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本文资料大部分转载自解放军军事科学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基建工程兵史》</b></p> <p class="ql-block"><b>前言:本篇文章大部分资料转载自“基建工程兵史”</b></p><p class="ql-block"><b>基建工程兵这个兵种存在的时间很短,虽然最多时有50万人马,但留存的资料却不多。2015年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基建工程兵史”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关于基建工程兵最权威的书籍。但由于发行有限,很多基建工程兵战友看不到这本书。</b></p><p class="ql-block"><b>我用一种笨办法,先把本篇文章先拍成照片,用软件形成文字,再发到电脑,再对照原文一字一字校对,所以也费了一些时间。但让战友们看到这篇文章,尤其是原第一支队的老同志看到这篇文章我也高兴。本来这篇文章和基建工程兵01支队修建四川江油长城钢厂是一篇文章,有人提出来很多战友年纪大了,看不了那么多文字,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单独发表。</b></p><p class="ql-block"><b>我1970年参军就在基建工程兵01支队服役,所以我现在还在怀念01支队当兵的生涯。</b></p><p class="ql-block"><b> ----太原刘林林。</b></p><p class="ql-block"><b>有一首歌里唱道:“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 ,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确实,当过兵的人都有这个感觉,我为我当过兵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虽然脱下军装已经40多年了,但我当基建工程兵的历史,却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历历在目,有着挥之不去的留恋和情结。</b></p><p class="ql-block"><b>我作为基建工程兵01支队的普通一兵,现在经常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多彩的人生。想想在当年,50万的基建工程兵大军是何等的雄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西北的戈壁荒滩,在西南的崇山峻岭,在东北的锦绣平原,基建工程兵大军展开了建设祖国的大会战。在工程建设中,基建工程兵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以顽强拼搏、勇于创业的精神,相继完成一系列国家大中型基本建设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过去了50多年,找一些老部队的资料,回顾一些老部队的历史,也是对老部队的一种怀念!</b></p> <p class="ql-block"><b>01支队在鞍山参加扩建、改建工程。</b></p><p class="ql-block"><b>01支队承担鞍山大型钢铁基地扩建改建扩建工程 </b></p><p class="ql-block"><b> 1971年开始,基建工程兵第一支队奉命陆续由祖国的大西南四川江油开赴辽宁省鞍山市,投入中国钢都----鞍山钢铁公司(简称“鞍钢”)的扩建改造工程。第1支队刚到鞍钢时,任务还没有完全明确,指战员们以为只在这里干一段时间,谁也没有在这里安家的思想准备。然而,部队在这里一干就是12年,一直到1983年部队撤编,把根深深地植入鞍钢这片沃土。</b></p><p class="ql-block"><b>来到鞍钢后,第1支队干部战士们对于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鞍山的艰苦条件大大超出了预想。2万多人的部队没有营房,只能住帐篷、民房和临时搭建的工棚。北方的冬日天寒地冻,气候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再加上繁重的生产任务,部队上下都感到有些吃不消。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第1支队指战员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国家赋予的各项艰巨任务。</b></p><p class="ql-block"><b>第1支队进入鞍钢施工到撤编的12年间,主要完成了鞍钢第三厂二号转炉及转炉配套工程,炼铁厂第三铸铁车间、运焦通廊、煤粉一期工程、石油管厂工程,弓长岭二期选矿工程,东鞍山矿扩建工程及皮带工程,齐大山尾矿坝、矿山机修车间、眼前山矿贮矿槽、三车机修厂、电修厂、设备仓库,海城镁矿公司热选球团工程及运输部沙河铁路桥,余热水管道、9号、10号、12号平炉电除尘等工程。</b></p> <p class="ql-block"><b>一、承担鞍钢扩建任务</b></p><p class="ql-block"><b>鞍钢第三炼钢厂二号转炉,是全国最大的一座氧气顶吹转炉,是第1支队承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施工任务由第2、第4大队承担。包括扩建整模、脱模车间,安装275吨/50吨吊车1台,125吨/30吨吊车2台。工程于1972年开工,1975年竣工,完成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这项工程的建成可为鞍钢实现年产转炉钢65万吨的生产能力。</b></p><p class="ql-block"><b>施工中,原设计方案要将铸锭跨北端18米厂房全部拆除新建,工程量大,施工期长。部队认为对旧厂房的结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可以继续保留使用,对加快施工进度,确保一号转炉正常生产十分关键。对此,当时存在不同意见,争论很大。指战员们作了认真的计算分析,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最后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协作,实现了对旧厂房的利用方案,既加快了二号转炉施工,又减少了二号转炉施工时对钢铁生产的影响,节约投资36万元。在安装过程中,负责机电安装的第4大队经常是“八小时内拼命干,八小时外加班干”,有时还“三班倒”连续作战,仅用2个月就安装完成150吨大型氧气顶吹转炉,并一次试车成功。通过这项大型安装工程,初步改变了地方人员对基建工程兵部队施工能力的疑虑,为部队赢得了声誉。</b></p><p class="ql-block"><b>第4大队1中队负责安装的液力耦合调速式鼓风机,是一台我国自行设计自己制造成功的新产品,具有无负荷起动、无级转速的特点,安装要求很高。该中队在安装过程中,不仅对安装质量负责,而且对设计、制造的每个部件都仔细研究,搞清作用,察看设计、加工制造有什么问题,并与设计、使用单位结合,先后对设设备问题作了6项重大修改,既保证了安装质量,又提高了设备使用性能。按照设计要求,机械振动幅值不大于0.08毫米,实际设备投产后振幅只有0.03毫米,液力耦合器温度仅36摄氏度(国内同类设备达70摄氏度以上),受到了设计、制造、生产单位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b>第三炼钢厂150吨转炉三整模、三脱模工程,列为鞍钢扩建的重点工程之一。1975年,第2大队在突击完成三整模工程的施工中,集中兵力,保证重点环节。在工程的土方、基础混凝土灌注构件预制、结构吊装、砌砖、铁路铺设等6个环节上,调集了5个中队的兵力及各种机械设备。大队首长根据任务需要灵活调配兵力。三整模车间基础1500平方米混凝土需要连续灌注,他们集中4个中队分三班连续战斗,轮流突击,奋战了3个月。整个三整模三脱模工程,于1975年上半年提前建成交付生产,为保证按时出钢作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b>鞍钢厂内大修工程,由第1支队第1、第2、第4大队承担,1972年开工。工程包括第一初轧厂初轧机、18寸连轧机大修,第二初轧厂连轧机800吨剪断机大修,半连轧厂卷板机、运输机大修,发电厂130吨钢炉大修,大石桥回转窑大修等项日。全部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建筑安装工作量为7561万元。全部工程于1979年完成</b></p><p class="ql-block"><b>鞍钢中型厂2号主电室工程,由第1支队第2、第4大队承担,1975年开始施工。建筑面积4376平方米,安装了联邦德国进口的2800千瓦直流电焊机(可控硅系统)。工程于1976年完工。</b></p><p class="ql-block"><b>鞍钢电机修造厂的施工任务,由第1支队第4、第5大队承担。这是鞍钢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工程于1975年开工,建筑面积3.5万余平方米。电修厂由机电修造车间、线圈车间、木工车间、原料车间、工具机修车间、焊接冲剪车间、锻造车间等主要部分组成,工程于1978年竣工,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1218万元。这项工程的建成,可实现生产能力为改制、新制6万千瓦,修理45万千瓦2500台,极大地提高了鞍钢制造、修理电机的能力。</b></p><p class="ql-block"><b>鞍钢第三铸铁车间的工程,由第1支队第2、第4大队承担。1975年开工。工程建筑面积为7221平方米,由主厂房、制浆库、沉淀池、循环水泵房、生铁块库、铁路等组成,1976年竣工。建成后实现年生产能力166万吨铸铁。</b></p> <p class="ql-block"><b>鞍钢炼铁厂煤粉生产车间,由第2大队承建。这是鞍钢进行技术改造的重要项目,也是鞍钢第一个改造扩建项目,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一座煤粉生产系统。过去,高炉炼铁所用的燃料是十分珍贵的重油和成本较高的焦炭。煤粉车间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煤粉91万吨,每年可为国家节约重油30万吨,焦炭40万吨,顶计投产后4年左右,可收回全部建设投资。这个煤粉车间的建成,对全国治金系统的老企业改造,对钢铁企业节约能源,以煤代油改变燃料构成,对炼铁大高炉喷吹烟煤,提供了新的经验。这个车间是中国自已设计的,全部为国产设备,技术比较先进,每道工序都用了许多新技术,运输皮带安装了电子秤,吹部分采用自动切断法,安全系统使用氮气保护。至1982年8月31日,第1支队高质量地完成了建设安装任务,一次试车成功。</b></p><p class="ql-block"><b> 鞍钢无缝钢铁厂石油管车间,由第1支队第2、第4大队承担,1977年开始施工。这项工程建筑面积为5万平方米。由加工车间、机修间、刃磨间、检修间、空压站、锅炉房、材料库、地上油库汽车库、冷却塔、锻造间、家属楼等主要项目组成。安装有进口美国专利法国制造的数控机床3台。建成后可实现年加工石油5万吨。</b></p><p class="ql-block"><b>鞍钢九号、十号、十二号电除尘装置,由第2大队承建安装。1979年,第二炼钢厂十号吹氧平炉电除尘设备峻工,一次性试车成功并正式投产。这套大型电除尘设备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电气控制采用了70年代的先进设备。投产后的实践证明,这台除尘设备不仅可以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对保护环境大有好处,而且可以回收大量粉尘作为重要化工原料,每吨价值1000多元,一昼夜即可回收资金2万余元。预计投产后一年之内就可收回全部建设投资。这套电除尘设备的试制成功和投产,为我国大型治炼工厂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81年11月底,鞍钢第二炼钢厂十二号吹氧平炉大型电除尘设备又建成投产。十二号吹氧平炉的烟筒每昼夜放出黄色粉尘达40余吨,严重污染环境,危害鞍钢钢职工和鞍山人民健康。电除尘设备建成后,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每昼夜还可以回收40余吨三氧化二铁,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鞍山人民赞扬说:子弟兵又为我们锁住了一条“黄龙”。</b></p><p class="ql-block"><b>此外,鞍钢设备总仓库的建设任务由第1支队第5大队承担,这是鞍钢最大的设备储存基地,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工程于1977年开工,1981年竣工。第2大队承建了鞍钢设计院大楼的施工,该工程被评为基建工程兵1980年全优工号,工程建成后为核科技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b></p> <p class="ql-block"><b>二、承担矿山建设任务</b></p><p class="ql-block"><b>由于种种原因,鞍钢矿石开采生产能力长期落后于治炼生产障力,导致鞍钢钢铁生产处于徘徊局面。为了尽快结束鞍钢矿广山生产落后,高炉“等米下锅”严重制约钢产量的被动局面,第1支到达鞍山后,迅速投向鞍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意义深远的矿山建设政坚战中。矿山建设是野外作业,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第1支队在大打鞍钢钢矿山攻坚战中,充分显示出地方施工企业难以具备的长期野外作业、风餐露宿、吃住在工地的承受能力灵活,快速开展突击战的独特优势。在不到1年时间,部队在以鞍钢为轴心,北到弓长岭东,南到海城桦子峪,战线长达140多公里的鞍钢矿山攻坚阵地上全线展开,几乎承担了矿山的全部建设任务,第1支队先后承担了新建辽阳弓长岭选矿厂,鞍钢齐大山尾矿坝,齐大山二期采矿和眼前山、关门山、东鞍山铁矿建设工程,以及海城镁矿和桦子峪镁矿扩建工程,为鞍钢铁矿石的采剥总量由1973年5842万吨提高到1983年的6626万吨作出重要项献。</b></p><p class="ql-block"><b>辽阳弓长岭新选矿厂的建设工程,1972年由第1支队第1、第4大队承担。这项工程由粗破碎、中细破碎,分、中间矿槽、转运站及1-17号通廊,磁选、重选、过滤间,精矿仓24、30、50米浓缩池,尾矿坝及尾矿系统的砂泵站、回水泵站、管线、水源站、输水管线、厂区常压系站、总降低变电所及耿选、水源44千伏离压线路、厂区及至尾矿线路,机修、电修、加加工、铆焊,锻造,锅炉房、厂区外线铁路、电讯、生活设施等组成。总建筑面积为7.2万余平方米,建筑安装投资4535万元。</b></p><p class="ql-block"><b>在弓长岭新选矿厂施工中,第1大队合理调配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率。1974年,第1大队13中队施工中间贮矿槽沉井基础时,地冻一米多厚,作业面狭小。中队将人员组织成4个突击班,每班20人,昼夜不停,挖好一段,支模灌注一段,顶风抗寒,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提前一个月完成了任务。第1大队在工中,对新选厂的设计进行大胆改革,简化施工程序,加加快了施工进度,仅锅炉、精矿仓、挡土墙和7个浓缩池就节省混土5400立方米。第4大队13中队担负的修复和安装新选厂锅炉房两台旧锅炉,都是缺陷很大、质量很差、不符合要求的阳设备。第13中队接受任务后,决心把质量有问题的设备安装调试好。他们层层交清技术质量要求的底,严格掌握各道工序关口。经过20多天的连续战斗,20吨锅炉打13公斤压力,符合质量要求。新胀的870根管子,2700多个胀口一次成功,无一渗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10吨锅炉只用5天时间就安装完成,一次打到16公斤压力,符合质量要求,1200多个焊口全部合格,受到了在场参加试压的生产单位领导、工人技术人员的称赞。</b></p><p class="ql-block"><b>1975年,第1支队承担了弓长岭新选厂尾矿坝施工,这是关系到弓长岭新选矿厂能否正常投产的关键项目。施工中,支队领导重点抓好土方备料,运输、砌筑三个关键环节。首先集中4个中队兵力在山腰上打通8处共500米长的坑道药室,装填70吨炸药,一次大破解决石方11万立方米。在运输过程中,集中5台电铲,41台土方汽车,并轴调106名司机,三班作业,风雨不停,抢运土石方。与此同时,又调集2个中队的兵力,紧密配合筑坝,仅用52天就完成了26万立方米的运输任务,筑起一道210米长长、25米高的大坝,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半月,保证了新老选矿厂生产需要。3月,第1大队10中队担负通往尾矿坝公路架桥任务。他们发扬敢打硬仗的作风,在施工机械用不上的情况下,硬是用肩膀将11个25吨重的大铁笼子抬到冰冷刺骨水流急的汤河中,战士们不叫苦,不歇班,只用8天就完成了10天的任务。弓长岭新选矿厂的全部工程于1975年完成,可实现生产能力为每年处理300万吨选矿,是中国大型选矿之一。</b></p><p class="ql-block"><b>鞍钢三车修理厂工程,由第1支队第1、第2、第4大队承担,1975年开始施工。该工程全部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由汽修自翻车车间、电机车修理车间、机械加工车间、铸造车间、铆锻车间及辅助车间等组成。全部工程于1978年竣工,完成建筑安装工作量4100万元,可实现年生产能力为大修汽车991辆、电机车155辆、自翻车2122辆。</b></p><p class="ql-block"><b>第1大队还承担了辽镁公司棒子峪镁矿矿石破碎系统。这项工程是治金部重点建设项目。它的建成使子峪镁矿矿石破碎能力从原来的年产5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b></p><p class="ql-block"><b>东鞍山山排土皮带通廊工程,由第1支队第4大队两个连队承担。中国治金工业系统当时最大的皮带排土运输工程。长3公里排土能力700万吨的皮带长廊,蜿蜒在半山坡上,由于坡陡路窄,输吊装机具无法就位,战士们提出“任务重压不倒,条件差难不阅,困难大吓不倒”的口号,靠人抬肩扛,把1000多吨设备构件运到施工点上,从面保证了工期。这条排土通廊的建成提高了采矿土能力,降低了运输成本,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190万元。</b></p><p class="ql-block"><b>海城镁矿公司热选球团工程,由第1、第4大队承担,1977年施工。主要包括球团热选车间等项日,工程建筑面积为L.8万余平方米,全部完成后可实现生产能力每年团球60万吨,热选4.5万万吨</b></p> <p class="ql-block"><b>(年产300万吨的鞍钢弓长岭选矿厂工程)</b></p><p class="ql-block"><b>三、承担一批远、散、难难施工项目</b></p><p class="ql-block"><b>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参参加鞍钢扩建施工后,经常遇到任务零散,工程量小投资少的项目。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们们既担负了5亿元投资的新厂建设,也承建了价值不到4万元的小工程;既担负过国家的重点工程,又担负过许多半腰“插杠子”的收尾配套工程,同时还承担了一批“远、放、难”的施工项目。部队不论项目大小,不计产值多少少,不讲条件好坏,不论接受什么任务,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完成。数年中,部队遍布在鞍钢4个矿山所属的200余个单位的项目上,做到哪里需要哪里去,树立了解放军吃苦耐劳、敢打能拼的战斗作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b></p><p class="ql-block"><b>1972年,第4大队刚移防到鞍山不久,就接受了半连轧大修任务开始,大队党委对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心中无数。他们结合大修任务的特点与部队的实际,抓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和调查研究工作,大队导亲临现场;组织了区队干部、老同志、战士三结合的调查小组,采取深入车间、向生产工人请教、实地观察等方法,对12项任务中1420个主要部件摸清底子,查出了经常出毛病的根源,从面坚定了打好第一仗的信心。他们根据部队施工力量,使用了一个加强区队承担半连轧大修任务。施工中,大队领导深人现场,帮助基层做好对部队的发动工作作。区队以下领导干部轮流倒班,既是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使原定20天的任务提前3天完成,质量良好率100%,历次大修中没有解决好的卷板机的老大难间题也得到彻底解决。</b></p><p class="ql-block"><b>第1支队在主要完成鞍钢施工任务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些其他工程。第5大队7中队承担了鞍钢六号铁路桥的建设。这座桥位于郊外运粮河上,四面一片洼地,无水、无电、无路、天气严寒,施工条件十分困难。有人形容这里“冰天雪地住草棚,水臭路窄电不通,风沙矿粉尘遮目,荒滩一片行人稀”。因自然环境较差,这座桥拖延了3年没能开工。7中队接受任务后,与恶劣的环境开斗争。数九寒天,战士们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河床中破冰挖土,大干了一个冬春,比原计划提前12天完成了这座4组8孔、长34米的铁路桥函,还为国家节约钢材120多吨,水泥100余吨,木材89立方米,降低工程成本15%,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均受到鞍山市会战指挥部和生产单位的好评</b></p><p class="ql-block"><b>1973年,第2、第4大队承担了鞍山发电厂工程施工,1974年12月17日一号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至1975年上半年,鞍山发电厂二号机组提前建成。共完成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安装有11万千瓦机组两台,建筑安装工作量为2600万元,投入使用后,年发电22万千瓦,为鞍山市人民生活用电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了了动力保证。在发电厂的施工中,75米高的冷却塔和120米高的烟肉两个项目作业险情较大,部队领导抓住了施工安全的关健点,在3个月内组织了3次安全大检查,发现和消除了240多处事故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安全高效施工。1975年,部队安装36米钢屋架,由于在运输过程中产生共振,部分节点钢板发生脆断现象。发现这个问题后,部队即组织力量对钢架进行了核查。经过计算,发现钢架原设计也有不少问题,在征得有关方面同意后后,对设计进行了修改,避免了恶性事故的发生。1974年初,第4大队担负鞍山发电厂厂外39公里补给水管道。铺设任务。任务重,时间紧,条件差,第4大队以打好歼灭战的方式打破工程界限,克服战线长、驻地分散、缺乏下管经验等图难,集中两个区队1400多人,抽调、筹借200多台排水设备,架设80多公里临时动力线,发动群众,猛攻挖土、排水、运输、下管四道工序。顶风雪、冒严寒、破冰下管,站在冰冷的水中打口。5个月完成挖填土方41,4万立方米,破冰量约5万立方米,下管36公里多。经过打压试验,工程质量良好,抢在春耕之前,速战速决完成了任务。</b></p><p class="ql-block"><b>1974年10月,第4大队两个中队承担了葫芦岛锌厂的12项基建工程施工,至1976年陆续完工投产,为该厂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定了良好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1978年12月中句,第2大队13中队接受了抢修鞍钢炼铁厂九号高炉二号热风炉的命令,并要求40天完工热风炉高39米,直径7.5米,要把炉内原有的550立方米田耐火砖全部拆除,再重新好。13中队是个土建中队,筑炉工程从未干过,为了掌施工的主动权,中队领导和技术人员,深人现场,调查研究,定施工方案,提出了“战风雪、斗严寒,四十天任务三十天完”的誓言。经过18个星夜奋战,至1979年1月7日,提前22天完成大修任务,安全和质量均达到了要求。由于提前投产,每天给国家创造1万元的财富,鞍钢炼铁厂领导向参加战斗的全体干部战士职工发放了2500元奖金。</b></p><p class="ql-block"><b>1979年底,鞍钢燃气厂要修建、安装一座高17.5米,直径31米,容积1万立方米,素有“王”之称的油罐,焊件重达230吨,焊缝长达3公里多,要求绝对工期44天,只有正常工期的一半,而且是冬季野外施工。这是一项骨头工程,第1支队第4大队主动要求承担这项任务。指战员们每天干十三四个小时,雪雪雨交加也不歌班,顶着刺骨寒风干,最后比預定工期提前了8天,高速质、安全完成,做到一次试压交工。</b></p> <p class="ql-block"><b>(鞍钢无缝石油管厂工程)</b></p><p class="ql-block"><b>1983年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按照上级安排,</b></p><p class="ql-block"><b>驻辽宁省鞍山市的第1支队及其所辖第1、第2、第4、第5团改编为鞍钢建设公司;1983年4月29日,鉴于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及其所辖第1、第2、第4、第5团已经集体转业,向鞍山钢铁公司移交,基建工程兵决定5月5日撤销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及其所辖第1、第2、第4、第5团的番号。</b></p><p class="ql-block"><b>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的一个兵种,是在特殊年代建立的主要担负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施工任务的部队。从1966年8月1日正式成立,至1984年底基建工程兵部队完成撤销改编,经历了18年艰苦奋斗、成绩辉煌的岁月。18年中,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基建工程兵01支队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建设方针充分显示出这支部队在修建、扩建大型钢铁基地的工程中,突击能力强、技术和机械化程度高、组织管理正规科学、政治素质优秀的特点,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永载史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b></p> <p class="ql-block"><b>(齐大山矿浓缩池工程)</b></p><p class="ql-block"><b>本文章发表后,战友汪天华写来了建议,我认为很不错,因为他当时就是工程的参与者,他的回忆不会错的。但这篇文章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基建工程兵史〉编写组编写的,我无权改写文章,所以把汪天华战友的建议发表在下面。</b></p><p class="ql-block"><b>刘林林战友好:回顾基建工程兵一支队的战斗光辉历史阐述得非常有历史意义:</b></p><p class="ql-block"><b>我连续拜阅两遍:提点建议:</b></p><p class="ql-block"><b>1:齐大山矿工程承建是五团不是四团。四团是安装团,我不详谈。</b></p><p class="ql-block"><b>齐大山矿工程五团接受命令后在齐大山成立工程指挥部:刘发德参谋长是指挥长</b></p><p class="ql-block"><b>指挥部成员:工程股:汪天华,材料股:周裕洪助理,装备股黄世常助理,宣传股朱干事(记不清名字)。</b></p><p class="ql-block"><b>齐大山矿工程:第一项任务是管网工程:从齐大山选矿至周家沟尾矿垻。管道直径是:1:2m至0.8m,两条管线。(好象是12公里,数字不一定准确。</b></p><p class="ql-block"><b>第二项任务是:周家沟尾矿垻的筑垻工程。筑垻原材料是就地取材,节约工程成本,将周家沟西南方向一座大山炮破后取土石方回填筑坝。采用定位爆破(用68吨炸药),参加施工单位:一营,四营。(含管网工程,打山洞,筑坝工程)。</b></p><p class="ql-block"><b>第三项工程是:当年中国最长,皮带运输3m宽的大型皮带运输工程。上述施工营承担任工程任务。</b></p><p class="ql-block"><b>五团施工产值从73年一79年是支队第二名。四团是安装团支队第一名。</b></p><p class="ql-block"><b>说明:皮带运输设备安装是四承担任务。</b></p><p class="ql-block"><b>第二大项:</b></p><p class="ql-block"><b>华子裕工程,五团也参加施工,我记十三连也去承担施工任。</b></p><p class="ql-block"><b>第三大项:鞍钢高炉改建:11号,12号,13号高炉改建工程是五团承建。</b></p><p class="ql-block"><b>上述五团施工任务事宜:是我回忆不一定正确!请原五团工程股的战友们补充完善!</b></p><p class="ql-block"><b>谢谢林林战友!</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刘林林 1952年出生,从小随铁道兵5师的父亲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1970年参军,在基建工程兵第1支队服役,参加过长城特钢厂的建设,后转战鞍山。1973年当兵复员后,分配至四川都江堰一家国有工厂。后回到太原煤气化公司做过公安处干警,在太原海边街社区当过社区书记。退休后,常住山西省太原市。刘林林的父亲刘仁义1945年参加八路军,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原任铁道兵五师通信科长、基建工程兵第61支队通信科长,转业后任太原五交化公司副经理,1985年离休,其父现已病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