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

旭日

<p class="ql-block">人就是这样的,明明知道什么也留不住,却拼命地想要留下什么,记住什么,好像这样才能证明我从人间路过。回首岁月,剪一段记忆,过去的日子就像在岁月的年轮中镶进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p><p class="ql-block">当炊烟袅袅升起的时候,不由我想起许多年前的一些事,或许别的什么事都忘了一干二净,唯有我娘一日三餐围着灶台转来转去,烧一捆柴草,做一顿饭的情景,历历在目而久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那年头,兄弟姐妹多,一日三顿如蚕食。生产队里发放的口粮,充其量只能维持大半年的时光,其余的就靠父亲挣些零钱,还有就是我娘带我们除了读书外,做鞭炮加工活,挣来的些微积攒,到百里以外的山区买些蕃薯米(其实就是蕃薯洗去淀粉后的渣物)来数落着日子。每年到了青黄不接之际,灶台成了大人们最头疼的地方!一日三顿精心安排,不得闪失。这些当家事,自然就落在我娘肩上。她每日里,都准时为我们填饱肚子而操劳着!但她从不怨言,一声不吭。我们那时还小,窝在床上,只听到灶膛里烧柴的噼啪声,我娘与我父亲的细语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我印象中,每顿饭娘总是最后一个吃。她不识字,但她懂得相夫教子,懂的维系一家和美乃是妇道人家的职责。生命是父母给与的,父母就是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开满一树鲜花,为我们挡风遮雨!她不爱说话,偶尔挂在嘴边的只有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念书,将来才有机会争取拿着"粮本"到粮食买米,才不用吃地瓜米。(这在如今几乎无法想象)当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下,也激发了许多农家子女拼尽全力跃龙门的潜力。挑灯苦读,攷攷以求,成了一种只可意会的精神支柱!在母亲的一把把柴火塞进灶膛熬日子的时候,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实现了我娘梦寐以求的“粮本"(商品粮)的愿望。他们用一生的艰辛,为我换来了沉甸甸的"粮本"!</p><p class="ql-block">改开后,城乡差别逐步缩小,我双亲也住进了单元房。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告别了一捆柴,一阵烟,一顿饭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当我看到炊烟以为抽烟机排出的时侯,我还真想让我娘再为我用柴火烧一顿饭,因为那烟味虽呛人,但感人!因为那烟味成了我读书最原始的动力!</p><p class="ql-block">虽然,袅袅炊烟成了过眼云烟,但是,那年那月从烟囱里吐向苍天的炊烟,仿佛在向蓝天书写着当年别样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