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愚公在年近九十的情况下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他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p> <p class="ql-block">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文章塑造了愚公和智叟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公”和“叟”是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p> <p class="ql-block">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了这个寓言故事: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p><p class="ql-block"> 七大之后的短短几年里,中国人民以排山倒海之势,推翻了一座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疫情当下,居家学习中懒散、游戏、短视频、聊天这些影响我们学习的事情无疑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大山,搬走这些大山,需要每一名同学管住自己,专注学习,让我们养成线上学习的好习惯,比如预习、做笔记、课后巩固和复习等,学会运用资源,比如通过回放课程掌握、巩固知识点;通过“在线答疑”及时和老师沟通。网课需要我们不断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需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p><p class="ql-block"> 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彰显出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奋斗到底,必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成功没有捷径,只有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执着专一的坚持,才能帮助我们实现理想。把今天的每一小步走得稳稳当当,才能逐步汇聚成明天通往成功的一大步。相信时间的力量,你终将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