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诗赋协会【评论委知识角】十五

清风细雨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趣求源 丰富知识</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一写在《评论委知识角》美篇推介之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永平</div><br> 时间真快,在广大诗友的关注支持下,【评论委知识角】编发280多期了。知识能带给我们力量和学识,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常识性知识则淹没在信息之海中,最深刻、最实用的就是常识性知识,做为诗人,更要懂得这些常识性知识。【评论委知识角】在编排上,基本以唐诗、宋词为主,十期一轮换,其中还发了若干期赋的知识。<br><br> 唐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它高度凝练并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个人自身的精神状态。众多优秀的诗人用他们的热情和才情创作了独特的千古绝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评论委知识角】从诗歌的起源开篇,从唐诗的诗体和格律、唐诗中的典故和传说、唐代诗人、唐诗中的地理和文化等知识为切入点,带给大家一场唐诗盛宴。宋词作为古代文学阆苑里的奇葩,宋代的词人们,用最优美的文字,浓缩了那个遥远的朝代,用更有情感的方式反应了宋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婉约派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派的“大江东去,浪淘尽”,被国人吟唱了千年。【评论委知识角】在词史、格律、词牌、词人、词典、词情、词趣等进行介绍,全面概括宋词知识。<br><br> 今天,评论委将以美篇的形式,陆续推出【评论委知识角】,让我们在图文并茂、诗情画意,暗香疏影中,上通古人的伟大心灵,提高自己的古诗词修养,放飞心灵,品味那绝妙的意境,享受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有灵犀和唐诗宋词的绝代风采吧。<br><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1期、骆宾王的一生有哪些传奇色彩?<br><br> 骆宾王(约638一一?),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家谟并称“富骆”。骆宾王自幼能诗,被称为神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诗,相传是他7岁时所作。<br><br> 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讨武曌檄》,慷慨激昂,气吞山河。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生死不明,成为千古之迷。<br><br> 在初唐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他尤善作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他的《畴普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的意义。这种诗体吸取了六朝乐府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辞流畅,音节宛转和谐,声情并茂,琅琅上口,易于吟诵。张若虚、王维、元稹、白居易、韦庄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沿着这条线发展下来。<br><br> 骆宾王的五律、边塞诗和绝句《在狱咏蝉》《送郑少府入辽》《从军行》《于易水送人》等,颇能窥见其个性风格,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緊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唐中宗时期,郗云卿编辑有《骆宾王集》十卷,现已散佚。明清时人重新编辑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的《骆宾王集》,所收篇目大致相同。<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2期、王勃留下了哪些著名的诗文?<br><br> 王勃(649一一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生于书香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沛王李贤慕王勃之名,召为沛府修撰,后因《檄英王鸡》罹祸,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治罪,遇赦得释。上元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于途中不幸溺水受惊而死。<br><br> 初唐诗坛盛行上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崇尚实用,他的诗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转变当时的诗风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勃的诗现存八十多首,《全唐诗》编为二卷,《全唐诗外编》补二十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九十多篇。<br><br>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体制上功劳极大,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王勃的文多于诗,最为人所称道的是《滕王阁序》,伤古托怀,余味无穷。王勃写得最多的诗是五律和五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杰作,虽写送别却摆脱了常格,极为旷达豪放,使人心胸为之一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别薛华》《麻平晚行》《饯韦兵曹》《白下驿钱唐少府》《咏风》等,音调和谐,感情丰沛。五绝中《羁春》《夜兴》《山中》等,寓情于景,格调自然。<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3期、 《滕王阁序》成就了滕王阁?<br><br> 王勃最著名的骈文是《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唐肃宗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王勃路过南昌,正值洪州牧阎伯屿将滕王阁修缮一新,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即席而作千古名篇。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诗人“无路请缨”的感慨。<br><br> 《滕王阁序》是典型的“四六体”,对仗工整,言语华丽。从文风来讲,《滕王阁序》壮丽宏博,高昂奋发,感慨却不伤怀,一改六朝“辞丽气惨”的风格,韩愈对此文推崇备至,称“壮其文辞”。<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4期、卢照邻的人生路有多坎坷?<br><br> 卢照邻(约630一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在邓王李元裕府担任典签,极受重用,邓王以司马相如比之。邓王去世后,他离开邓王府,不久因事入狱,作《狱中学骚体诗》,以记其事。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出任益州新都尉,在蜀期间,曾与王勃相遇,并作诗纪念。<br><br> 卢照邻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怀才不遇,晚年得了风疾,境遇更加悲凉,手足残废,痛苦不堪,政治上的失意和长期病痛的折磨最终使他投颍水而死。卢照邻一生的遭遇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之路是何其的坎坷,但这种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源泉。<br><br> 在诗歌创作方面,卢照邻主张抒写性情,反映现实生活,“多以适意,不以繁词为贵”。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清藻”而不乏刚健之力。卢照邻早期的作品,不逊于王勃、杨炯。在他生病后,处境困苦,诗作也更加苦峻。他与骆宾王一样擅长写七言歌行,他的《长安古意》被誉为诗坛的一次革新,诗中诗人借历史题材,以铺陈的笔法,描绘了京都长安的繁华景象和现实生活的各个侧面,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讽喻权贵阶层的骄奢淫逸和倾轧排挤的情况,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寂寞和不平。他的五言律(包括排律)或豪放粗犷,或秀丽工整。<br><br> 《全唐诗》编录其诗二卷,有《行路难》《明月引》《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赠许左丞从驾万年宫》《巫山高》《酬张少府柬之》《过东山谷口》《浴浪鸟》《昭君怨》等。<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5期、扬炯擅长写什么诗?<br><br> 杨炯(650一一?),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善文。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即中童子科,时人以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如意元年(692年),宫中出盂兰盒分送佛寺,武则天御临洛南门与百官一同观赏,杨炯献《孟兰盆赋》,文词雅丽,不久杨炯就迁任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杨炯死于盈川任上,无确切年月。与四杰中其他三位比较,杨炯的一生可谓平稳。<br><br> 杨炯没有塞外生活的经历,边塞诗却写得很好,《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主要是岀之肺腑,表达了诗人为国效力的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他的诗篇不多,据《盈川集》载,他流传下来的有赋八篇,诗歌三十四首,碑铭等文四十三篇。《全唐诗》存诗一卷,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题材非常广泛,除边塞诗外,既有抒发送剧之意的《送临津房少府》,又不乏写景记行的《广溪峡》《巫峡》《西陵峡》,酬答唱和的《和石侍御山庄》等。在他的作品中,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扬情怀与名高位卑的不平之气交织其间。张说对他的评价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也不减王。”杨炯自渭“愧在卢前,耻居王后”。<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6期、盂兰盆是如何普及的?<br><br> 杨炯曾因在盂兰盆会上献《孟兰盆赋》而为武则天所赏识。盂兰是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盆是汉语,即盛供品的器皿。这是印度的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我国追先悼远的习俗,得以普及。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br><br> 粱武帝萧衍于大同四年(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为我国“盂兰盆会”之始。上行下效,很快在民间普及。到唐代,每年皇家都要送盂兰盆到官寺。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盆。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华,往往以金玉装饰。<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7期、陈子昂为何会“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r><br> 陈子昂(661一一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二十四岁中进士,所著《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官拜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升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br><br> 陈子昂具有非凡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武后朝的弊政,不为采纳,反被指责为“逆党”。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产生了怀才不遇的伤感。《登幽州台歌》就是登临遇景而感之作。当年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陈子昂由此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生出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便生发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之情。<br><br> 陈子昂主张扭转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他的诗歌,内容充实,思想进步,语言质朴、刚健,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子昂现存诗一百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十八首《感遇》,七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和《登幽州台歌》。他的诗歌音节谐亮,风格刚健雄浑,显示出近体诗趋于成熟的特色。<br><br> 陈子昂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的散文自然清亮,较为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风格,改变了六朝至唐初只重形式的文风,但他在散文上的成就比不上诗歌。<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8期、 张若虚是因为哪首诗而千古留名?<br><br> 张若虚(约660一一720),杨州(今属江苏)人,“吴中四士”之一,曾任兖州兵曹。<br><br> 《全唐诗》仅录其诗二首,《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千古绝唱,有“孤篇压倒全唐”的赞誉。张若虚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澄澈,富有情韵。他的诗风上承齐梁,下开盛唐,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起到了继往开来的过渡作用。<br><br>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旧题,陈后主始创曲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构成了极具吸引力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描写景物清丽优美,意境深远,语言清新流畅,韵律婉转悠扬,多层次描绘相思离别之苦,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其中虽有些消及感伤情绪,但基调还是好的。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等都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佳句。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李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将其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br>”,的确如此。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的深远影响。<br><br> 鞍山诗赋品牌组合“千山八娇”曾作一组《临江仙-春江花月夜》,旋律雅致优美,令人心驰神往。我也曾为王华写过一篇小评《余音绕梁-满耳生香一一浅评王华〈临江仙-春江花月夜〉》。<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49期、王绩的诗有何特点?<br><br> 王绩(585一一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今属山西),王绩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未大儒王通的弟弟。曾任秘书省正字,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门下省每日给官员三升好酒,王绩不满,侍中陈叔达听后,每日供王绩一斗酒,时人称为“斗酒学士”。并曾作《酒经》一书。<br><br> 王绩对陶潜很仰慕,在怀才不遇的无奈之下,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以诗酒自娱。他的《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王绩也好弹琴,曾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赞赏。此外,他还精于卜卦,兼长射覆。<br><br> 王绩的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传世。王绩是后世公认的五言律诗的奠基者,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绩的山水诗,有描摹山水景物的,如《野望》:“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以自然质朴的风格,描绘秋天落日美景,也写出诗人对荒原的偏爱。而在《夜还东溪》一诗中,诗人把山水林园中的自然景色摹绘得好似为游人预设:“石苔应可践,丛枝幸易攀。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王绩的诗继承了南朝山水诗的描写技巧,自然清新,真正摆脱了六朝的脂粉气。<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第150期、元旦的由来是怎样的?<br><br> “元日”是我国古代元旦的称呼之一,又称“元辰”“端日”。元是“初”和“始”的意思,元日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但是古代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春节正月初一,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公历新年的第一天。<br><br> 据传说,元日始于颛项,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文字,是《晋书》中“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记载。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诗句。<br><br>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这就是老百姓俗称的“阳历年”的由来,而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br><br>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名为“元旦”。<br><br>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度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时间并不一致。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迎来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晚迊接元旦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第十二个开始新年的国家。<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