p class="ql-block">开始,并未留意,后来才知道,它远比照壁古老。 </p> <p class="ql-block"><b>方塔,</b>原为兴圣教寺塔,位于方塔园的中心、照壁后方;建于北宋熙宁、元祐年间 ( 1068-1093 ) 。</p><p class="ql-block">塔身袭唐代砖塔形制成四方形,故称方塔。 </p> <p class="ql-block">塔系砖木结构,共九级,高 42. 5 米。 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斗拱层叠,形体优美,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 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p><p class="ql-block">1996 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入内,可见底层金属质感的木结构顶。 有又窄又陡的木梯可登塔,但现封门, 禁止登攀。 </p><p class="ql-block">九百多年间,方塔多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上世纪七十年代。 </p> <p class="ql-block">四方塔,是唐代砖塔风格;斗拱等大部分构建保留了宋代原物。 </p><p class="ql-block">唐风宋韵,蔚为大观。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斗拱,层叠而起。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檐角风铃,铃声悠扬。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忽然,一朵白云飘来,似祥兽飞吻塔尖。 </p> <p class="ql-block"><b>古寺柱础,</b>位于塔西。 </p><p class="ql-block">1976 年在清理地上浮土时,发现古兴圣教寺大殿两块巨大的石柱础,每块高 0. 9 米,重约 3 吨。 </p> <p class="ql-block"><b>望仙桥,</b>位于塔东南 100 米的河上。 </p><p class="ql-block">据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 的县志记载 : “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 ” ,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 </p> <p class="ql-block">桥为平桥,南北走向,长 7 米,宽 3. 2 米,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线条流畅。 </p> <p class="ql-block"><b>唐代市河,</b>望仙桥下,东西向的河既是市河,也是原来的护城河。 </p><p class="ql-block">尚有部分驳岸遗迹。 </p> <p class="ql-block">除了以上原地古建,现有多处古迹从外地迁入,也有若干新仿古建筑。 </p><p class="ql-block"><b>五老峰,</b>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 </p><p class="ql-block">位于方塔西侧的园洞门内, 有五块太湖石耸立,名曰“五老峰”。 </p><p class="ql-block">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明末园毁,仅存此峰。1973 年迁入方塔园。 </p> <p class="ql-block">五峰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 4 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 瘦” 的特点。 </p> <p class="ql-block"><b>厉廉堂,</b>位于五老峰后,为新建筑,面阔三间,周以回廊。 </p><p class="ql-block">堂内展示古往今来的廉政人物、廉吏格言、廉政故事,介绍 24 位古代廉吏的事迹和近现代革命英烈、贤达和劳动模范的事迹。 </p><p class="ql-block">现已成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p> <p class="ql-block"><b>其昌廊,</b>位于园内西侧,为木结构仿古长廊。</p><p class="ql-block">这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游廊长约 70 米,宽 2 米,北高南低。高处一侧收藏有董其昌碑刻,南接水榭。 </p> <p class="ql-block"><b>董其昌临怀素 “ 自叙帖 ” 碑,</b> 原在松江邱家湾明代建的啸园内,清末园废。1975 年发现这一套共 9 块碑刻中的 5 块,遂移入园中长廊。 </p> <p class="ql-block"><b>读锦鳞,</b>与长廊相连的水榭。倚着榭内的美人靠,可看水中锦鲤鱼。 </p> <p class="ql-block"><b>兰瑞堂,</b>位于其昌廊西侧,明代建筑。 原位于松江包家桥东堍,1984 年迁入。 </p><p class="ql-block">厅内一梁四柱为“金丝楠木”, 故又称此为“楠木厅”。 </p><p class="ql-block">现辟为三部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馆、 明朱舜水纪念堂和个人花鸟画展。</p> <p class="ql-block"><b>美女峰,</b>有大、小美女峰两座,分别位于兰瑞堂前和东侧。 </p><p class="ql-block">大美女峰原在松江明代书画家孙克弘宅园,小美女峰原在明代建的梅花庵中。 1975 年迁入。 </p> <p class="ql-block"><b>日月湖,</b>塔的南边,有一片湖水,称 “日月湖”。 古时曾有日河、月河穿流交融于此, 连通古市河。 </p><p class="ql-block">湖畔有一片约 2 万平米大草坪。北面濒河,为亲水坪。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草坪看方塔,亭亭玉立,在水一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草坪南端,有古树、古道。 </p> <p class="ql-block"><b>铁笛坊,</b>湖畔,有一旱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别号铁笛道人之画舫,故名。 </p><p class="ql-block">杨维桢除工诗、文、善书、画,又好吹笛;常手持铁笛一支,吹奏于林间湖畔。 </p> <p class="ql-block">竹林,塔园东部还有一大片竹林,是将原有竹林扩建,占地 7333 平米,是园中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竹子品种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筐竹、淡竹等几十种。 </p><p class="ql-block">中间建有赏竹亭。 </p> <p class="ql-block"><b>陈公祠,</b>原位于松江区西塔弄底,1999 年底迁入。 </p><p class="ql-block">现存祠殿两进,门厅为三间七架梁,檐下设有斗拱,斗拱之间雕有花卉图案。 祠内有陈化成的生平事迹。 </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抗英名将陈化成,在 1842 年的吴淞保卫战中英勇牺牲。 </p> <p class="ql-block"><b>明代神道石像,</b>为古墓神道两侧的石雕武将、文臣、马、羊、虎等。</p><p class="ql-block">此明代神道两侧的 14 座石像生和碑碣座,皆为松江各地陆续出土,近几年迁入。 </p> <p class="ql-block">松江是上海之根,方塔园是上海的露天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石像肃穆地站立在历史的光影中。 </p> <p class="ql-block"><b>心之园,</b>在塔园东北角,由一座 252 平米的仿古建筑和 2000 余平米绿地园林组成,是为残障人士专设的文化园。 </p><p class="ql-block">室内展示残障人创作的书画、丝网版画、刺绣、剪纸等作品。 </p> <p class="ql-block"><b>张弼老宅,</b>在塔园东北角,原在松江坍牌楼,2013 年迁入。 </p> <p class="ql-block">张弼( 1425 ~ 1487 ),明宪宗成化二年进士,兵部郎,后为江西南安知府。 明代中期松江书派的首席书法家。 </p> <p class="ql-block"><b>琼花苑,</b>原在园内有 28 株琼花。建苑后扩种,现有各种品种琼花 138 株。 </p> <p class="ql-block"><b>天妃宫,</b>位于方塔东北,原是上海河南路桥北堍的天后宫大殿,建于清光绪十年 (1884) 。 面积 330 平方米,高 17 米,砖木结构。1980 年移入。 </p><p class="ql-block">现今,为上海地区唯一幸存的妈祖庙遗迹。 </p> <p class="ql-block">大殿俊秀,飞檐翼角,体现晚清建筑特色。内部布置雍容华丽,端庄大气。 </p> <p class="ql-block"><b>堑道,</b>位于天妃宫西。宽约 5 米、高 3 米、长 80 米。 两壁用丈许工整的花岗石,以古壕甬道形制,筑砌于山坡之间。游客走入堑道,有如进入深谷之感。 </p><p class="ql-block">方塔园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冯纪忠先生的晚年杰作。 </p><p class="ql-block">冯先生是贝聿铭的同学,被称为“北梁南冯”,与梁思成齐名。 </p><p class="ql-block">冯先生的方塔园设计,有三大亮点,堑道是亮点之一。 </p> <p class="ql-block"><b>垂花门,</b>在东入口往堑道的必经之路上。 江南小青瓦作顶,月洞门,两侧红柱,带着古韵;而主体是轻钢结构。 </p><p class="ql-block">塔园设计的亮点之二。 </p> <p class="ql-block"><b>何陋轩,</b>位于园中东南角的竹林深处, 古河道畔的小岛上。</p><p class="ql-block">轩高 7 米,长 16. 8 米,宽 14. 55 米,总面积 510 平米。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p><p class="ql-block">毛竹梁架,大屋棚顶,茅草披屋, 四面环水,弧形围坪。</p><p class="ql-block">草棚下,方砖地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为一体。 </p> <p class="ql-block">轩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孔子云:何陋之有?” 得名。</p><p class="ql-block">无疑,这是冯先生塔园设计的最大亮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松江方塔园,在园中方塔随处可见。 </p> <p class="ql-block">夕阳,将日月湖染红的时候,塔也红霞披身。 </p> <p class="ql-block">古松江,别称云间。 </p><p class="ql-block">暮云起处,隽秀的方塔在云间的云间。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HE EN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