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老师蓝染系列课程:蓝靛的氧化还原反应

全国基地课程研发运营托管闫老师

<p class="ql-block">蓝草染蓝在古代商周时期,应用相当普遍。《齐民要术》中北魏贾思勰对蓝草制靛作了系统总结,并对靛蓝染色作了介绍。染色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呈碱性,配成染液使之发酵,把原来的靛蓝还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于碱性溶液之中,因此纤维上色,染完经空气氧化成蓝色。染蓝也需要多次复染才能达到深度,才能“青胜于蓝”。纤维的红中偏紫、绿中发青的体现,都离不开靛蓝与其他植物染料套染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虽说染蓝工艺经过从制靛、发酵、还原靛白、复染、套染复杂的过程,蓝色作为三原色中不可缺少的主色,在创造绚丽多彩的纤维世界里,它与其他植物染料配伍性能较强,利用靛蓝套染、拼色的广泛应用,靛蓝的存在为草木染技艺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保持着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家熟知的蓝印花布也属于蓝染范围,但蓝印花布不等于蓝染,蓝染的范围更大。除了直接染蓝意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天然植物染料的套染得到更多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具体为:</p> <p class="ql-block">1、配色: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p> <p class="ql-block">2、看缸:旧时调色下缸由看缸师傅一人作主,一般不传外人。每天清晨由师傅看大缸里的染色水是否成熟,用碗舀起缸中苗水,先用食指在头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油脂后,再放在碗边的苗水上,看颜色大小,如碗中水面迅速推开,缸中靛水颜色大,反之,缸中水必须经过灰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在染坊中,灰多称缸“老”或称“紧”,使蓝靛下沉布不易上色;酒多称缸“软”或称“松”,染时浮色多易掉色,这是我在染坊学徒时听老师傅讲得最多的口头俗语。</p> <p class="ql-block">3、下缸:缸水保持在15℃以上,一般在农历十月初生火加温,燃料为稻糠、棉(花)籽壳或木屑,它们的特点是基本没有明火,保温性能好。白天开炉加温,晚上关门封炉,直到来年3、4月份气温升高后,方可停火。刮上防染浆的坯布,须浸湿后方可下缸。布下缸须浸染充分后出缸氧化,这样反复浸染7到8次,直到颜色满意为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