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在全市范围内推进课题研究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发挥课题成果在促进师生发展方面的作用,2022年12月15号下午(14:30 - 17:30),在张莉老师的指导下,在济宁学院附属中学红星校区举办了山东省重点课题《任务驱动的中学生阅读复述能力提升研究》成果线上推介活动。课题组主要成员就课题的主要内容、实施路径、两年来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成果与老师们进行具有实操性的交流和展示。 推介会由济宁学院附中英语教研中心主任郑艳华主持。会议流程包括:首先,由济宁学院附属中学领导致词;其次,课题主持人张莉老师和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就本次活动和课题主要内容、实践情况进行全面而简明的介绍;然后,由课题组部分参研教师具体展示、推介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成果(含现场互动、座谈);最后由张莉老师进行活动总结。本次推介会最大的亮点是:展示环节中极为刺激的场内外互动环节:一是三位老师现场抽题目备课、说课,二是课题组老师接听线上观看活动老师的热线电话,就老师们提出的实际教学问题给出建议乃至解决方案并进行现场培训。 会议伊始,附中纪委书记邵长瑞代表学校致辞。邵书记对课题组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祝贺,对张莉老师对课题组的指导和全市英语教师对课题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祝福全市英语教学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张莉老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进行了简明介绍,说明了课题研究的Why(为什么)。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2022版)》的相关要求,课题组从教学实际问题出发,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作支撑,并结合附中词汇、语法、思维导图、课内外结合阅读研究团队的成果,积极探索基于任务驱动的阅读复述教学模式,以最终实现教师层面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层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课题研究要达成的四个主要目标,以及对任务驱动的阅读复述进行准确理解。 孔庆民老师详细介绍了课题的整体设计(重点:阅读复述三个层次)及相关阅读复述模式的实际操作,即What(什么)和How(怎样)。 “基于任务驱动的英语阅读复述教学模式”,以阅读复述为核心,以基础词汇和语法为基础,以课内外结合阅读材料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思维导图为工具,通过任务驱动下的阅读复述教学改善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态,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成果展示和推广阶段,课题组以“访谈”的形式展示了学生取得的成果,并交流分享了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访谈由孔庆民老师主持。 课题组成员刘亚老师分享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阅读复述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刘亚老师从语言知识积累和阅读复述能力提升两方面出发,通过给学生搭建语音、词汇和句法的支架以及多样化复述方式的支架,一步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 丁姝老师分享了如何设计单元驱动任务。丁老师从单元语篇内在联系、学生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单元大小观念三个问题出发,以鲁教版八上第三单元小阅读为例,设计出在小观念引领下的子任务,进而总结出单元大观念引领下的总任务。丁老师分享结束后,主持人邀请李蕊老师现场分享她对于该阅读任务的设计,两位老师精彩的同课异构展示了在新课标引领下设计单元驱动任务时的多种维度。<div><br></div> 李洪莉老师分享了阅读复述教学前后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和学生对于该模式的评价,同时强调驱动任务的设计要生活化,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个性化的创意作品。主持人和钱浩老师既交流了语音在阅读复述中的应用,也探讨了在实操过程中,复述也可以和传统背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主动复述并生生检查复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交流彼此的观点,体会阅读复述后的成就感,同时,也关注了很可能即将进入中考的听说考试(人机对话)问题,就考试的要求和应对措施提供了前瞻性的建议。 李蕊老师重点分享了附中红星校区2020年级英语教研团队实践阅读复述的整体概况,介绍了如何分层开展复述任务,并展示了学生在阅读复述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个性化成果。 随后,主持人邀请该级部三位青年教师分享他们在实践阅读复述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 陈晶老师认为,于学生而言,阅读复述不仅是提高英语语言能力,更是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式,即如何使用导图,关键词,图画或者问题等工具处理不同类型的文本,对于学生未来学习乃至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于老师而言,阅读复述也促使教师去积极思考阅读文本跟学生的关联,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信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学科育人价值。<div> 张文华老师表示阅读复述能够解放学生的思维。中等生以及学困生亦可以采用阅读复述的方式,有的只能说出几个关键词但可以画出来,有的还会中英结合表述,但学生都乐在其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其中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并对学生善鼓励、勤肯定、多引导。</div><div> 高淑雅老师分享了在设计鲁教版六下10单元驱动任务的感悟。该单元的复述任务是在掌握基本方位词的基础上,描述学校教学楼的位置;驱动任务则是自主谈论济宁著名景点的位置。设计的初衷源于让学生感悟校园文化和城市文化,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学到知识、让书本知识深入走进生活,达到善学、乐学的目的。<br></div> 通过老师、学生们的案例、作品展示,可以充分说明该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其设定的主要目标:<br> 1、教师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切实实现“以任务为主线(载体)、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二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使自己成为“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三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真正体现“学为中心、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改变现有的英语学习生态。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br> 2、学生实现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的转变。由“被动学习、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增强策略意识,掌握并有效运用相关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形成英语学习新生态。<br> 3、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生在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语篇阅读和读后复述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所获语篇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梳理;另一方面,需要建构自主表达的逻辑模式。阅读活动和复述任务的完成皆需要学生大量高阶思维的介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不断培养和发展。 <br> 4、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口、笔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通过阅读,运用相关策略获取、处理信息,理解意义,归纳要点,学习知识,在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为完成读后复述任务打下认知和技能基础。学生通过读后复述,归纳和阐释信息,彰显主题意义,形成表达技能。完成复述任务的过程即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口、笔头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最精彩、刺激的场内外互动环节中,推介会画风突变,变成了一场英语教学思维的碰撞:一是三位老师现场演示如何设计驱动任务:在张莉老师见证下,由线上老师拨打热线电话随意指定初中教材中的任意某一个单元,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方法现场设计单元任务并说课;二是课题组其他几位老师接听线上观看活动老师的热线电话,就老师们提出的实际教学问题给出建议、解决方案,并进行现场培训。 陈晶、高淑雅、张文华三位老师现场接到的是九年级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单元驱动任务设计。尽管三位年轻老师都刚入职两年半,从不曾教过这册教科书,在郑艳华、刘亚、李蕊、钱浩等导师的指导下,老师们迅速翻阅教材内容,积极进行头脑风暴,提炼听力和阅读文本的主要观点,并基于“大单元教学”视角分析文本联系,确定话题“人与自然”和活动主线,最后根据每篇文本设计子主题和子任务的呈现形式。最终,老师们设计的驱动任务以The World Earth Day 为活动主题,学生通过口头复述的方式如视频(vlog/配音),演讲,辩论,手工(实物/制作步骤/内涵)和书面复述的方式如环保手抄报和漫画,从现状、原因、措施三个方面展示“保护环境”和“保护动物”两个子主题。三位老师现场说课,精致的任务设计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了“热线电话出题人”的肯定和赞许。 同时,孔庆民、刘亚等老师接到的疑难问题是如何用有效方法教会学生12个月份的名称。孔庆民老师的参考方案是“字母(字母)组合规律 + 旧词带新词 + 语义联想”,如:ary - Mary - primary- library - dictionary - January / February,Mary在一月、二月去小学图书馆查字典;刘亚老师则展示了她的学生自主开创的“象形图片记忆法”,通过各种大开脑洞的图片设计记忆词汇;一旁正忙于进行单元驱动任务设计备课的几位老师、导师也偷空跑来贡献了“多感官”参与的解决方案:大家一起分分钟变身rapper,生动鲜活地演示通过洗脑神曲“月份歌”、利用自然拼读和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单词记忆。 三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最后,张莉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热情洋溢的总结,她表示:参研老师多维的交流、师生精彩的展示,现场的抽题备课、当即的现场汇报,这一切都向我们阐释着做课题的真正意义——<br> 做课题应基于问题,寻求路径,形成问题链,在不断学习和思考中提升,在不断践行和调整中改变,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行,最终指向问题解决。<br> 做课题应合众人之力。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而一群人才可走的更远。在团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在促进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br> 做课题应扎实、努力。不为名利而做,不为困难所阻。要耐得住磨砺,守得住初心。将总体计划落实在阶段活动中,将总体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并坚持开展阶段性活动,及时总结评价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研究中发展,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成长。<br> 课题结题只是对过去研究的认可,它是一个分号而不是句号。未来的路还很长。目前,我们依然还有一些困惑和问题,这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br> 通过本次活动,希望老师们能明白为何做课题?如何做课题?更期待做课题能真正成为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捷径”,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对“基于任务驱动的阅读复述能力提升研究”感兴趣的教研员和老师们,可以主动与济宁学院附属中学课题组联系,互学互鉴,共同探索,为进一步提高我市英语教育教学水平而共同努力。 此次课题推介会,共1221人次进行了在线观会,点赞数达11152次。直播间老师们热烈讨论,现场热线电话不断,线上线下积极互动,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会议期间线上老师认真参会,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会。<div> 课题推介会为全市英语界老师们更好地应对新课标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拓展了思维、开阔了思路。正如张莉老师的总结:课题研究虽已结束,但关于课题的思考仍在继续,正是“课题有涯研未尽,更待来日共研时”。老师们将继续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在教学和教研的道路上阔步向前,期待未来的共同探索能绽放出更加绚烂、美丽的花朵!</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直播间讨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心得</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线上学习</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会议彩蛋</b></div> 你相信10分钟之内就可能基本掌握音标系统中最难记的20个元音音素么? 孔庆民老师即兴进行现场教学,演示如何通过其自创的“偷懒大法”教你克服对音标学习的“恐惧症、困难症”——<br> 偷懒神器一:汉语拼音。<br> 通过汉语拼音“a、o、e、i、u、ai”,助记与之对应的核心 元音音素,并拓展出长音、短音和延伸至双元音——这并不是 牵强附会,而是因为汉语拼音和英语音素本就是同根同源:都是来自拉丁字母。<br> 偷懒神器二:汉字注音。<br> 通过“八字真言”“啊、嗷、呃、咦、呜、哎、唉、诶”有效帮助破解难题(老师们不妨试着联想一下如何记忆)<br> 偷懒神器三:单词注音。<br> 用自己最熟悉的、最简单的英语单词标注音素符号,[ɑ:]car,[ʌ]bus......轻松揭开元音音素神秘的面纱。<br> 偷懒神器四:做音素卡。<div> 每天制作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音素卡,48天彻底破解音标记忆难题。</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洗脑神曲" 月份歌</b></h3> 瞧,是不是一场给您带来特别感受的英语教研盛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现场说课</b></h3> 衷心感谢张莉老师的引领、指导!衷心感谢济宁学院附中学校领导、英语教研中心、全体英语教师的支持、帮助! <div><br></div> 济宁学院附属中学《基于任务驱动的英语阅读复述能力提升》课题组联系人、电话:孔庆民 13562729625;郑艳华18678739176。欢迎加入我们的研究队伍,互学互鉴,不断提升我们自己,更为学生英语学习力的提升赋能!<br>